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影艺术鉴赏中探析艺术美

时间:2022-10-27 10:05:06

从电影艺术鉴赏中探析艺术美

【内容摘要】电影是一门融合视觉和听觉的现代艺术,也是一门可以容纳悲喜剧与文学戏剧、摄影、绘画、音乐、舞蹈、建筑等多种艺术的综合体。文章通过鉴赏影片《海上钢琴师》,分析电影中声音与画面基于剧情的发展相互融合并相互作用产生的艺术综合效果,在欣赏过程中探析影片的艺术美。

【关键词】《海上钢琴师》 期待视野 审美距离 自我确证 人格升华

黑格尔曾说:“真正不朽的艺术作品当然是一切时代和一切民族所能共赏的。”①电影艺术作为影响深远的大众艺术的杰出代表,综合了戏剧、舞蹈、绘画等艺术的特色,并在此基础上迅速地发展为视听结合的艺术,这是一种建立在先进科学技术之上的艺术。电影艺术是视觉与听觉艺术的完美结合,是以画面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背景音乐更是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电影给人足够的想象空间,通过审美使人们获得自我确证的虚拟世界。

一、电影《海上钢琴师》简介

《海上钢琴师》又译名《传奇的1900》,这部电影由意大利导演朱塞佩・托纳托雷于1999年拍摄,剧本由亚历山卓・巴利科根据1994年的剧场文本《1900:独白》改编而成。朱塞佩・托纳托雷之前拍摄的电影以电影史和电影为背景,或以歌剧音乐为背景,但电影《海上钢琴师》则是以钢琴、爵士钢琴乐为背景。影片的音画交流缠绵,演绎了爵士钢琴家1900传奇的一生,他“生于船、长于船、死于船”,整部影片将他从辉煌到悲剧的人生历程表现的淋漓尽致。影片借助声音,将单调的图画显示融入音乐,使音乐和画面完美统一,增强了电影的艺术感染力。

二、影片中音画完美结合的互动效应

电影艺术之所以能够彰显出深刻而强大的艺术魅力,就在于其完美融合了画面的客观局限性以及音乐的主观抽象性。电影艺术主要通过画面来诠释,背景音乐辅助叙述、渲染影片的故事情节,推动主旨思想的显现。在电影艺术中,画面是通过镜头来展现剧本中文字语言所表达的内容。音乐是电影中重要的构成元素,它能对片中的人物思想情感、情绪表达与氛围营造等起到构建作用。影片中那些充满寓意的画面与恰当的音乐的完美结合可以将观众无限的想象力挖掘发挥出来,感受到影片所蕴含的美感与内涵。电影中的音乐只有在特定的画面中出现,并能够与画面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才能体现它存在的意义。如果单独把影片中的音乐看作是一个整体,再来分析它的主旨与情感,是不切合实际的。由此可见,在影片中,要想把影片中所蕴含的美感和内涵完全表达出来,达到期望的艺术效果,只有音乐与画面同时存在,并完美的融合。②

比如影片《海上钢琴师》中的“斗琴”片段的开头部分,爵士钢琴家Jelly伴着沉闷、压抑的音乐出场,呈现给观众的是一种令人窒息的美感效果。如果没有了音乐效果,Jelly的出场就会显得单调很多,也不能从心理上给观众带来那种不一样的窒息感觉。在后半段,1900追逐爱情、向往爱情的部分,他弹奏的优美的旋律加上画面上女孩妙曼的身姿,两者完美结合,成功的彰显出爱情的美好与结果的伤感,使画面与音乐的结合产生了近乎完美的效果。③

影片《海上钢琴师》无论是画面的表现,还是画面中背景音乐的搭配,都是视听结合例子中的典范作品。可是,在欣赏影片的过程中,人们往往只将目光停留在音乐与画面的表面现场上,而忽略了它的深层含义,通过对电影《海上钢琴师》中画面与音乐完美结合的实例解读,可以发现,在影片单独阐述画面镜头时,没有音乐叙述,观众就难以了解影片中人物的内心情感、思想波动和剧情的发展。所以,只有将影片中叙述的画面和搭配的音乐完美的结合,共同演绎,影片才能达到完美的艺术效果。

三、影片欣赏中的艺术美

(一)期待视野的形成与审美距离的产生

德国美学理论家汉斯・姚斯提出“期待视野”的概念,在艺术美的欣赏活动中,具有一定生活经验、文化素质、审美趣味的欣赏者会在欣赏作品之前或艺术作品欣赏中,对艺术作品的形象世界和意义内涵做出符合自己身份的个性特点的选择和推测,从而对具体的作品形成审美期待,这种由欣赏者形成的对作品的期待性的意义世界就是期待视野。④即欣赏者根据自己的欣赏水平和欣赏要求,对作品产生潜在的审美期待。对于电影《海上钢琴师》,初见片名观众不禁产生疑问:海上怎么会有钢琴师?他为什么要在海上弹琴?这种疑惑心理使人们对这部电影产生期待,希望电影能够解答疑惑。再看电影海报(图1),一个男人背对观众,站在海面,他的面前是一艘游艇。这个略显孤独惆怅的背影让人们更加期待影片的内容。虽然不及其他电影海报的奢华,但是它以简单萧瑟的画面独树一帜。

