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只是花絮

时间:2022-10-27 01:32:15

财富只是花絮

“我是一个爱冒险的人,不为别的,就为了灵魂深处的骚动。”当一个人钟情于冒险本身,随之起伏的财富故事也许只能作花絮看。

20世纪80年代初,他游荡在阿里高原茫茫的无人区:90年代初,他混迹于全球金融中心华尔街……游戏人生,冒险是他过去二十几年的全部,也将是他生命的全部他就是香港汇金资本首席顾问萧洪驰。

漂泊,冒险基因的激荡

冒险嵌入入到萧洪驰的灵魂深处深深打动了萧洪驰,一年的漂泊是他生命的转折点,佛教讲求“因”和“果”,如果说在冒险是“因”,那么有美国的岁月就是“果”

1980年,改革开放初期,萧洪驰考上了对外经贸大学。大学五年级下学期,他在粮油进出口总公司实习,经历了国企的压抑和无奈 因此,毕业后,他选择了留校任教,他贪恋的是那份不用整天坐班的自由,并暗自希望有一天可以出国学习,但谁又知道这样的机会何年何月才能轮到他

等待萧洪驰的并非是想象中平稳的书斋生活,留校的几年他每年换一个工作地点,他不安分的灵魂也因此激荡起来。

第一年他还在北京,第二年就去江西农村当了一年中学英文老师,响应中央当时的号召,到农村支援教育“一年后,我应该回到对外经贸大学,但总觉得回学校后又是一成不变,没劲。”坐在《新财经》记者对面的萧洪驰突然眼睛一亮,右手轻拍桌子,尔后喝了一口碧螺春,一连串的动作似乎提醒着记者:“我的冒险历程正式开始。”

从江西回到北京,萧洪驰打算去支教,他认为最适合冒险为此,他一连给中央讲师团、经贸大学和外经贸部写了六封申请书,都没有回音。第七封信给他带来了转机,对外经贸大学直属对外经济贸易部,这封申请书引起了当时对外经济贸易部副部长李岚清的注意,萧洪驰因此获得批准,有机会前往的日喀则毕业三年,这是他去的第三个地方这一年是1987年,萧洪驰24岁。

“当时都认为是个荒蛮之地,没有人愿意去,而真正想去的人又哭着喊着要去,被认为是一帮‘疯子’。”萧洪驰坦言自己就是“疯子”中的一员。

在北京飞往拉萨的航班上,萧洪驰的人生再一次发生戏剧性的变化。“当时,飞机上一群老外在聊天,我发现他们对中国有很多误解”萧洪驰开始回忆当时的情形由于有较强的英语功底,萧洪驰加入了老外的讨论并进行激烈的辩解就在此时,走过来一个头戴鸭舌帽的中年人,他看着萧洪驰和这帮老外辩论了很久下飞机后,讲师团领导对萧洪驰说:“你就别去日喀则了,留在自治区外办当翻译吧!”原来那个戴鸭舌帽的是当时的自治区党委副书记丹增,

顺理成章,萧洪驰下了飞机径直去了外办。当时自治区政府要派工作人员深入基层做一些调查,在恶劣的地理环境与气候下,一些刚到的人开始打退堂鼓 外办的领导对萧洪驰说:“你刚来,不去也没有关系”但萧洪驰却异常兴奋:“我非常愿意,因为有危险我才去;如果真出什么意外,牺牲就牺牲吧!”看似这是个轻视生命的人,但不会有谁能够理解他那种根深蒂固的冒险基因

在寺庙里的那段时间,他与喇嘛们同吃同住,喝酥油茶、吃糌粑,渐渐上了瘾,他甚至也把头发剪掉,与喇嘛们一个造型。

在的日子,萧洪驰还利用业余时间走遍了川藏公路、青藏公路以及阿里高原。

阿里位于西部,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是世界的屋脊,而阿里则是屋脊上的屋脊。当今天很多人拜倒在阿里的“石榴裙”下时,萧洪驰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征服了她。冒险阿里让萧洪驰一睹古格城堡遗址的真容,那是古战争遗留下来的文明,“我还捡了一个盔甲”。

萧洪驰在阿里待了一个多月,沿途只有茫茫的雪原。天苍苍野茫茫的带给萧洪驰心灵的激荡将影响他一生。

奔赴美国,学了日语再做外汇交易员

这个世界不缺想法,但很多人都情于行动“对干冒险,我从不多加考虑,从来都是说做就做,也从不过早计划好行程,如果遇到意外,就算死了,我也不后悔,人生本来就无常。”

1988年,萧洪驰离开,就在那年,他获得了去美国的机会,当时对外经贸大学和美国雷鸟商学院有交流项目,对方派学生来中国,中国派老师去美国,

“选课程时所有的学生都目标明确,有的想学金融,有的想学营销或者其他。唯独我例外,我对学什么无所谓,哪门课容易拿学分我就学什么。文凭嘛,就是一个敲门砖”于是,萧洪驰在美国选择了两个日语学分,就因为学日语拿学分快,他的这一举动让他的同学们深感愕然

萧洪驰只用一年就修完学分,顺利拿到了雷鸟商学院的MBA学位,成为中国早期的海外MBA,毕业后,萧洪驰寄出的第一份简历就让他顺利地在华尔街找到了工作,而人家看上他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学过日语,因为那时日元正红火这是一家金融集团,名为MAI,总部在英国,主要做外汇和债券。

