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时期发展群众文化事业的建议

时间:2022-10-07 06:06:17

关于新时期发展群众文化事业的建议

摘要:新时期的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但随着经济社会的飞跃式进步,当前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的现状时有无法跟上时代脚步现象发生,存在着很多不足。本文就笔者发现的几方面不足,从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娱乐权、群众文化事业的多方参与、善于发掘多方资源、正确处理普及与提高、保护提高骨干力量、带动产业发展、坚持百花齐放以及注重媒体力量等八个方面展开论述,以期对现实的群众文化事业建设有所裨益。

关键词:新时期;群众文化事业;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G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7-0222-02

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是近二十年的事。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过程中的必然趋势。太平盛世、娱乐升平,人人自得其乐,个个欢欣鼓舞。然而,当前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的现状中,却依然有很多的不足,现仅就个中引发出来的思考和对策,从八个方面予以探讨。

一、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娱乐权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各级政府曾用相当可观的资金建了一大批文化娱乐设施,诸如文化宫、艺术馆、影剧院、图书馆及体育场馆等等。但由于年久失修,多数都到了报废的年头,不堪再用,即使尚有一些将就能用的,也大多被租赁出去变成了商业网点或挪做它用。这样一来,广大群众的文化娱乐活动就失去了起码的活动场所和“阵地”。很多市、区、县、乡镇竟然找不到一个设施完善、完整无缺、具备文化娱乐功能的场馆。即使是个别的地方有了场地,也是没有任何内容的空屋子一个。客观地说,人民群众的文化娱乐权在硬件上就被剥夺了。对此,老百姓很是不满。这些场馆的负责人也都表现得很是无可奈何。此类场馆无一不是空单位,不租出去搞创收,别说维修,就是连最起码的运转也难以维持。

凡事都怕对比,面对高楼林立的城市,大多有权有势的机关单位都盖起了富丽堂皇的“衙门”,城市的“景观”、“门面”也是日新月异,唯独群众文化娱乐设施破败不堪,说白了,还是领导者们的认识问题,他们把发展经济当“大事”,把招商引资当“大事”,把城市治理当“大事”,而文化建设在他们的眼中却根本不算个“事”。群众文化在他们的心里根本就没有位置。

群众文化事业发展至今日,其事实与现状应该使各级领导们明白:人民群众不仅有生存权、受教育权、财产权,还应该有文化娱乐权,这个权利更多地需要靠各级政府给予保障。维护公民的文化娱乐权,是每个公务员的责任和义务,一切困难和理由都不应成为蔑视这个待业的托词。

二、群众文化要“民办”,也要“官助”

当前开展的群众文化活动,绝大多数都是群众自发组织的。可以说,人民群众有相当高的热情。他们不但四处张罗,既动脑又动手,甚至还自己掏腰包。比如说乡间的秧歌队、“演出团体”、“军乐队”、“民乐队”等等,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如此。以秧歌队为例,每队少则二、三十人,多则四、五十人,虽然是自愿结合的松散型组织,但是他们的积极性都很高,不仅自己买“行头”和“头面”,每人每月还要凑上十元八元,做为吹鼓手的报酬。这些人以五十岁以上的妇女为主体,男性老人和年轻人占少数。他们每天定时排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风雨无阻。每个秧歌队都有一两位自发的组织者,他(她)们最辛苦,又要当“教头”,又要管理队伍,不仅要懂得秧歌,教扭秧歌,还要有很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在“发展队伍”和“资金不足”矛盾日渐突出的情况下,他们千方百计为自己的队伍寻找“靠山”,以期获得帮助。“挂靠”是普遍的现象,而以某某街道、某某社区秧歌队为旗号者居多,也有以某企、事业单位作为挂靠单位的。他们与挂靠单位的关系是互利互惠,自愿结合。秧歌队在该单位需要时为其表演助兴,该单位则适当给予补助。这种做法,应当予以肯定,这种模式,应在更大的范围推广。“民办”的秧歌队,需要“官助”,不仅是在资金上,其他方面也需要。比如场地问题,有的地区秧歌队被撵来撵去,商场门前嫌影响营业,十字路口嫌影响交通,住宅区里嫌噪声扰民,可见场地问题非得“官助”不可。还有教练的问题,之所以各队水平参差不齐,皆因“教头”的水平相差太大,要想有较大提高,也应由“官助”来解决。

