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性的管理对策

时间:2022-10-27 09:11:35

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性的管理对策

作者简介:安婧(1988—),女,汉族,吉林长春市人,经济学硕士。

孔丹(1989—),女,汉族,河北衡水市人,经济学硕士。

厉婧涵(1989—),女,汉族,山东日照市人,经济学硕士。

摘 要:商业银行的资本既能够保证银行的日常经营活动,为监管当局提供管理银行的工具,又能够作为银行风险损失的最后准备,因而一直备受关注。本文通过阐述资本充足性的重要性以及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性管理现状,归纳总结了提高资本充足率、完善资本充足性管理的几方面途径。

关键词:商业银行;资本充足性管理;外部监管;信息披露

2010年9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通过了《巴塞尔协议Ⅲ》,新的协议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各方对银行的资本充足性提出更高要求,我国的商业银行也需要进一步完善资本充足性管理措施,将资本充足确定为长期的目标,多方面采取措施进行动态的资产充足性管理。

一、商业银行资本充足性的界定

一般地,人们将银行的资本充足性理解为“银行资本数量必须超过金融管理当局所规定的能够保障正常营业并足以维持充分信誉的最低限额;同时,银行现有资本或新增资本的构成,应该符合银行总体经营目标或所需资本的具体目的”。资本是银行的自有资金,资本充足才能保证银行稳定地存在、经营和发展。作为三大支柱之一的“最低资本要求”也对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性管理提出了严格审慎的要求。

二、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性管理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资本金来源渠道单一化

对国有商业银行,核心资本在银行资本中占有重要位置,国家注入资本以实收资本的形式入账。政府注资是一般商业银行资本来源的渠道之一。商业银行成立之初,社会筹集股本占主要部分,在发展扩张过程中,依靠发行新股筹资也是商业银行采取的常用手段之一。我国商业银行对核心资本依赖程度较大。

(二)资本结构配比不合理

主要表现为一级资本多,二三级资本少。这是大多数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问题。从侧面反映出我国商业银行对实收资本、留存收益等核心资本的依赖,忽视了其他资本成分的重要性。而在二级资本中,又以“贷款损失一般准备”为主要组成部分,次级债券等资本数量有限。

(三)外部监管力度不够

银行业监管部门应该主动根据法律及相关条例规定,积极展开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工作。我国商业银行对资本管理存在着被动的态度,而外部监管工作多偏重“量”和静态的监管,监管力度不够导致商业银行对资本的管理积极情绪不够。

三、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性管理对策

(一)多种渠道增加资本,提高合格资本数量

1.适时发行股票,实现增资扩股

股本属于银行的核心资本,是银行资本较稳定的部分。增资扩股不仅能够填充资本金的大额缺口,具有直接性,且股本是商业银行资本中最稳定、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我国商业银行一般发行普通股、优先股两种类型的股票。普通股代表对银行的所有权,是一种证书,从银行监管当局的角度来看,普通股能够健全和稳定银行制度,是银行的最佳外源资本来源。优先股兼具普通股和债券的特点,具有无偿债压力、能提高银行财务杠杆等优势,是国外大商业银行传统的外源资本渠道。

2.利用债券工具,依靠债券融资

债券融资于20世纪70年代起被西方发达国家的银行广泛使用,2000年起,我国商业银行也开始尝试这种融资方式来增加银行的附属资本,多采用次级债券、混合资本债券等债券工具。次级债券不稀释股东利益,方式灵活,加权平均到期期限较长。另外,债务融资产生的利息在税前列支,具有税盾效应。结合我国实际国情,我国的个人和机构投资者

3.提高盈利能力,重视内源融资

银行税后利润扣除分配股利后剩余部分即留存收益,将留存收益转化为核心资本是提高资本充足率的基本途径之一。这种内部融资方式成本低,不会稀释股权,具有主动性、长期性,在缺乏外源资本渠道的情况下,以内源资本方式增加资本是银行的最佳选择。

(二)实行全面的风险管理,减少风险资产数量,调整资产结构

1.健全信用评级制度,规范信贷经营行为

健全信用评级制度是减少风险资产、提高资本充足率的重要途径。信用评级是商业银行确定贷款风险程度的重要依据,企业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与银行有着密切的资金往来。企业的经营成果、获利能力、偿债能力等直接关系银行信贷资金的效益,因此,银行对信贷资产的安全性和效益性必须给予充分的重视。信贷资金的安全不仅影响银行的盈利性和资本充足状况,而且影响着市场经济的运作秩序。

2.提高资产流动性,调整资产结构

商业银行作为典型的金融机构,日常经营中不可避免地遇到诸多风险,风险资产不能杜绝。除了通过信用评级制度和严格的内部控制,尽量避免不良资产的产生,还可以通过其他金融工具实行风险转移,减少银行的整体风险资产,提高资产安全性。改善银行经营模式,调整资产结构,能够实现提高流动性,降低风险资产数量的目的。商业银行需要根据自身资产状况,增加投资流动性较高或信誉较好的资产,同时实现盈利性和资产安全性。

3.关注国内外经济变化,防范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由利率、汇率等变动造成资产损失,从而引起的风险。与信用风险不同,市场风险难以人为控制和降低,只能通过关注金融市场变化,提早做好风险防范预案,以应对随时爆发的市场风险。利率的调整直接影响着吸收存款的成本和发放贷款的收益,即影响着银行的收益。汇率变动直接影响着外汇的供求关系、热钱投机、外商投资等方面,这些都会造成外币与人民币的兑换与流动。为了将市场风险可能带来的对银行资产的影响降至最低,商业银行一方面需要给予国内国际经济以更多的关注,另一方面则需要针对不同的可能的情况及早采取措施应对。

(三)提高监管部门的监管力度

1.根据资本充足状况,实行分层次管理

监管机构要发挥监督管理职能,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要求商业银行按时提交资产充足率报表和资产负债表等相关数据接收审查和监督。然后,针对各银行不同层次水平的资本充足状况,实行分类管理。分类管理便于监管当局根据商业银行真实的自身情况,制定相符的监管措施,提高监督管理水平。

2.监督内部风险制度的实施,评估资本管理战略

外部监管评估是新资本协议提到的“三大支柱”之一,虽然鼓励商业银行内部的自我评估,但是外部监管能够有效地防止内部评估和风险管理流于形式。对商业银行资本的监管即监督商业银行坚守资本充足率的底线,提高资本质量,满足新资本协议的工作要求,实现对资本的长期性管理。随着资本协议的更新和诸多金融人士对外部监管作用的重视,监管机构的工作已经从单纯地监督商业银行信息披露这一静态监管,过渡到评估商业银行资本管理战略,确定资产规模增长的动态监管。监管工作也将重心从“量”向“质”转移,监管当局的作用则更倾向于帮助商业银行明确资本充足状况,规范银行内部的自我评估,辅之以外部监管,建立资本充足性管理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 国强,《商业银行经营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8月第3版

[2] 陈晓阳,“商业银行资本管理现状与问题”,《中国国情国力》,2010年第8期。

上一篇:三亚市保险业的发展对策研究 下一篇:多媒体技术在现代企业中的发展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