游历的那段经历对于他获取这份工作也功不可没面试时,萧洪驰对MAI人力资源的负责人大谈自己的历险记,对方被深深吸引,萧洪驰因此轻松过关。

萧洪驰开始了在MAl做外汇交易员的工作80年代末期,电脑不像现在这么发达,萧洪驰面对的不是清晰的电脑屏幕,而是一堆按钮,一个按钮代表一家银行萧洪驰说:“每天的工作就是面对一堆僵硬的按钮疯狂吼叫”这样似机械非机械的工作持续了半年,萧洪驰被公司派去做金融研究,目的是为了扩张东亚市场,更准确地说是为了研究香港市场。

1997年,香港回归,很多国外投资者因担忧回归后的香港市场会出现变数而纷纷考虑从香港撤资MAI也面临同样的问题,而且MAI在香港公司的合伙人首先决定撇资,此时,MAI要么像合伙人一样撤退,要么另找一个台伙人,要么买下对方股份独立运作,正是萧洪驰的研究报告让MAI董事会一致同意在香港继续独立运作。

“我非常看好中国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中国股市潜力巨大,而且有大量的银行储蓄作为股市的资金源虽然单个股民的资金量小,但股民整体的力量很大。”此外,萧洪驰还在报告中辅以《易经》、老庄、阴阳五行等进行佐证,“老外对这些很‘中国’的东西并不很了解,但我尽我所能讲解明白,他们未必真懂,但还是愿意相信我。”萧洪驰的自信非一般人能比,

随即,萧洪驰要求公司派他前往香港,因为他认定香港1997回归即将来临,一定好玩。这一年是1991年。MAI在香港的业务除了做外汇和债券,还为路透社、彭博社等机构提供即时的全球外汇和债券交易信息MAI在伦敦、纽约、洛杉矶、东京、新加坡和香港等地的分公司的第一手交易信息连在一起,就可以完整提供24小时即时

金融信息服务。萧洪驰的工作就是将这一金融信息网络建立起来。这项工作刚完成,他就选择了辞职。

冒险的基因再一次在体内作祟,按部就班不是他的作风,也是他所不能忍受的,他必须动起来,在浪迹天涯中寻找生命源。他买好了一张全球机票,开始新的冒险旅程,身边的人再一次认为萧洪驰疯了。

涉足投行,游戏其中玩味心跳

2002年,萧洪驰终于找到满足自己冒险欲求的工作,他开始涉足投行。

从西伯利亚回到中国,萧洪驰投资发电厂,狂赚一笔,并在盈利高峰期将企业卖掉,随后他投资IT业,结果破产,负债累累,再一次去了香港。在香港,他被猎头相中,成为美国一家大型上市集团的亚洲业务总监。

2002年,萧洪驰进入香港博大资本(即现在的汇金资本)。

投资银行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中介,主要从事证券发行、承销、交易、企业重组、兼并与收购、投资分析、风险投资、项目融资等业务,如果说做投行如同下围棋,那么,企业就是棋子,也是整个游戏的道具。据萧洪驰透露,汇金有很多内地的企业客户,但融资基地在香港,外资居多。汇金过去主要做IPO,现在主要进行资源整合,帮助香港上市公司和内地公司做兼并和重组。“我们做得最多的是香港的上市公司,因为我们最熟悉香港的联交所。”

当记者问及萧洪驰所参与运作的具体案例时,他以商业机密为由不愿多谈。但他很坦白地告诉记者,投行业有很多“猫腻”,“对真正的投行中人来讲,也都司空见惯了。投行和法律的游戏,就是人类自己制造的一些很复杂的规则在博弈,,什么都是相对的,就算美国、香港等一些相对成熟的市场,绝对透明也是不可能的,都存在黑幕这个社会就是一小群人制造出大部分人不懂的复杂的游戏规则,让大家拼命学懂,然后大家在游戏规则里兜圈子,赚钱的永远是那一小部分。”

在交流过程中,萧洪驰谈及母公司侵吞上市公司资产这一当下热炒的话题,他说,“这个问题在上市公司早已心照不宣,而且有些上市公司拿着募集来的钱去炒股,非常混乱。总体而言,内地的商业规则还很不完善。在内地,做什么事情都得依靠关系,包括能不能上市,能不能拿到项目。”

内地的上市公司习惯于关系公关,这是内地和香港的差距,反映出整个商业环境的差距。这种差距主要体现在文化和法制环境,在香港做投行,是在两种不同的文化中穿梭。

财富本就险中求,为了财富铤而走险,大有人在。“中国股市的前十年,很多上市公司的领导者因这样那样的问题被‘拉下马’,原因就在于大家只顾眼前利益,不管明天发展如何。”萧洪驰顿了顿,接着说,“法律、规则都不是问题的本质,关键是中国正处于一个人心混乱的乱世。我认为现在是中国文化最艰难的时刻为谋取一己私利,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深深影响了年轻一代,这是最可怕的。”

(摘自《新财经》2007.05)

上一篇:穷富人和富穷人的记帐单 下一篇:美国生活:装修自己的家也要交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