秧歌队尚且如此,其他诸如“军乐队”、“民乐队”、“演出团体”,则更需要“官助”。“官助”助什么?应该是有钱的应该助钱,有人的应该助人,最起码也得帮助出面协调,尽可能地动员社会上的力量帮助扶持群文事业,这也就算是“官助”了。

三、给巧媳妇找“米”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目前的群众文化,“蓬勃”是表现在群众,而不是政府,政府是在被群众推着走。场地问题、培训问题、尤其是资金费用问题,严重阻碍着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这些问题不妥善解决,再巧的“媳妇”没有“米”也做不出“好饭”,甚至会挫伤群众的积极性。

群众文化部门,属于公益性事业单位,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核定编制后并无多少改变,财政经费的拨付虽然每年略有增加,却远远赶不上人员工资上涨的速度。这样一来,经费不仅捉襟见肘,“超编”人员的工资更无法解决,有的基层单位便“改制”,实行“企业化管理”,于是,场馆被出租、被承包就成了正常现象。场地没了,连基层的群文工作者也纷纷自己办班收学生,“自谋出路”去了,哪里还有人做社会上的培训工作了?工资都难以给齐,更没有钱去扶持“群众文化”了。

说来说去,还是政府职能的问题。具体说,是政府对群众文化重视程度的问题。如果决策者真的重视起群众文化,只要从盖大楼、搞装修、采购装备(如小汽车)等大宗开支中挤出一小部分,或从城市维护费中提取一部分作为文化设施建设资金我,还可以由政府出面,在社会上募集文化发展基金,那么群众文化就会解决“米”的问题。可以断言,政府转变态度之日,便是群众文化快速发展之时。

四、要“阳春白雪”,也要“下里巴人”

虽然条件简陋,群众文化还是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了。由于工作的关系,城里的许多老年朋友退休清闲下来以后,便自发的组织或加入到各种各样的小文化团体中,其中有军休干部合唱团、老年大学舞蹈班、社区秧歌队、小区民乐队、还有一些专心搞书法、绘画的等等。从这些人参加活动的面之广来看,已经是具备了广泛的群众性。他们之中的绝大多数人,文化和水平都很低,但却充分体现了“重在参与”。在这些自娱自乐的活动中,他们每个人都找到了自己合适的位置,找到了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这对于他们来讲已经很满足了。这就是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这就是群众文化的现状,就是说群众文化活动还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随着大众越来越多的积极参与,群众文化的质量也会逐渐提高,“娱乐”会逐渐变成“艺术”,“下里巴人”会向“阳春白雪”转变,这个“质量”的提升也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们需要培育出“阳春白雪”的队伍,作为标志,作为榜样,发挥他们的带头示范作用,这一点是勿庸置疑的。

五、要保护培植骨干力量

在群众文化工作发展过程中,最基层的骨干力量有显而易见的重要作用。象秧歌队、乐队、舞蹈队的组织者们,他们并没有受任何部门的委派,也没有人发给任何报酬,但是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担负起了组织者的重担,不仅要付出辛苦,还要自筹资金,同时,还要顶住来自家庭的、社会的、同伴的各种各样的压力。他们就如同一架梯子最下边的横木,(姑且把政府主管部门当作梯子的两根立柱,各级骨干力量则是梯子的一道道横梁,而小文艺队的领头人们则是最下边的一条),群众文化的千军万马要想攀登事业的高峰,首先都要踩着他们才能上去。爱护他们、保护他们是政府的责任。不敢想象政府会给他们多少报酬,但是给予必要的支持和帮助总是应该一些的。同时重要的还有对这部分骨干力量的培训工作,这包括组织工作能力方面和业务艺术技能方面。

