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转课堂”在高校美术史教学中的初步尝试与构想

时间:2022-10-15 11:31:41

“翻转课堂”在高校美术史教学中的初步尝试与构想

【内容摘要】“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随着慕课的兴起而在国内得到大力推广。文章以美术史课程为例,尝试探索“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效方案,提出以问题为导向,以小组为单位,搭建以讨论为中心的课堂架构,从而对高校美术史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翻转课堂 高校 美术史 导学

形成于2000年左右的“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概念,逐步演进为一种教学模式,伴随着2012年“慕课”及“微课”在国内的兴起而迅速升温,大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势头。恰逢国内基础教育改革在新修订的课程标准颁布之后进入深化调整阶段,“翻转课堂”或类似的教学新模式探索已成为当前新课程改革的热点。可以说,在这种特殊的背景之下,源自美国的“翻转课堂”进入中国时首先在中小学找到突破口,进而成为教育界的研究课题――在此过程中,高校(尤其是师范类高校)的研究力量和资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对“翻转课堂”的理解

提到“翻转课堂”,通常会联想到“视频”,尤其是“微课”的开发、网络系统管理等。诚然,借助网络平台的“翻转课堂”在信息传递的清晰直观和教学管理的人性化、个性化方面的确有明显优势,而这也是当前“翻转课堂”与慕课、微课齐头并进的重要原因。笔者认为,“翻转课堂”的本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学流程的“翻转”,即改变传统先教后学的顺序,让学生先自学,在信息反馈的基础上,教师再有针对性地答疑并对知识体系进行梳理和引导深化;二是教学活动中主体角色的“翻转”,即从教师主导的课堂变为学生唱主角的课堂,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如果达到这两个标准,那么,是否借助视频或网络,并非必要条件。“翻转课堂”的精髓其实是回归“Educate”的本义,以“引导”代替“灌输”,以主动的内化取代被动的接受。

新世纪教育改革伊始,目标之一即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现有教育体制下如何真正去实践,教育工作者也一直处于个体化的摸索中。“翻转课堂”的出现,似乎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明确地提供了一种具有普遍参照意义的教学模式,当然,其影响力是基于网络化的信息资源。目前,国内已经建立起数家颇具影响力的慕课网站,也实现了与国际资源的接轨,涉及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及职业教育。这无疑对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模式都将造成巨大的冲击。对于高校教师来说,有必要面对新形势做出及时的调整和应对。

二、美术史教学中的导学尝试

在我国高等教育中,以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为模式的教学并不鲜见,但多集中于研究生阶段。在普通本科阶段的教学中,“翻转课堂”的实施仍然具有探索性的意义。笔者以高校美术专业的史论课程为例,做了初步的尝试和构想。

美术史是高校美术专业的基础理论,也是必修课程。对于学生来说,具备一定的美术史基础有助于其提高专业素养从而提升创作能力,并为更高层次的深造或开拓专业发展领域打好基础。但学生中普遍存在重专业实践而轻史论学习的现象。究其原因,除了学生对其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关键还与两类课程的不同思维方式有关。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美术实践更契合美术专业学生的特长,而理论学习的抽象思维往往是他们的短板。传统教学方式的讲授法恰恰正是以理论阐述、逻辑推理为主,尽管也配合了图片或视频,但学生的积极性仍然难以调动。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对美术史的兴趣,提高其理论学习的能力,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笔者在“翻转课堂”基本理念的启发下,针对美术专业学生的特点,做了如下尝试:

(一)建立以问题为导向的导学方案

实施翻转课堂的第一步,即要让学生自己先学。学什么?怎样学?笔者根据教学计划,尝试了以教材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向,以网络资源为辅助的基本导学方案。

大学生与中小学生相比较,对信息的整理和把握能力更强,也有更持久的注意力。笔者认为,短小精炼的“微课”对于大学生来说不是必需的,而引导性的问题设置更合适理论思维的训练。尤其是对于大多数不擅长抽象思维的美术专业学生来说,需要在知识点的提炼和逻辑推理上提供指引,那么,问题的设置便是关键的一步。从问题类型来看可分为三大类,一种是对应于教材的基本知识框架,比如“古埃及雕塑的程式是什么?”“达・芬奇

