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几个迫切问题

时间:2022-10-27 02:45:35

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几个迫切问题

【摘 要】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成为当务之急。在开发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只有重视并解决了这些问题,语文校本课程才能持续稳步地发展。

【关键词】语文校本课;开发能力;评价体系;课程资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语文教育界对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越来越重视。高中语文课程开发则是指以《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为指导,以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资源为基础,由学校成员自主开展或与校外团体、个人合作开展的旨在满足本校所有学生学习需求的一切形式的语文课程开发活动。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为高中语文课程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但在前进中也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拟择其要点谈些个人粗浅的看法。

一、语文校本课程的观念模糊,课程开发的意义不明确

很多学校已经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工作,但仍有很多语文教师对校本课程的概念知之甚少,很多误解也由此而生:如,有些教师认为语文校本课程开发就是教师自编一套语文教材,语文校本课程的实施就是开设一些选修课或活动课;还有一些教师认为开设语文校本课程是在白白浪费时间,还不如在复习资料上多下点工夫。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是语文教育发展的需要。实践证明,由国家统一编制的单一课程结构已不能适应教育潮流的发展,不能适应语文教育的需要,不能照顾到所有地方乃至学校的差异,也不能满足所有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求。但国家统编课程已经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我们有选择的权利,也有开发的义务。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语文要到社会的大环境中应用掌握,离开了我们的具体生活环境、文化环境,我们的语文学习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生发展的需要。传统的语文教学目标观只关注知识能力,而现代语文教育要求培养完整的人,要求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课程目标,重视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策略的选择,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就是让学生亲近自然,融入生活,实现课程的时代适应性,在愉悦中认识生活,了解家乡,热爱祖国,放眼世界,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探求一条捷径。

二、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主体的课程意识薄弱,知识技能准备不足

语文校本课程把课程开发的权力赋予了语文教师,教师成了课程开发的主体。目前教师队伍的发展与校本课程的发展之间存在较大的落差。首先,教师角色转变困难。在传统的自上而下的课程开发模式中,教师处于权力结构的最底层,他的职责就是执行国家的课程计划,遵从学科专家编写的教材及教学要求,其角色只不过是“教书匠”。随着校本课程的发展,教师角色由单一化转为多元化,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还是课程的开发者,决策者,评价者。角色转变如此之快,很多语文教师难以适应。其次,教师课程开发的专业知识技能准备不足。长期以来,教师只有教学的观念,没有课程的观念,在教育理论方面,也只有教学论,没有课程论,既没有从事过开发课程的活动,也很少参加课程编制等方面的培训。因此,绝大部分语文教师都缺少开发校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方面的素养。

在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中,允许教师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遵循课程开发的规律,自主地进行课程开发,允许不同教师有不同的课程开发方略,确立不同的课程内容和计划。同时,在开发中还要确保教师的自律,杜绝毫无计划的“乱开乱采”的行为。这既需要完成教师的角色转变,更需要增加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意识和能力。在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之前,必须对教师实行职前培训,提高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的专业技能,而这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在语文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要加强与课程专家的合作、与其他教师的协作、与校长的交流、与学生的探讨,要不断地对自己的课程开发实践活动进行反思,逐渐增强课程开发的能力。

三、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有失偏颇,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因此,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应拓展学生语文学习和应用的领域,开发的形式不局限于选修课和活动课,提倡课程内容的特色化、个性化和多样化。要解决趣味性和学术性之间的矛盾,可以和语文教育专家合作,或与临近的几所学校联合开发,开设三级语文校本课程。第一级是基础性课程,主要由语文知识课程(如对国家课程内容的改编、拓编、新编等)和语文学习策略课程(如朗读策略、记忆策略等)构成。传授学生可再生长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可再发展的基本技能。第二级是发展性课程,如诗歌鉴赏、名作欣赏、图书馆阅读、电视或新闻品评等,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阅读和欣赏能力,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第三级是提高性课程,它在基础性课程上提高了要求,增加了难度,相对发展性课程的多样性和趣味性,它更重视学术性和探究性,如语文知识竞赛辅导、学术小论文、思维训练等,拓展了学生的语文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学校可以设置不同梯度的三级课程,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四、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机制不健全,很难判断课程开发的质量

校本课程开发过程的评价渗透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全过程,包括课程纲要的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教师课程实施过程的评定,以及《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评价与改进建议等。大多数校本课程开发计划中都有评价部分,但不同的学校实施的校本课程各不相同,很难用统一的外部评价方式来评定,更多的是要靠学校的内部评价,这样难免会出现评价标准不高、评价过程不严密等问题。因此,评价结果很难真实的反映计划的实施状况,也很难成为判断校本课程开发质量的坚实基础。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校自主进行的,缺乏强有力的制约机制,更多的要“依靠学校主体进行自觉自律的自我评价,不断反思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自我批评、自我激励、自我改进,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健康顺利进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也要强化学校对课程计划执行的意识,准确落实课程比例,保证学校高质量地开足校本课程。

“实施校本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而不是鉴定和选拔;在于促进学生自我反思,,形成自我发展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也是强调语文课程评价的发展功能,强调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综合评价,强调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因此,在语文校本课程评价体系中,既要有终结性评价,更要有过程性评价;既要有“量”的评价,更要有“质”的评价;既要有他人评价,更要有自我评价。也可以适当地发挥高考的导向作用,不妨在高考试题中以适当的形式体现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成果。总之,评价主体要积极主动,评价标准要科学合理,评价形式要灵活多样,评价结果要客观公正。

参考文献:

[1]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的定性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0(07)

[2]陈旭远,张捷.引领高中新课程——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中的通识培训教材[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5

上一篇:略谈数学教学中问题解决思想的强化 下一篇: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学方法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