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之人物篇

时间:2022-10-27 02:14:22

文言文阅读之人物篇

景公过晏子

景公过晏子,曰:“子宫小,近市,请徙子家豫章之圃。”晏子再拜而辞曰:“且婴家贫,待市食,而朝暮趋之,不可以远。”景公笑曰:“子家习市,识贵贱乎?”是时景公繁于刑。晏子对曰:“踊①贵而屦②贱。”景公曰:“何故?”对曰:“刑多也。”景公造然变色曰:“寡人其暴乎!”于是损刑五。

或曰:晏子之贵踊,非其诚也,欲便辞以止多刑也。此不察治之患也。夫刑当无多,不当无少。无以不当闻,而以太多说,无术之患也。败军之诛以千百数,犹北不止;即治乱之刑如恐不胜,而奸尚不尽。今晏子不察其当否,而以太多为说,不亦妄乎?夫惜草茅者耗禾穗,惠盗贼者伤良民。今缓刑罚,行宽惠,是利奸邪而害善人也,此非所以为治也。

齐桓公饮酒醉,遗其冠,耻之,三日不朝。管仲曰:“此有国之耻也,公胡其不雪之以政?”公曰:“故其善!”因发仓赐贫穷,论囹圄出薄罪。处三日而民歌之曰:“公胡不复遗冠乎!”

或曰:管仲雪桓公之耻于小人,而生桓公之耻于君子矣。使桓公发仓而赐贫穷,论囹圄而出薄罪,非义也,不可以雪耻;使之而义也,桓公宿义,须遗冠而后行之,则是桓公行义非为遗冠也?是虽雪遗冠之耻于小人,而亦生遗义之耻于君子矣。且夫发仓而赐贫穷者,是赏无功也;论囹圄而出薄罪者,是不诛过也。夫赏无功,则民偷幸而望于上;不诛过,则民不惩而易为非。此乱之本也,安可以雪耻哉?

昔者文王侵孟、克莒、举酆,三举事而纣恶之。文王乃惧,请入洛西之地、赤壤之国方千里,以请解炮烙之刑。天下皆说。仲尼闻之,曰:“仁哉,文王!轻千里之国而请解炮烙之刑。智哉,文王!出千里之地而得天下之心。”

或曰:仲尼以文王为智也,不亦过乎?夫智者,知祸难之地而辟之者也,是以身不及于患也。纣以其大得人心而恶之,己又轻地以收人心,是重见疑也,固其所以桎梏、囚于里也。

(节选自《韩非子・难二》)

【注释】

①踊:古代受过刖刑的人穿的鞋子。

②屦:常人穿的鞋子。

【阅读练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晏子再拜而辞

辞:谢绝

B.治乱之刑如恐不胜

胜:全,尽

C.夫赏无功则民偷幸而望于上

幸:侥幸

D.夫智者知祸难之地而辟之者也

辟:开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晏子之贵踊,非其诚也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B.此非所以为治也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C.不诛过,则民不惩而易为非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仲尼以文王为智也,不亦过乎

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

3.以下四组,全部直接体现韩非子法制思想的一组是( )。

①是时景公繁于刑。②夫刑当无多,不当无少。③今缓刑罚,行宽惠,是利奸邪而害善人也。④公胡其不雪之以政?⑤论囹圄而出薄罪者,是不诛过也。⑥仲尼以文王为智也,不亦过乎?

A.②③⑤ B.①③⑥

C.①②④ D.④⑤⑥

4.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晏婴跟景公说刖鞋昂贵,景公意识到自己用刑太多。就减少了五种刑法。

B.齐桓公开仓放粮,赈济贫民。又审核狱案,释放罪行较轻的囚犯。几天后百姓纷纷唱起了赞歌:公平啊,公平啊!

C.韩非子认为治理国家要用法,赏罚分明,该治罪的要治罪。否则,老百姓就容易做坏事,社会就要陷入混乱。

D.孔子认为文王献出方圆千里土地。请求纣王解除炮烙之刑,从而得到天下人心,是个仁慈的人、聪明的人。

5.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且婴家贫,待市食,而朝暮趋之,不可以远。

(2)今晏子不察其当否,而以太多为说,不亦妄乎?

