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民增收问题的调查思考

时间:2022-10-27 06:56:51

关于农民增收问题的调查思考

摘要:本文通过对《大同市促进农民增收问卷调查》结果分析,旨在了解农民对有关农业生产和农民对增收问题的一些看法和建议,并为稳定农业生产,促进农民增收的对策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农民增收;统筹城乡发展;问卷调查

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不仅是当前农村经济工作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也是关系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一个重要问题。为此,我们用半个月左右时间,采取网络问卷调查和现场座谈两种形式,围绕农民增收开展了调查。调查范围涉及大同9个农业县区,共发放400份问卷,回收有效调查问卷352份,有效率达88%。其中涉及农民197人、干部68名、科技人员57名、农民企业管理者30名。

1 促进农民增收问卷调查基本情况解读

1.1 对农民增收渠道及理财看法 从农民家庭是否有务工人员(包括本市或外地)来看,回答没有的占到总调查人数的49%,回答有的占到总调查人数的51%,基本上各占五成。在回答有务工人员且月收入大约在1000元以下的占到整个务工人员的19%;大约在1000—2000元之间的占到68%;大约在2000元以上的占到13%。有近7成务工人员月平均收入在1500元左右。

从农民的理财投资主要意向来看,选择银行储蓄的占到83%;用于私人借贷的占8%;投资基金的占4%;投资保险的占2%;投资其它的占2%;进行股票买卖的占1% 。以上回答不难看出,绝大多数农民的理财投资主要倾向于银行储蓄保值增值。

1.2 对最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的看法 被访者回答因投入农经生产资金不足而影响农民增收的的占到总调查人数的38%;因技术不足的占29%;因农产品销售途径不畅的占16%;因自己文化水平低或没有专业技术的占6%;因其它因素(如:天气、劳作努力程度等)的占6%;因劳动力不足的占5%。资金、技术投入不足和农产品销售途径不畅仍是影响农民增收的影响农民增收的最直接因素。

1.3 对获取市场信息来源和通过什么渠道出售农产品的看法 在问及农民获取市场信息来源时,有72%农民回答是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有15%农民回答是通过互联网;有9%农民回答是跟风;有4%农民回答是道听途说。在问及农民通过什么渠道出售农产品时,有60%农民回答是自己销售;有19%农民回答是通过其它人来收购(饭店、菜贩子等);有11%农民是企业收购;有7%农民回答是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销售;只有3%回答是由国家收购。以上数据不难看出,农民获取市场信息来源主要通过电视、广播、报纸和互联网。而出售农产品的渠道则是主要依靠自己销售和其它人来收购渠道。

2 制约农民增收因素梳理

2.1 农民整体素质还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是影响农民增收关键因素 突出表现为农民文化素质较低,市场经济意识不强,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据问卷调查结果分析,被访的352名各类人员中,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约占整个调查人数的6%;初中文化程度的约占41%左右;高中(中专)文化程度的约占38%左右;具有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约占15%左右。

2.2 分散的经营模式,农民组织化程度低,与大市场对接难的矛盾突出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是破解农户分散经营与大市场对接难的有效办法,所以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是现代农业的生产经营模式最佳选择。

2.3 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与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不相适应 从总体看:一是特色主导产业总量小,覆盖农户少。二是结构调整还只是停留在规模扩张上,缺乏在内在质量提高上下功夫。

3 促进农民增收的对策建议

3.1 促进农民增收,重在未雨绸缪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空间 大同市应从中央、省委、省政府总体发展目标出发,充分利用大同市特有的资源比较优势,依据科学发展规划的需求,积极挖掘优势、利用优势,把新农村建设打造成为特色农产品、畜牧业养殖为优势的生产及加工业的主战场。

3.2 推动农业结构调整,首先应突破在传统思维方式和工作思路上的束缚 一是要更新观念。二要创新机制。三要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制定农产品优质优价政策,为实现农产品专业化生产提供良好的政策保护。

3.3 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 一是继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按照中央“三个优先”的政策规定和总量持续增加、比例提高的要求,确保财政支出优先支持农业农村发展,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优先投向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民生,土地出让收益优先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在“多予少取”上做足文章,加大补贴、转移支付力度,继续完善和落实好提高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买补贴等政策,不断扩大农业补贴范围,切实加大对农业、农民的支持力度。

3.4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继续做大做强特色农业园区建设,加快产业集聚,确保农民持续增收 一是要大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二是着力建设特色农业产业基地。按照全省“千村示范,万村推进”的要求,全市每年约选择200个产业基础较好的“一村一品”专业村进行重点培育。三是坚持项目带动战略,把当地的比较优势、优惠政策与发达地区产业结合起来,扩大辐射范围,形成相互带动、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有效促进农民收入的可持续增加。

参考文献

[1] 全晓林,关于农民增收问题的理性思考[J].职业技术,2010年02期.

作者简介:靖昉(1972-),女,山西浑源人,本科,农经师,中央党校函授学院经济管理专业,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管理。

上一篇:我国大米加工行业发展现状分析与建议 下一篇:基层农业推广制约问题与发展建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