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E时代大学英语中的“大英语”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时间:2022-10-27 09:21:14

【摘要】从2000年开始,各大院校开始扩招并吸收一大批优秀英语本科毕业生入校担任英语教师。为确保年轻队伍素质,系领导举行了一场集体听课活动,并在系会议上进行意见反馈。此会上,新老教...

浅谈E时代大学英语中的“大英语”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摘 要:该研究采用统计分析法,对E时代我校部分学生的大学英语综合成绩进行了分析。受试者为晋中学院58名大学英语教师和273名非英语专业学生。统计结果发现:学生的入学成绩与大学期间英语成绩出现不平衡性;师范类与非师范类学生的英语成绩存在着一进一退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态势;大学生毕业后在社会上的英语实践能力存在很大的差异性;现时代“大英语”教学模式的独特作用。该研究发现有助于激发大学英语教师反思现有教法,早日积极主动地采用大英语教学模式。

关键词:大英语教学 英语实用能力 师范类和非师范类

一、引言

纵观20世纪的外语教学史,我们看到的实际上就是一部教学方法的研究史和实验史。但那些体现了不同甚至是相左的教学理念的方法没有一个从根本上解决外语课堂教学少、慢、差的问题,于是西方学者(Brown,1997;Kumaravadivelu,2001;Richards&Rodgers,2001; Bell,2003)在经过对百年外语教学法研究的反思之后认为,外语教学法的研究已进入了一个后方法时代,即没有一种具体的方法能够完美地应对英语教学实践。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日新月异,我国社会也步入经济时代。人们的社会生活已突破了以往的旧框架,出现了高度信息化、知识化、网络化的新格局。社会的大发展对人的大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人们具有更高的素质,也促成了相关人士在英语教育方面的大思考――教育应该适应社会和时代的要求,教育必然会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由“小教育”发展到“大教育”。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系统,从分割到整体,从孤立、封闭到拓展、开放的教育才能最终适应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从2000年开始,各大院校开始扩招并吸收一大批优秀英语本科毕业生入校担任英语教师。为确保年轻队伍素质,系领导举行了一场集体听课活动,并在系会议上进行意见反馈。此会上,新老教师就具体运用哪一种教法出现了分歧。50岁以上的赞同翻译法,他们认为这样教学效果最佳;35―50岁之间的更赞同此时正盛行于各大院校的交际法,;35岁以下的很迷茫,认为对于他们使用的最新教材《新视野英语》(外研社),所有的教法都有一定的理性。几经思索,笔者与众教师认为只有几乎融合了其它基本教法的“大英语”教学法能够解决这一教学矛盾。

二、“大英语”教学模式

“大英语”教学法来源于“大语文”的教学理念。大语文教育的理论提出者是张孝纯,而最终将其理论发展并与实践实现完美结合的是姚竹青。她的大语文教育思想核心是顺应时代教育新需求的素质型教学法。

“大英语”教育提出,英语教学应有个新概念:不是局限在课本上,也不是局限在课堂里。人与人之间要以心换心,师生之间应该有情感的交流,没有这一点,英语教学就仅仅是一种文字上的教学,技巧上的教学。只有从思想上把学生吸引到英语教学中来,才能发挥英语教学的作用。要把教学渗透到生活中来,英语课不是一个“小英语”,而是一个“大英语”,社会和课堂息息相通。

“大英语”模式基本分为三重课堂。第一课堂(主课堂)即学校设置的以讲台为中心的校内课堂。在这一形式下,学生、教师面对面,学生在课堂教学环境的影响下,培养英语学习兴趣,掌握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开发智力,完善人格,从而实现英语教学目的。第二课堂(辅课堂)是特指那些由英语教师组织指导下进行的课外英语活动。它是课内英语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是与课内英语教学紧密配合的。第三课堂(社会大课堂)是指学生在学校英语课堂之外以英语做工具的任何活动。事实上,这一课堂也包括了运用语言文字所进行的心理活动(内部语言)和生活、学习、工作等交流活动(外部语言),它是指人们的社会生活这一大课堂。

三、研究方法

3.1研究对象

3.1.1教师受试

邀请参加该项研究的教师共有61名,他们均来自晋中学院外语系大学英语教学部。有3名教师婉言谢绝参加调查,所以实际参加调查教师为58名。其中男教师8位,占总数的14%。55%的教师年龄在31―40岁之间。拥有学士学位的教师占绝大多数,为79%,他们主要承担基础较差的非师范类学生的英语教学,所用教材为新版《新视野英语》;拥有硕士学位的教师为21%,专代师范类的大学英语,教材为旧版《实用英语》;博士为零。教学年限在6―10年的最多,占41%;其次是教龄在5年以下的占23%。受试教师基本情况详见表1。