在期待视野中,欣赏者与作品有一定的审美距离,是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作品应该使欣赏者出乎意料。电影《海上钢琴师》运用音乐、人声、自然声音等音响,以及独白、旁白等画外音,把音乐与画面结合的艺术展现得淋漓尽致。在影片的开头,随着镜头的推进,画面是Max坐在黑暗的楼梯上,这时画外出现了他的内心独白:“我现在仍自问想离开海上都市,是不是个正确的选择,真正的朋友,不可能遇到第二次。”随着独白的引导,观众迫切地想知道发生了什么,然后画面走向回忆,引出了剧情的发展。

伴随着Max的旁白,在镜头的推动下,船上人们在看到自由女神像表现出各种反应。每当有一个人对着自由女神像高呼“America”时,整船的人都沉浸在欢呼声和呐喊声中,而1900却冷漠地看着上上下下的旅客,这与其他人的喜悦心情相比显得格外孤寂。对于主人公1900来说,虽然没有下船去过美国,他能在音乐世界中真正的寻求到对于自由的体会。这一幕给观众传递了丰富的信息,也表达了1900特定的情感,启发着观众的思考。

影片从头到尾并未有太大的波澜,但是1900复杂的内心世界在观众面前展露无遗,观众根据不同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在欣赏影片中形成了独特的期待视野,作品赋予人们的意义也各不相同。

(二)空白点和不定点的发现

空白点是指艺术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有意识地在艺术作品中留下一些可以供欣赏者自由想象和发挥的地方,以此促进欣赏者与艺术家之间的审美经验交流。不定点就是艺术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有意识的留下一些不确定的指代,这种指代可以从其他的艺术元素中推敲出来,但要加工欣赏者自身对作品的理解,从而构成一幅能满足欣赏者审美需求的独一无二的艺术作品。⑤“空白点”和“不定点”都存在于“召唤结构”中。召唤结构是艺术品并非充分的、完整的、固定不变的实体,而是存在着许多形象和意义的空白或断裂,从而召唤欣赏者参与到作品创造的特殊结构。召唤结构因作品的空白点和不定点产生,召唤着接受者能动的参与进来,通过再创造将其充实、确定,使其得到具体化。

在电影艺术中,背景音乐的渲染、镜头的特写、画外音的诉说,给了观众众多的空白点和不定点。影片一开始,伴随着小号手Max的思绪,响起了轻微的抒情拨弦乐,Max站在潮湿、阴冷的阶梯上带着几分惆怅与失落,只是几下竖琴的轻拨,就给了人们一个思绪飘远的心情。让人们不由自主的与Max融为一体,带着惆怅的心情开始了对全片的欣赏。

(三)自我确证的实现和人格的升华

在晕船片段中,1900与Max在摇曳的轮船上上演了一幕好戏。在诙谐的音乐中,刚上船的Max便东倒西歪晕船了,Max尴尬的窘态展露无遗。这时1900出场,邀请Max与自己一同演奏,旋转摇曳中,两人为观众带来了一场精妙绝伦的舞蹈,在琴键上飞舞的1900,和在他身旁惊慌的Max,给观众带来了视觉与听觉交融的盛宴。音乐声与海浪声相辅相成,与画面相互辉映,观众跟随音乐一同摇摆。当钢琴冲出玻璃门,撞开船长卧室的大门,琴声、海浪声、玻璃声……众多声音交融时,人们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笔者认为这一段是整部影片最精彩的部分,也是最轻松的部分。导演把音乐与画面结合成的艺术展现得淋漓尽致,让1900的琴艺充分呈现在观众面前。短短几分钟,让观众在诙谐幽默中抛开往日烦恼,融入剧中,和1900的琴声一起滑向各处,1900内敛中带有的小幽默中展露在观众面前,1900这一形象得到成功塑造,他对外面世界的恐惧、在船上的自由自在这里得到充分体现,也可以由此推断,1900不可能离开船、离开海,他热爱这里,船是他的家,为后面的悲剧结尾做了铺垫。

自我确证不仅是审美意义上的,更是欣赏者创造力的自我确证。影片为观众提供了想象的场所,判断一个艺术作品好坏的条件之一,在于这件艺术作品是否能引起欣赏者广泛而自由的联想。电影《海上钢琴师》中,观众不止一次大笑,也不止一次感到难过痛心,随着主人公1900的情绪前进着,随着他在音乐世界中翱翔,也跟着他的家――船一起毁灭。在这一虚拟世界,人们或许看到了自己某一时期的影子,或许从中有了新的生活感悟。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经常会感受到这个世界的冷漠,期望有个畅谈的对象。影片中,1900在音乐世界中表达着自己在不同时间段的内心情感,这种情感贯穿整个剧情,达到推动剧情发展的效果,让观众融入其中,在虚幻的存在中用自己的思维来解读他的想法,重建了一个全新的形象世界,赋予这个形象世界意义,并从中获得认同和归属感,完成自我确证,并且在自我确证之后陷入持久的感动和深思。

《海上钢琴师》是一部关于海洋、生命、自由和美的电影。影片将唯美的音乐与浪漫曲折的故事情节完美结合,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一场独特而又美妙的视听盛宴。

注释:

①刘叔成,夏之放,楼昔勇,等.美学基本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②侯燕.音画统一与视听合一[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

③唐雅.《海上钢琴师》视听语言分析[J/OL].梦回唐朝视觉艺术,2009(2).

④张黔.艺术美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⑤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上一篇:浅谈笙教学进度的科学性安排 下一篇:舞蹈专业音乐理论教学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