(3)纣以其大得人心而恶之,己又轻地以收人心,是重见疑也。

书剑侠事

清・王士祯

新城令崔懋,以康熙戊辰往济南。至章邱西之新店,遇一妇人,可三十余,高髻如宫妆,髻上加毡笠,锦衣弓鞋,结束为急装。腰剑,骑黑卫,极神骏,妇人神采四射,其行甚驶。试问:“何人?”停骑漫应曰:“不知何许人。”“将往何处?”又漫应曰:“去处去。”顷刻东逝,疾若飞隼。崔云;“惜赴郡匆匆,未暇蹑其踪迹,疑剑侠也。”

从侄因述莱阳王生言:顺治初,其县役某解官银数千两赴济南,以木夹函之。晚将宿逆旅,主人辞焉,且言镇西北里许有尼庵,凡有行橐者,皆往投宿,因导之往。方入旅店时,门外有男子着红头,状貌甚狞。至尼庵,入门,有廨三间,东向,床榻甚设。北为观音大士殿,殿侧有小门,扃焉。叩门久之,有老妪出应。告以故,妪云:“但宿西廨,无妨。”役相戒勿寝,明灯烛,手弓刀以待曙。

至三更,大风骤作,山门砉然而辟。方愕然相顾,倏闻呼门声甚厉。众急持械谋拒之,廨门已启,视之,即红头人也。徒手握束香掷地,众皆仆。比天晓始苏,银已亡矣。急往市询逆旅主人,主人曰:“此人时游市上,无敢谁何者,唯投尼庵,客辄无恙。今当往诉耳,然尼异人,吾须自往求之。”至则妪出问故,曰:“非为夜失官银事耶?”曰:“然。”入白。顷之,尼出,命妪挟蒲团趺坐,逆旅主人跪白前事。尼笑曰:“此奴敢来作此狡狯,罪合死,吾当为一决。”顾妪入,牵一黑卫出,取剑背之,跨卫向南山径去。其行如飞,倏忽不见。

市人集观者数百人。移时,尼徒步手人头驱卫返,驴背负木夹函数千金,殊无所苦。入门呼役曰:“来,视汝木夹函官封如故乎?”验之,良是。掷人头地上,曰:“视此贼不错杀却否?”众聚观,果红头人也,罗拜谢去。比东归,再往访之,庵已空无人矣。

市人云,尼三四年前挟妪俱来,不知何许人。

(选自《续古文观止》)

【阅读练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妇人神采四射,其行甚驶

驶:迅捷

B.以木夹函之

函:木匣

C.逆旅主人跪白前事

白:禀报

D.比东归,再往访之

比:等到

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女子侠义的一组是( )。

①遇一妇人,可三十余,高髻如宫妆。②顷刻东逝,疾若飞隼。”③徒手握束香掷地,众皆仆。④此奴敢来作此狡狯,罪合死,吾当为一决。⑤牵一黑卫出,取剑背之,跨卫向南山径去。⑥挟妪俱来,不知何许人。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①④⑥ D.②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写了两位女剑侠,同样的衣饰风采,同样的骑驴疾行,但前者略记一个特写镜头;后者稍详写一个片段。读后感觉这两女似是一人,又仿佛不是一人。

B.新城令崔懋所见的侠女,不知哪里人氏,可能三十多岁,穿锦衣弓鞋,一身男士装束,腰带宝剑,骑着黑驴,人驴都极有精神,与人言语时迅疾而行,如飞隼向东逝去。

C.顺治初年莱阳县县官押送官银数千两去济南,经旅店主人的引导投宿尼庵,但深夜银两为红头人所盗,再经店主指点亲自找到了与尼姑一同到来的老妪,向她们求援。

D.尼姑举止神奇,办事迅疾,接到求援后一段时间,就徒步手拿人头,驱驴背负封记如故的数千官银返回,之后就带老妪离开了尼庵,行踪无迹。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惜赴郡匆匆,未暇蹑其踪迹,疑剑侠也。

(2)役相戒勿寝,明灯烛,手弓刀以待曙。

《景公过晏子》参考答案:

1.D

2.A(A项,结构助词,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项,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表原因,可译为“……的原因”。C项,连词。可译为。“那么”就”;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D项,与“以”连用,意为“认为……是”;动词,演奏。)

3.A(①是说景公刑法太多。④管仲建议桓公雪耻。⑥韩非子认为孔子的话是不对的。)

4.B(原文的“公”,是指齐桓公,不是公平的意思)

5.(1)晏婴家里贫穷,早晚依赖到市场买东西来过日子,不能住得离市场远了。

(2)现在晏子不去考察用刑是否得当,而以用刑过多来劝说齐景公。这不是很荒唐吗?

(3)纣王因文王扩大疆域、得到人心而憎恨他,他自己又轻易放弃土地来争取人心,这就更加重了纣王的怀疑。

《书剑侠事》参考答案:

1.B

2.D(①是女子的正常装束。③是红头人恶行。⑥是市井中的人说的话。)

3.B(“一身男士装束”错,应为“穿着便于行动的紧身衣服”;“与人言语时迅疾而行,如飞隼向东逝去”错,应为女侠“停骑漫应”。)

4.(1)可惜我匆匆忙忙奔赴郡里,没有时间跟踪她的踪迹,怀疑这个妇人是剑侠。

(2)差役相互告诫不要睡觉,点亮灯烛,手拿弓刀来等待天亮。

上一篇:“叛逃”治不了教育的伤 下一篇:占满心田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