3.1.2学生受试

受试学生共273名参加了本次调查,他们来自晋中学院2003级5个院系的6个不同班级。他们现已走向不同岗位,师范类学生大多成为教师,非师范类学生则多数选择就业于附近城市的企业。其中书法班、文秘班、新闻班分别由笔者和另两名助教代课,由于我们与学生之间年龄相近,易于交流,为本次调查提供了很多方便。三个班的基本教学原则就是“大英语”模式,就是要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课堂学习无疑是生活的一方天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去学英语、用英语,形成开放型格局的英语教学。

3.2 研究工具

本研究的测试工具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受试基本情况的调查,第二部分是从学生处翻阅档案查看成绩,以及到他们就业所在单位的人事部了解他们的实际外语能力,并通过SPSS来分析所得数据得出结论。

本人就调查内容和格式先征求了4位老师的意见,并在经济0601班就其必要性进行了讨论,最后在其基础上对部分内容做了调整修改。

3.3数据收集和分析

笔者认真记录了集体听课之后所有教师在系会议上就教学法方面的争议及反馈意见。在征得所在院校人事处处长的同意之后翻看了学生的档案和成绩。在向学生现在所在单位说明我们的目的是培养社会型外语人才,并承诺对当事人保密后,成功地完成了对学生在社会中实用英语能力的调查。

四、调查结果与讨论

从表2可以看出,师范类学生(旧教学模式)入学成绩较高,大学期间其英语成绩呈下降趋势,四级(当时听力占15%)通过率较高,但就业后使用英语的实际能力偏差;非师范类学生(“大英语”教学模式)虽然以较低的分数入学,但在校期间其英语成绩不断进步,步入社会后其英语实践能力比较优秀。在非师范类学生内部,他们的入学成绩、在校期间成绩和社会实用英语能力基本成正比,可知英语功底也很重要。

将表1和表3结合起来可以看出,入学成绩偏高的师范类学生主要由40―60岁的中高级教师担任授课,由于受历史时代限制、而且使用着旧教材,他们理所当然采用了翻译法。他们的学生有着较为扎实的语法、词汇和理论功底,他们致力于让学生掌握更多知识,却无意中犯了纯知识的错误,致使他们走向岗位后在英语实践能力方面表现较弱;另一方面,面对新教材和功底薄弱的非师范类学生,年轻教师尽力将每一个知识点放入意境中、甚至放入流行电影中去教授和阐释,结果是他们在大学期间对英语兴趣浓厚,能够快乐地坚持学下去,形成了一定的能力,在外语上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一个终身学习者的素质。但从物理2班、书法班与文秘班、新闻班的对比中可以看出,英语基础也是影响能力的一大要素。

由此可见,英语教学中没有万能教学法,只有将曾经盛行一时的各种教法融合起来才能较完善地解决英语教学中的问题:翻译法可以让学生快捷而轻松地掌握难点;交际法可以促进学生的听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增强他们在英语学习中的参与性;任务型教学法则能使学生聚焦特定知识点,集中学习。总之,只有“大英语”教学法能够呈现出“立体化、动态化、多彩化”特征;使英语教学过程实现由“平面”型静态教学向“立体”式动态教学转化;事实上,英语教学方法是“多侧面、多功能、多色彩”的。

四、结论与建议

在多变的文化中,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加快了融合,它表现为学科在高度分化的基础上形成了高度综合化,出现了大量的交叉学科、横断学科和边缘学科。新学科已不仅仅是简单的排列组合,而是打乱重建,形成新功能的学术系统。英语学科特别是大学英语也融合在音乐、电视、电影、数学、物理、化学、历史等学科之中。这种学科的高度综合化趋势,也要求我们必须用大学科教育观来系统审视英语教育,实现教育目的。针对新编英语教材,只有令人身临其境的“大英语”教法才能真正实现我们的英语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肖琪坤.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北京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25页、第28页.

[2]姚竹青.大语文教学法,北京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333页.

[3]成晓光.后方法时代的外语教学法研究.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7月.

[4]褚玉青.E时代外语教师角色定位,内肛科技,2007年第5期.

[5]刘润清.谈英语教学与科研问题[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6]刘润清,吴一安.中国英语教育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7]Chomsky,N.当代国外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文库[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8]Hymes,D.OnCommunicativeCompetence[A].InJ.B.Pride&J.Holmes(eds)Sociolinguistics[C].Harmondsworth:Penguin,1972.

(作者系山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06级研究生)

上一篇:促进学生课堂参与的几种策略 下一篇:对大学英语教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