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体育经济未来发展思考

时间:2022-10-27 12:42:52

我国体育经济未来发展思考

提要很长时间内,体育经济已经成为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并在持续发展中有成为支柱产业之势。而在我国,有人却认为商业的介入会有损体育运动的纯洁性,有悖于体育精神的发扬。加之经济学界对体育经济的关注程度与体育经济本身的发展状况颇不相称,经济理论研究的滞后已严重影响到体育经济的健康发展,重视和加强体育经济的研究,促进体育商业化的发展,已经成为经济学界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体育;体育经济;商业化

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识码:A

体育经济是与体育相关的经济活动的总称。体育商业化是指以竞技体育为主体的各类体育运动,采取商业化的运作方式,以获取最大经济利润作为推动和发展体育运动的杆杆。在我国,体育有着几百年历史,而体育商业化却刚刚兴起。处于初始阶段的我国体育产业化经营迫切需要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的借鉴,而目前经济学界对体育产业化发展规律的理论研究和国内外经验教训总结明显不够。1997年上海八运会是成功引进市场机制、把体育当作产业来经营的成功之例,但经济学界对其成功经验却未予以及时认真地分析研究和总结,这种状况严重制约着我国体育商业化的发展,不仅使国家在制定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方面难以充分考虑体育经济增长因素,也导致企业在体育方面的投入、管理及运作缺乏理性思维。

一、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障碍因素分析

我国目前堪称世界体育大国,但体育经济的发展与体育事业的蒸蒸日上极不相称。笔者对其加以具体分析后,认为影响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障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同教育、文化等事业相比,体育产业在政策优惠方面受到冷遇。在美、英等体育经济发达国家,政府为扶植本国体育经济的发展,都相应地在政策上予以倾斜。对体育部门举办的体育比赛、体育组织接受的捐赠和体育场馆的经营收入,不同程度地减免税收;企业出资赞助体育比赛,可以记入企业生产成本或做广告支出;修建体育场馆可以享受土地征用的优惠政策和低息贷款。而我国在这方面的扶植力度远远不够。

2、传统体制的制约,无法提高企业投资体育的积极性。我国体育赛事以前一直都是由国家体委包办,形成了一种法定的计划运转。在改革过程中,才尝试性地使体育从政府行为向企业行为转变。这一举动虽然带有相当浓重的市场经济成分,但在某种程度上仍带有计划经济时代的烙印。企业在与体育部门联合办体育的过程中,往往不能获得足够的自。另外,在赢利后,企业得到的往往占少数,许多赛事的投入越来越多,而效益好的却寥寥无几。长此以往,企业对于投资体育事业的积极性逐渐打消了。

3、市场竞争意识缺乏,对体育经济产生影响。市场的机遇转瞬即逝,成功只属于抓住机遇的捷足先登者。一位日本商人曾向他的中国同行感慨地说:你们中国乒乓球称霸世界乒坛30年,为什么中国商界不借乒乓强国之光,搞借光经营呢?中国是世界体育强国,可借光之处很多,但如何借光经营,只有企业家唱独角戏不行,还需要舆论界的宣传和呼吁,需要经济学界在具体运作方面的讨论争鸣。运用经济学界锐利的目光,抓住机遇、提高意识。遗憾的是,近年来经济学界在这些方面务虚的甚多,务实的少。

4、市场定位不准,惯性思维跟不上形势。在计划经济时期,人们的思想受到严重束缚,视野不开阔,认识不到体育与经济的关系,造成二者严重脱节。多年来只强调国家投入,不注重自身的商业开发。国家队出国参加大型比赛,拉赞助从来都回避创收的动机,并没有把体育定位在一种商业活动的格局上;对体育的消费也仅停留在福利型的低层次消费上,而没有将其引向货币化、市场化的高层次消费。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进一步解放思想,人们虽逐步认识到体育与经济的互动关系,但在摸索发展体育产业时,常常不能完全脱离十几年的惯性思维,以开阔的眼界迈开步子大胆干。

5、服务措施不完善,阻碍体育产业发展。体育产业和所有其他产业一样需要一系列完善的产前、产后服务措施,服务措施跟不上必将会阻碍体育产业的发展。我国绝大部分体育用品生产企业一味地强调体育产品的生产、销售,却不注重体育产品的消费咨询、培训和指导,没有及时地为消费者提供体育指导员,体育中介公司亦严重匮乏。这些因素都延滞了体育经济的发展。就拿曾经火暴一时的健身器材市场来说,对于如今出现的令人费解的市场萎缩现象众说纷纭。但究其主要原因,则是由于针对健身器材的选择与使用的指导从没热过,有些产品根本没有使用方法说明,或者有也只是极其简单的寥寥数语,根本起不到作用。消费者没有科学的“健身计划”,没有合理的运动指导。以上这些都严重阻碍了体育经济的发展,使其在商业化发展道路上困难重重。