的代表作有哪些?”等,这些内容可以通过教材或相关资料的阅读直接找到答案。不妨以选择、填空或简答题的方式呈现。学生自学之后,教师可以略过讲解或选择性抽查。二是以归纳、演绎或比较等形式进行逻辑思维的训练,比如“印象主义的特点是什么?后印象主义的特点是什么?二者区别何在?后印象主义的代表人物有哪些?他们对现代主义各有何影响……”此类问题可以根据信息量的不同,分别以名词解释、简答或论述的形式呈现。第三类,也是最具挑战性的,即专题研究的初步尝试。教师指定或学生自报研究选题,学生在课外完成资料整理,在课堂上进行汇报交流。后两类问题可作为课堂上解决的主要任务。

问题提出之后,利用哪些学习资源呢?笔者在初步尝试阶段主要是以教材为基础,鼓励学生利用其他书籍或网络资源,同时给学生提供视频信息作为参考。新的科技手段和信息资源为教学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但视频资料的挑选仍需严格把关。既要讲究影片本身的艺术质量,又要能与教学内容相关联,最好具备能引发讨论的焦点问题。例如,BBC和DISCOVERY相关系列专题是不错的选择,通过“网易公开课”等平台也能搜索到国内外一些精彩的课程视频资源。

(二)实施以小组为单位的学研模式

普通本科教学与研究生教学的区别之一是师生比的差异。教师在课堂上一般要面对五六十甚至更多的学生,如果要完全实现当节课的个体指导是不可能的。因此以小组为单位是比较可行的,尤其在专题研究方面。

比如笔者从主要教学内容中挑选近十多个专题,每6人左右为一小组,负责一个专题,而组内成员可再细化为三小组,分别负责此专题下的子课题。例如,在选定“丢勒研究”这一专题之后,可将研究内容进一步细化:丢勒的生平与艺术成就概述、丢勒自画像研究、丢勒版画(甚至可以具体到一幅代表作)研究等。这些子课题的设定实际上就是教师对学习内容与研究方向的一种引导,每个学生又有了相对集中的具体任务,在起步阶段不会觉得手足无措,同时也鼓励学生自己提出感兴趣的课题或子课题。当然,出现这种情况是好事,至少说明学生已经主动走出了第一步。

实践证明,任务的细化和具体到人,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也会自觉地进行资源共享和交流。

(三)搭建以讨论为中心的课堂架构

这是“翻转课堂”的关键环节,对师生来说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挑战。以专题讨论为例,通常的步骤是,根据教学计划由专题负责人轮流对本人或本小组研究成果进行阐述,要求结合PPT展示,然后教师和学生都可提出问题或看法。对学生而言,讨论这一关至少存在三个障碍:思路的整理、语言的表达、提问的应对。与单纯的书面作业不同,口头汇报要求学生独立面对五六十名听众的境况,不可能“滥竽充数”,必须切实准备资料。而且语言表达存在一个文字信息输入和语言信息输出的转换过程,对学生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思维训练和心理训练。而最困难的是,可能面临始料不及的提问或质疑,所以不得不在课前尽量做足充分的准备。从实际情况来看,相当一部分美术专业的学生亟需这样的练习。

对教师而言,不再有事先固定的教案,必须针对学生在课堂的表现做出实时回应,包括答疑、组织讨论、引导交流以及总结。教师不必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看似轻松不少,但教学重心的转移其实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以往一劳永逸的教案不再适用,教师备课的信息容量必然要超出教材,达到一定的拓展空间,而且要敏感地捕捉课堂上的各种问题,才有可能掌控课堂,避免混乱和松散。其次,无论是答题还是课题汇报,每个学生提供的信息都是比较个人化的、碎片化的,教师的另一重要任务就是知识体系的整合。每堂课存在的变量越多,对教师的要求也越高,这其实是一种外松内紧的状态。

