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同声传译过程中信息流失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时间:2022-10-12 09:17:57

论同声传译过程中信息流失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摘要]在同声传译过程中,由于主客观等多方面的原因,译员需要在极其有限的时间内,同时完成听说,从而出现瞬间理解和转换危机、信息流失的情况就不可避免。解决这一问题,译员一定要有过硬的专业素养,即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广博的知识面和快速的反应能力,更应该掌握相应的策略以弥补流失的重要信息。

[关键词]同声传译 信息流失 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7-0020-02

一、造成信息流失的主要原因

(一)记忆负荷过重

记忆包括信息识记、信息保持和信息再现,即输入、储存和输出三个步骤。根据心理学研究的成果,记忆有三种机制:感觉存储、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这三种机制对于口译都非常重要,但对于同声传译来说,短时记忆尤其重要。“感觉存储是口译的前提,长时记忆是口译的前提,而短时记忆则是口译的关键。”(王斌华,2006)为了保持信息的有效性,短时记忆必须迅速发生并完成。记忆负荷过重会增加短时记忆的压力,短时记忆无法保证在瞬间保持大量信息的输入。记忆容量一旦饱和,信息就会流失。这种现象在记忆的三个阶段都可能发生。在信息输入过程中,由于源语说话者的说的过多、语速过快、语音不标准等问题或者译员对讲话人所讲的主题不熟悉,译员就无法在短时间内记住所有的信息,会有一些信息遗失。另外,信息的保持过程中,即存储过程也会造成信息的流失。口译员头脑中对于译过的语句无意识的短时记忆也会影响到新信息的输入,降低新信息的输入效率,造成信息流失。信息在输出过程中同样也会出现流失现象。在同声传译中,短时记忆信息输出的方式是瞬间的回忆。口译员在说的同时还要听,这就会造成听和译相互干扰的现象,输出的过程受到听力输入的干扰,部分信息必然会流失。

(二)理解失误

以Seleskovitch和Lederer为代表的释意派理论家主张脱离源语语言外壳而翻译其意义,对同传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该学派的重大贡献在于提出了理解了语言并不等同于理解了意义,因为在很多情况下“没有交际主题和明确的交际环境语言翻译的多义性是不可避免的”(刘和平,2002)。按照此观点,理解原语是所有翻译程序的首要环节,也是译员完成同声传译任务的首要前提。理解原语重点在于理解原语的意义,而不仅仅停留在字面的词句。如果译员不理解语意,而只是停留在词语理解层次,要么原意会被曲解,要么原语信息就会丢失。另外,原语发言者的语音语调、说话风格,尤其是说话内容中包含复杂的数字和人名等时,以及外部环境,如音响效果、外部噪音、口译箱状况等,都可能会影响输入效果,影响口译员的理解,从而导致信息传译的偏差和流失。

(三)注意力分配不当

法国口译专家Daniel Gile先生提出的精力分配模式从译员的注意力分配角度解释那些不能用语言水平、背景知识等因素来分析的错译和漏译问题。“一旦译员的注意力供给极限不能满足所需要的注意力总量,译员就会发生错译或漏译,译员的注意力供给量在进行口译操作时往往达到饱和状态。如果遇到‘困难诱因’诸如专有名词、列举、密集信息等情况就会使注意力需求超过译员所能供给的极限。错译和漏译必然会发生。”(冯之林,2002)根据Daniel Gile所提出的多任务处理模式,同声传译需要对多项任务同时进行处理,而人的大脑容量有限,这就要求译员合理分配使用注意力。这一模式通常用下列等式表示:SI(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 L(Listening and analysis)+P(Production)+M(Memory effort)+C(Coordination)。从上面等式可以看出,译员只有协调处理好听力理解、翻译和短期记忆这三项任务,也就是合理分配注意力,做到“一心三用”,才可能使传译流畅进行。

二、信息流失的应对策略

由以上的分析中可知,在同传中,信息的流失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在同传的输入、理解和输出的过程中都有可能产生信息的流失。这就需要译员采取一定的策略应对这种情况的发生。

(一)及时补漏

信息完整是同声传译的一个基本要求,它是指同声传译中信息传达的全面性,根据口译场合不同,通常应至少传达原语信息80%以上,最好能传达90%以上。所以,在译者发现重要信息遗失时,应该选择合适的时机及时补漏,以免影响信息的完整性。

在对信息进行补漏时,要求译员“在对错漏译进行再处理时必须采取谨慎的态度、权衡利弊,不能因小失大,处理与否要取决于现场的客观情况和译员的临场发挥能力及应变能力。”(王淑艳、陈湘蓉,2002)译员要尽可能在精力允许的前提下及时填补遗漏的主要信息。要尽力不露痕迹地冲淡听众对漏译信息的敏感度。

(二)合理分配注意力

在日常生活中,在听的同时说都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更不用说在同传过程中听说的认知处理难度了。在同声传译中,源语与目的语的差异使听力理解的难度更大。例如在需要对中英文转换的会议中,由于中英语言的巨大差异,对于中国译员来说英文的听力理解难度自然要比中文大很多。在同声传译过程中,源语理解阶段是最关键的一个阶段,所以在英译中时,英文理解是译文质量优劣的关键,此外,口译员还需要排除现场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如噪音、设备问题、发言人口音等。同时,他还必须分配部分精力监控自己的输出。这些自然就会增加听力理解阶段的难度,使译员负担加重。正确的听力理解是同声传译成功的第一步,也是高质量口译的前提之一。源语理解与环境因素的结合有助于译员采取适当的策略。听力理解要求的不仅仅是对字词句的识别,更要根据已听到的信息决定交际意义,决定哪些是主要信息,哪些是次要信息,从而决定在译入语中需要表达的信息和方式等,为译出阶段做准备。由于同声传译中理解总是与其他任务同时进行,受到影响,许多学者都认为“理解应得到最大的关注”。因此,在管理和分配注意力时,译员应优先考虑理解。

三、结语

同声传译专业性强,强度大,要求译员不仅要有扎实的双语知识和良好的表达能力、广博的知识面,最重要的是必须要有超强的临场应变能力,在出现诸如信息漏译情况时,能临场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才能较好地完成一项同声传译任务。

【参考文献】

[1]冯之林.从认知角度剖析Gile的“认知负荷模型”.香港:开益出版社,2002.

[2]刘和平.口译理论研究成果与趋势浅析[J].中国翻译,2005(4).

[3]许钧.文学翻译的理论与实践[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3]肖晓燕.同声传译的多任务处理模式[J].中国翻译,2001(2).

[4]魏家海.同声传译中的信息流失及应变策略[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5]王斌华口译.理论・技巧・实践[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6]王淑艳,陈湘蓉.信息重拾与精力分配模式的悖论――谈同传中的错/漏译再处理[J].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报,2002(4).

上一篇:浅析我国古代公平正义观 下一篇:机关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