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学校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时间:2022-10-27 01:00:26

高等职业学校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摘要: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用型人才受到社会的追捧,然而实用性教育理论的研究却远远满足不了人才培养的需求,我们教育者要改变我国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从重理论转变为重实践。“以用为本,激活人才”的课堂组织理论正是适应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对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高校;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7-0253-01

一、实用型人才培养的现实意义

市场经济条件下专业技术人员和技能人才有了更多的培训和发展空间,企业、学校设计了更加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政府采取了更加积极的措施推动和引导人才队伍建设,但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短缺问题依然存在。十几万元年薪招聘高级技师的启事贴出去,往往好几个月也招不到合适的人。这样的现象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对全国105个城市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进行的持续监测显示,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和技师的需求缺口一直较大,平均十个岗位空缺只有五六个人前来求职。

其实,早在“十一五”初期,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短缺的问题就已引起相关部委的重视,围绕培养、吸引和使用等关键环节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2007年,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首次写入党的十七大报告和修正案,在国家战略布局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但是高等教育的结构性矛盾对实用型人才确有很大的制约作用,“十大热门专业,有九大专业找工作难。”这些专业的热,不是市场热,而是家长热、学校热。在具体的高校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严重,课程设置不合理,培养的人才不能适应社会需求。”

二、培养实用型人才是职业教育的目的

高等职业教育“是把人力优势转化为智力优势、把智力优势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桥梁”。同时,高等职业教育还是教育与职业之间沟通的渠道。俗话说“教育不与职业沟通,何怪百业之不进步”。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都担负着将“自然人”培养成为“社会人”的职责,但作为社会人的一个重要标识就是成为一个具有实用能力的职业人。

职业教育能促进人的个性发展和社会进步,不是“普通性”或者是“特殊对象性”的,而是直接对应于社会需要和个人生存的,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实用型人才,是促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促进社会发展需要的个性素质的提高,是使人的个性更适应社会直接需要的发展、提高和更新的。

职业教育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技工院校改革有了积极进展。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也在不断探索当中。北京大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肖鸣政建议,尽快打通职业院校和普通高校的横向流动和纵向提升通道,形成整体的教育体系,就读职业院校也能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为各类人才提供平等的发展空间。这是十分必要的,社会上对高级实用人才的需要量是十分大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模式,成了我国职业学校毕业生高就业率的秘诀。

三、“以用为本,激活人才”的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以用为本”的办学方式

新加坡某教育集团负责人接受采访时谈到,新加坡职业教育学院是专门培养职业人才的摇篮,专业设置非常齐全,而且学校就像一个复合型的大工厂,试验设备相当完善,学生在学校就可以把将来要工作的流水线全部接触到,学习到。而且,学院也会给学生安排带薪实习,一般实习期为2-4个月。学院本身就是人才加工厂,输出的毕业生可以直接胜任工作岗位。另外,新加坡的理工学院也比较侧重于职业教育,完全根据市场导向办学,但水准相比国内的高职教育来讲要高出很多。新加坡的职业教育很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企业老总、政府官员参与到校董事会,这样就会把最新的职业需求情况直接传达给学校,学校就会根据国家整体的人才需求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像淡马溪圣陶沙旅游学就是个很好的例证,到2008年新加坡对于旅游、酒店管理的人才需求缺口将达35000人,企业就与学院立即着手来成立专门的学院培养人才,反应相当迅速。

国外高等职业学院成功的例子为我们提供了借鉴,的确,职业教育的需要以市场需要为出发点,“以用为本”培养人才。

(二)“以用为本,激活人才”的课堂教育方式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愿望,那我们所有的计划,所有的探索和理论都会变成泡影。”兴趣是认识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和动力,是进行教育的有利因素,对鼓舞学生获得知识,发展智能都是有用的。当一个人对某种学科发生疑问时,就会使各种器官和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总是积极主动,心情愉快的进行学习,而不会觉得是一种负担,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和良好的情感、态度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教学中可通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学生情感体验,改进教学活动,使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和活力。

作为职业教育者,我们不但要讲授理论知识,而且要联系社会实际需要。学生在了解社会需要的基础上,进行有目的的学习和训练,这是他们融入社会的基础。当代大学生对自我的需要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一部分学生把自己在大学的学习目的,定位于学到一门技术,从而在毕业后可以直接找到工作,实现他们社会归属感的需要。因此作为大学的生活的主要构成部分,在课堂学习时间里,教育者要用用实践活动来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动手操作。课堂实践的过程是一个自我检查的过程,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理论知识会得到更好的运用和检验,同时,学生动手的过程中需要与他人合作,无形中提高了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提高,与社会归属感的实现是相辅相成的。

在课堂上,学生需要的是什么?我们教育工作者不妨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这个问题的答案有了,你就找到了学生的“需要”,找到了引起学生行为的动机。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需要”,而且这种“需要”是隐性的,发现他们的“需要”需要一定的时间,这与课堂时间的短暂也是相矛盾的。“以用为本”的理论则可以很好得调节这一矛盾,实践课堂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和学生“用”的过程,这种方法能刺激学生思考自己的“需要”,就能够激活学生的行为欲望。“以用为本”的理论要求教师成为学生“需要”产生的外部诱因,教师教学的过程就是学生产生行为的外部诱导、刺激。

“以用为本,激活人才”的理论不仅可以提高受教育者的社会归属感同时也可以改善他们的社会行为。人的行为总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动机可驱使一个人产生某种行为并维持这种行为趋向一定的目标。动机会因为良好的行为结果,使行为重复出现,从而使行为得到加强;动机也会因为不好的行为结果,而使这种行为减少以至于不再出现。“以用为本”的教育理论重在挖掘学生的学习“动机”,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是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激活,我们在使用这一理论的时候应该认真研究激活人才的方法。

四、总结

“以用为本,激活人才”的高等职业教育理论内涵十分丰富,它是对以往教育理论的运用,同时又做到与时俱进,适应社会现实需要。把需要理论、期望理论、行为改造理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并把它运用到了课堂教学中去,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我们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研究其内涵,并将“以用为本”作为工作的出发点,不断探索“激活人才”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张文新.高等教育心理学[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2]冯忠良.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3]沈德灿.精神分析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4]俞国良.社会心理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张朝、李天旭、孙宏伟.心理学导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上一篇:论《乔尔乔.莫兰迪写意油画》 下一篇:关于新时期发展群众文化事业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