所以说,课堂讨论环节是高校“翻转课堂”最大的挑战,师生都需要一个适应和摸索的过程。但这也是检验“翻转课堂”效果的重要途径。

三、美术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方案的构想

(一)课前预习自觉性的问题

如何让原本不重视美术史课程的学生主动去学,这个跨度似乎有点大。也的确存在部分学生动力不足,反应迟钝,甚至不愿去完成自学任务的现状。笔者尝试的方案是内外兼修、逐步过渡。所谓“内外”有两层含义:

一是课内与课外。从课堂内的预习开始,以课前思考题的方式督促学生先看书,在问题的牵引下让眼睛和头脑都动起来。如果发现个别学习能力较弱或缺乏主动性的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提问,层层引导,即便是被动地尝试,至少也会让他感受到教师的关注,不会完全游离于课堂之外。对于一些有难度的课题,可以放到课外去准备。当然,应视情况提前布置任务,并给予学习资源指导。内外结合,由内而外,这需要一个过渡。

二是内力与外力。外力即外部的评价动力,一定的约束和奖惩机制是必需的。如果因学校规章限制,不能取消传统考试形式,那么也可以将自学效果和课堂表现作为平时成绩的主体参考因素,并尽量加大比重。而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内心的动力,这主要源自学生的自尊心和成就感。当看到同班同学有出色表现,当自己的努力得到认可,感受到自己的进步,这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都是有激励作用的。所以,如何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导学方案,如何多角度发现学生的进步,并给予及时而恰当的鼓励,都是相当重要的。

(二)课堂讨论有效性的问题

如前所述,课堂讨论环节是实施“翻转课堂”的重点和难点。如果在课堂上学生不愿开口,或是不知所云,将无法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更不用说实施“翻转课堂”。作为课堂的组织者,怎样克服师生两方面的困难,主动权都掌握在教师手中。笔者构想的方案是以点带面,循序渐进,师生共勉。

对教师来说,充分备课是前提,灵活应变是保障,适时引导是关键。充分备课既要备教材,也要备学生,尽量对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出现的状况做好准备。当然,也不可能强求有问必答,遇到不能当时解决的疑难,可以坦然面对,不妨直接告诉学生:“这个问题需要在课后进一步去研究,下节课我们再来交流。”这本身也向学生展示了一种学习和研究的态度。

而在学生方面,需要教师在不同阶段针对不同对象加以引导。以课题研究为例,首先要督促课题负责人按时保质地完成任务,进行有效的课题陈述,为展开讨论奠定基础。其次,教师要用心捕捉学生发言过程中各方面的信息,及时做出反应,与学生有效互动;再次,可以充分发挥少数活跃分子的榜样作用,以点带面,促进学生的全面参与;最后,教师的梳理与总结也是教学信息明确化、体系化的保证。实践证明,只要有可行的导学方案,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有不错的表现,至少在态度上是端正的。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能否达到理想效果,需待以时日。

(三)成果展示与应用问题

“翻转课堂”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能力为目标,效果不是立竿见影的。笔者希望将此教学模式演变为一种长效机制,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方案,而不仅仅限定于某一两门课程。其实,学生在美术史学习中所体现出来的素质也影响到在其他相关专业学习中的表现。初步的尝试可以从理论课体系开始,把史论基础、专业写作和毕业论文等课程联系起来。比如,把美术史课程中的讨论和研究成果转化为论文,或者将专业创作感想与专业写作相结合,这些都可为毕业论文奠定基础。

当然,翻转课堂不是要彻底抛弃传统,也不是照搬外国模式,而是要考虑怎样有效解决实际问题。不同学科、不同学情,可以选择不同的途径。以上只是笔者根据美术史教学实践和初步尝试得出的个人看法,所谓尝试还是阶段性的,仍然面临诸多实际困难,所谓构想尚存许多有待论证的细节,亟待继续在探索中构建趋于完善的方案。

作者单位: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美术系

上一篇: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文化艺术生活体系构建的研... 下一篇: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在高校艺术类青年教师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