二、体育经济促进体育商业化发展的途径

1、发展体育品牌战略,促进体育经济发展。当我国市场逐渐告别短缺经济转向买方市场时,名牌战略的重要性一下子凸现出来,并为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所认同。我国体育用品有李宁、青岛双星等名品,但挡不住耐克、彪马等国外品牌的强大攻势。国内市场难以守住,在进攻国际市场时实力又远远不及。我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以及举国上下正在兴起的“全民健身运动”,为体育界提供了无限商机,但又不乏挑战。面对硝烟弥漫的体育用品市场,各商家应认清市场形势,主动进行企业的产品、产业结构调整,通过主动调整,去争取自己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在体育用品的材料、功能上不断创新,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着力发展自己的品牌,在守住国内市场的同时,闯出去占领国际市场。近年来谈论品牌战略的文章颇多,而不能将体育品牌纳入其中的品牌战略,只能是跛足的品牌战略。

20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国尚有上海、青岛、天津三大体育运动服装生产基地,素称“上青天”,然而转眼之间,耐克、阿迪达斯、彪马、锐步等国外名牌已蜂拥而来。在当今世界年产值超10亿美元的体育用品公司排行榜上,前10名中美国占有5个,日本2个,德国、英国、瑞典各占1个。其中,名列1997年世界最有价值品牌第11名的耐克公司,1995年的全球销售额为54.48亿美元,1996年达64亿美元,1997年更增至80亿美元。中国体育商界不乏李宁服、青岛双星、国安新航线等知名品牌,但无论在产品规模,还是出口能力方面均无法与世界名牌抗争。随着国际体育经济市场化、产业化的发展,品牌的地位之争将空前激烈。对此,一方面涉足中国体育商界的企业家们应有清醒的认识;另一方面经济学界必须将发展中国体育品牌纳入中国品牌的总体战略予以重点研究,以促进体育经济的发展。

2、利用体育的公益性,获取体育产业的最大经济效益。在体育产业经营开发中,应该把追求商业利润、提高经济效益放在首位。体育的经济效益就是微观经济效益,即体育单个经营单位的经济效益。同企业一样,应该把经济效益当作自己经营的出发点和归宿,把利润视为企业的生命。这不是由个人的主观意志决定的,而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运作的必然结果。有人认为,体育劳务产品和其他产品不一样,是精神产品,具有公益性,即使是进入市场的部分也是坚持社会利益与经济利益相结合,以社会效益为主。不错,体育劳务产品是精神产品,具有公益性,体育作为产品进行开发,走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商业化道路,这说明推向市场的体育产品是商品。广泛的社会性、权利性、公益性,才使得体育劳务产品具备了交换的价值。因此,各体育经营单位必然想方设法,在尽可能降低劳动占有和劳动消耗的条件下,争取尽可能多的利润。与此同时,经营者还必须考虑到要服务对路、增添花色、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档次,满足人们丰富多彩的体育需要,唯有这样,才能获得更多、更长远的经济效益。纵观当今体坛,高水平的运动竞赛已成为一种金光闪闪的商品,一些大商家、公司、企业纷涌而上,竞相为之大洒金钱。他们的目的和动机当然不仅仅是为了实现体育的公益性,而是把体育的公益性、社会性当作可利用的手段,通过现代传播媒介,让体育充当出色的广告载体,获取超额利润。像每年为体育投入3,000万马克的奔驰公司的信条就是:对体育界投入的钱越多,获取的利润越多。

3、加大对体育经济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保障体育商业化的正常运行。一是要狠抓市场体系建设,以引导和刺激体育消费为核心,大力发展体育用品市场、劳务市场、人才市场、观众市场、信息市场、技术市场、文化市场、证券市场、广告市场等,逐步形成一个结构完整、分门别类、功能互补的体育市场网络,为体育经济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二是要尽快制定体育投资法规,规范财务运作,确保体育投资者的利益,如允许企业对体育的赞助费记入成本;三是要赋予著名运动员、教练员广告权;四是要规范现有体育产业中的税制、税率及征收年限;五是要在政策上鼓励和支持分散的体育场所,实行土地置换、盘活存量、集中建设,以利于体育经济的综合开发。我们鼓励搞活,追求经济效益、赚取更多的利润,这并非坏事。国家可以通过宏观调控的办法从经营者手中提取丰厚的利润,再把它投资到体育的福利性方面去,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这样既可以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又可以加速体育商业化进程,使体育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

(作者单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参考文献:

[1]贾进社.对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理性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8,(01).

[2]陈丰才.我国体育经济及其商业化发展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8,(04).

[3]周兴旺.中国体育经济的不平衡状态与开发策略[J].商场现代化,2007,(08).

[4]兰少军.展望“后奥运”时期的中国体育经济[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7,(02).

上一篇:网络经济中先入为主原则的思考 下一篇:商业地产盈利模式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