六、群众文化可以带动“文化产业”

群众文化本身不是产业,但是它可以带动一些相关的“文化产业”。

以秧歌队为例,每个人的“行头”和“头面”都要花费一、二百元,甚至更多,加起来就是个惊人的数字。如果把这些“行头”和“头面”的加工制造发展起来,既减少了这些队伍人员的支出,又减少了外出采购的环节,还可以创造出一部分人的就业机会。据了解,某地文化部门就有一个戏曲服装厂,专门生产戏服、秧歌服、舞蹈服、道具等。而在某些地方这一项至今仍是空白。推而广之,书画的装裱、道具的加工制做等等,都有挖掘的潜力。政府在这方面应该做的是积极引导和扶持工作,或许是一件一举多得的好事,借此实现群众文化的良性循环,使之日益发展壮大。

七、群众文化应该百花齐放

不否认各地区应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但是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失衡应该转变。

当前,遍地是舞蹈班、声乐班,从娃娃到成人,此类学员队伍还在不断扩大。在晚会上、商业庆典上,看到的几乎不是歌就是舞,形成了“主流艺术”,却很少看到其它的艺术形式,比如传统的曲艺(快板、相声、三弦、大鼓、小品等节目)已经少见。追根溯源,现在的艺术院校均以声乐、器乐、舞蹈和美术为主,即使表演专业的毕业生也大多从业于影视,基本上没有曲艺专业。不要说专业文艺团体,就是群众文化工作者也大半出自于艺术院校的毕业生,这些人自然而然的发挥其所长,不熟悉也当然不会重视本专业以外的艺术形式。

所以说,政府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其他各门类的艺术人才,注意发挥利用现有人才的作用,大力培训各类人才,让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种文艺形式和“主流”艺术形式并存,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

八、媒体在发展群众文化事业中应该大有作为

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在群众文化传播、发展中具有独特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方面,大家是有目共睹的,但这尚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有待进一步改进完善。

在当前的媒体中,文艺节目、信息可以说是铺天盖地,目不暇接,然而我们还觉得缺点儿什么。从发展群众文化事业的角度看,还缺少知识的普及、典型和经验的介绍等等。

媒体对明星、大腕儿们的介绍很多,但对基层群众文化的组织者们介绍得实在是太少,其比例连千分之一都不到。如果把那些群众中的小“头头”们怎样带出一个队伍,怎样发展壮大的事迹介绍出来,把他们的经验推而广之,把他们的教训交给大家借鉴,那将会对群文的发展起到多么大的推动作用!明星大腕儿们有“艺术人生”,这些最基层的组织者们的“艺术人生”难道不也值得大书特书吗?

再有,能不能请各媒体开辟一些栏目,把各门类、各种形式的文化艺术基本知识(传统的和最新的)详细加以介绍,那将会引起多少人的关注和兴趣。

最低层的群众,特别是农村的群众,十分需要学习这些知识,他们有很高的积极性,也有很聪明的头脑,一旦他们从中受益,就立即会变成群众文化发展的巨大动力。

总之,应该清醒地看到,由于历史的原因、经济发展长期滞后的原因、文化知识基础的原因,中华民族有些优良的传统被丢掉,外界的文明被排斥,因此,至今我们同某些发达国家甚至发展中国家在民众的文明方面仍然有一定的差距。挤车、丢垃圾、随地吐痰等不良现象比比皆是,即使在群众文化活动中,不健康乃至不道德的现象也时而发生,这不能不令有民族自尊心的中华儿女汗颜,也令许多外国朋友大惑不解。据此,我们应该对群众文化工作制定一个“群众文化发展规划”,明确发展方向和目标,制定具体措施,分时段、分地域制定实施方案,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提高。相信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支持下,群众文化事业发展的大目标一定会实现。

上一篇:高等职业学校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下一篇:北方校园植物配置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