同声之歌 5期

时间:2022-10-27 02:59:02

在中华五千年源远流长的文明中,古老的东方智慧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也使得我这个来自西方文明的欧洲人对此景仰不已。本文中的所见所闻,就是我和我的先生雷翰在中国生活、旅行时,共同拍摄记录下的景象。

在我任职驻华大使的这段时间,中国的变化日新月异,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日常生活的消费品越来越丰富,人们在一年四季都能品味到上海的大闸蟹、海南的鲜椰汁、怀柔的大板栗,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美食。而在越来越多的酒庄、酒屋中,还能品尝到奥地利的葡萄酒。

闲暇之余,我会同先生到住所附近的日坛公园散步,穿行于苍翠的松柏之间,品味园林中古色古香的楼台亭榭,在这座历经岁月雕琢的园林中,晨练的人们打太极拳、舞剑、跳交谊舞还有自发的民乐表演,处处其乐融融。当我看到,松树下提着鸟笼的北京老人、拔地而起的央视新大楼,感叹之余我的脸上也会露出由衷的笑容。

喜爱骑马的我还欣喜地发现,在北京周边的一些地方有很多马术俱乐部,资深的驯养师们对马进行专业的养护。在紧张的工作之余,那里是我放松和健身的好地方。中国的歌舞、杂技和戏剧也非常吸引我们,每当演员们身着华美的民族服饰或古典戏装,将唱、念、做、打这些技艺在舞台上施展得淋漓尽致的时候,我们都会为之赞叹。

近年来,中国的旅游业也在逐步发展,为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提供了更多的便捷之处,一些更加有趣值得观赏的景点被开放在世人眼前。例如,在黑龙江的野生动物保护区,我们见到了在河中嬉戏的东北虎;在甘肃,我们远足到长城的最西端——嘉峪关,在那段最有意义的长城脚下留念;在新疆,人们还延续着古老的牲畜交易方式,以握手定价来敲定买卖;在四川,我们亲眼看到了憨态可掬的国宝大熊猫;我们在西湖边的雷峰塔下,想象当年白娘子在微波荡漾的西子湖畔婀娜的身姿;我们在白雪皑皑的天山脚下听泉水潺潺;在上海外滩凝望东方明珠在夜幕中的夺目光芒……

每年有6万多来自奥地利的游客到华观光。而“文化大国”奥地利也备受中国游客的青睐,到奥地利旅游的中国游客每年有18万余人。

以美丽的多瑙河和森林景色著称的音乐之都奥地利,形状就像一把小提琴,位于欧洲的正中位置,山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70%。奥地利是音乐大师莫扎特的故乡,相信很多人对于这个坐落在阿尔卑斯山下迷人国度的了解,都源于电影《音乐之声》。

奥中关系可谓亘古绵长。早在1590年皇帝鲁道夫二氏就派贵族乔治·费恩伯格·祖·艾格贝尔格来到中国。后来许多奥地利的耶稣会使者来到中国,不仅传经布教,有的还成为朝廷高级顾问。奥中双边初次贸易往来可以追溯到1781年。现如今约有3万中国人生活在奥地利,其中多数人工作在大约1000个中餐馆里,将近1400名中国学生在奥地利的高校进行学习,主要专业是经济、音乐和艺术。

每年我们都会组织很多文化交流活动,如音乐会、艺术展等。为中国残疾儿童募捐而组织的冬季滑雪比赛,至今已举办四届,今年春节期间,在河北崇礼举办的友谊赛,吸引了近两百位选手,虽然是在冰天雪地的严寒中,但人们依然热血沸腾,支持公益活动、推动奥地利和中国人民之间的友谊。我同时也向广大滑雪爱好者推介宣传万龙滑雪场、密苑滑雪场等滑雪场地,为支持当地政府在崇礼打造“东方达沃斯”而做出贡献。中国和奥地利两国人民的友谊就是在这些不断合作、交流、了解中逐渐加深的。

2011年,在奥中两国建交40周年之际,双方举办了多场文化活动。中国是奥地利在欧盟之外的最大的贸易伙伴国,超过500多家的奥地利公司在中国均设分支。奥地利为中国的海外投资者提供了非常有吸引力的商业环境,包括其魅力的自然环境和多元化的文化,而且奥地利高品质的生活也备受推崇。

我能看到在未来几年里双方在科学技术领域内存在着诸多合作契机。奥地利的技术和工艺水平是享誉国际的,尤其在日益发展的绿色科技、城市管理、能源效率、整合水资源管理、生物科技等方面。在环保技术领域内,中奥双方有诸多合作的可能性,而且对所有合作伙伴而言也是一个双赢的局面。奥地利积极参加中欧城镇化战略合作项目,并代表欧方领导中欧水资源平台中的“水和卫生技术”工作。

最后,就像奥地利国歌中唱到的,让我们团结无间,同声歌唱,愿奥中两国之间友谊长存。

艾琳娜

1982年开始外交官生涯;

1995 年~1998年,任环境保护部国际司司长;

1998年~2001年,任奥地利驻维也纳联合国使团常务代表;

2001年~2004年,领导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驻纽约办事处,担任副总干事;

2005年~2012年,任奥地利联邦欧洲与国际事务部主管奥地利发展政策副部长;

2012年1月就任奥地利共和国驻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蒙古国特命全权大使(总部设在北京)。

爱好:骑马、徒步旅行、阅读和音乐。

出版的书籍:

2005年《可持续发展地生活 —— 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和实践》

2008年《发展政策和发展合作》,与Kurt Bayer合著

2010年《邻国非洲》, 与Georg Lennkh 合著

2011年《气候变热 —— 非洲的气候变化》

连续多年任教于维也纳外交学院“人类安全和发展政策”问题课程。

丈夫雷翰先生是一位高级工程师,水资源综合管理和水利发电的专家。育有两个儿子。

上一篇:在北之极 5期 下一篇:备战高考,拼出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