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中国会计国际化

时间:2022-10-27 06:44:42

浅议中国会计国际化

摘 要 :会计标准的国际化是大势所趋,是我国的利益所在。与此同时,由于会计准则具有经济后果,是各国利益集团争斗的结果,而我国经济发展的转轨性与会计环境的特殊性,也决定了我国会计在国际化的进程中必须因地制宜,有所借鉴,有所保留。

关键词:会计国际化;渐进性;经济后果

中图分类号:F23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7-0112-02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剧与资本市场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跨国公司作为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得到了迅速发展,跨国上市和发行证券等国际性筹资活动日益增多,为节约跨国公司境外筹资重编财务报表的巨额信息提供成本,加强国与国之间信息的可比性,提高证券市场效率以及促进全球信息使用者的信息交流与沟通,会计国际化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选择。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也顺应历史潮流适时地建立和发展国际会计准则,并与证券委员会国际组织及世界银行等有关国际组织合作,加强国际会计准则的完善和推广。近年来,国际会计准则得到了日益广泛的认可。会计国际化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增强本国资本市场的融资能力、跨国上市和发行证券的公司降低进入国际资本市场筹资成本和提高筹资效率的重要考虑,中国作为一个实行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改革的巨大发展中国家,必然融入到这一进程中来。本文试图对中国会计国际化的指导思想、道路与模式的选择进行分析,指出中国会计国际化的道路是适应经济改革的过渡性特点而进行的一种过渡会计改革。

一、会计国际化的指导思想

“在会计标准的国际化问题上,我们既要充分借鉴国际惯例,使中国的会计标准尽可能地与国际会计惯例协调;同时,又不能盲目照搬国际会计准则或者哪个国家的会计准则,应在适应中国经济环境的情况下适时地推进中国会计的国际化进程。”[1]该指导思想无疑为我国的会计国际化进程指明了道路,这一思想又为会计国际化的过渡性道路奠定了基础。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目标是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发达国家已发展了两百年的成熟市场经济及其会计制度无疑为我们提供了借鉴的样板;另一方面,我国仍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渡阶段,经济发展水平及发展情况有自己的特点,完全移植发达国家的会计制度必然会因为水土不服而导致其实施效果大打折扣。因此,中国会计的国际化进程既要充分借鉴国际惯例,又要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坚持中国特色。

二、会计国际化的成果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步伐亦大大加快,与之相适应的是中国会计的国际化进程也明显加快。我国于1992年的第一项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该基本准则基本上与当时的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概念框架一致。随后,财政部又先后了30多个具体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正式了16项具体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等,这些准则征求意见稿和具体准则、制度在内容上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当接近,有些甚至基本完全相同。2001年,国务院了《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对《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六大会计要素进行了重新定义,这些新的定义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概念框架中的相关定义基本上完全一样。与此同时,我国还十分注意跟踪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发展动态和趋势,积极参与相关事务。1997年,中国加入世界会计师联合会,并成为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观察员,参加了随后举行的各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理事会会议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相关工作。

总的说来,我国在会计规范的国际化方面的步伐不断加大,接受国际会计准则的速度和程度远远超出西方学者的预料,也得到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和世界银行的充分肯定,正如Charles等(1999)所指出的,中国在缩小中国会计规范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方面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2]。与此同时,由于中国会计所处的政治经济环境的特殊性,如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市场发育尚不完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政府是主要的信息使用者,法制化程度不高;面临加入WTO的机遇与挑战等,中国的会计国际化进程呈现出由点到面、从局部到整体、试行再修改的过渡特征。

三、会计国际化的道路

与整体会计改革的道路相适应,会计国际化的道路也是一条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的道路,同时又是一条由点至面、由局部到整体、逐步试行逐步修改的过渡性改革。因为,一项制度变迁要取得成效,要考虑其在整个制度结构中与其他相关制度安排的配套性。我国会计国际化的道路呈现出以下几个特征:

1.政府自上而下推动会计的国际化进程。由于国家在强制力和“暴力潜能”方面的天然优势,由其主导的制度变迁能降低制度变迁的组织成本和实施成本。1985年的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可视为国际会计准则在我国实践的第一步,它是由我国会计的监管机构财政部制定并的。1992年11月,财政部的《企业会计准则》以及随后的13个行业会计制度和《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后来修订为《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到迄今为止已经的16项具体会计准则从形式到内容都有着国际会计准则的深刻烙印,近十年来则表现为发行B股和境外上市公司遵循国际会计准则编制财务会计报告。2002年12月29日,财政部的适用于股份有限公司的《企业会计制度》取代了原《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则在会计的基本概念、原则、具体确认计量方法等方面在实质上与国际会计准则无重大原则性差异。如关于资产的概念,强调未来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将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虚资产”如递延资产、待处理财产损益、无法变现的存货等从资产方中剔除出去,或更名为费用以提醒广大信息使用者。在会计原则上,强调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谨慎原则,对信息的披露作出详细的规定。

2.会计标准在形式上的双轨制。近几年,我国在具体会计准则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一批批具体会计准则相继出台,这些会计标准在内容上与国际惯例相差无几。而与此同时,国家并没有取消会计制度,并在2001年初实施了新的《企业会计制度》,形成了目前会计标准在形式上的双轨制――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会计准则与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制度双轨并存的局面。有人担心会计制度这种“倒退”的形式与“先进”的会计准则双轨并存会造成混乱并增大协调成本,实质上,这一会计标准的双轨制思路,是与我国会计人员的层次性相适应的,有助于提高会计标准的实施效率。原因在于,会计制度符合广大老一辈会计人员的传统习惯和认知水平,而采用国际惯例形式的会计准则对老一辈会计人来说既陌生又难懂,操作难度较大;而年轻一代会计人则易于接受新知识,对会计准则的理解和掌握有助于我们尽快与国际惯例接轨。

3.会计标准在实施范围上的局部性。目前,《企业会计制度》还只在股份制公司中实施,各具体会计准则的适用范围也各异,有的适用于所有企业,有的适用于股份制企业和国有企业,等等。这是我国会计标准国际化进程的过渡性道路的又一体现,不可否认,它的缺点在于导致会计信息在企业间可比性较差。但应认识到,企图一步在全范围内实施新的会计标准是不现实的。事实上,即使我们强制要求所有企业都执行相同的会计标准,也会因为会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经验欠缺而导致书面的国际通行惯例在实际执行中走样。

4.会计标准的内容经历了试行、修改的过渡阶段。《现金流量表》、《非货易》、《债务重组》、《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等具体会计准则在以后其内容均经过了几番修改。其中,现金流量表准则的修改是由于其原来的规定遵照国际惯例条款过于细化加大了编制的难度所致,如在原来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部分中,进一步分为收到的增值税和收到的除增值税以外的其他税费返还,新修改的现金流量表则将二者合并为一个项目――收到的税费返还,从而简化了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工作。对非货币易和债务重组准则而言,则将原来采用的国际通行的公允价值计量标准改为账面价值计量标准,这一做法有助于防止会计人员利用“公允价值”调节利润,这在目前我国职业自律机制尚不健全、市场监管和法制尚不完善的背景下有助于维护资本市场的秩序。

四、小结

由于会计准则作为会计信息生产与提供的规范,不是一种纯粹的技术手段,而是一种具有经济后果的制度,因此,在会计准则国际化的过程中,每一个国家都不可避免地度量自身的利弊得失,试图对准则的制定或修订施加影响,这就使得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成为一个政治化的过程,会计准则不可避免地成为一种政治结果。而目前改组后的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组织结构、人事安排、发展目标、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建设计划和国际会计准则修订计划等方面,清楚地表现出维护发达国家利益、为发达资本市场服务的趋向,国际会计准则离公允的技术规范还相差甚远,因此,我国在会计规范国际化方面势必有所保留。其次,由于中国的市场经济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逐步退出相关领域、市场调节功能逐步释放的过程。这种渐进式经济改革道路决定了中国的会计国际化的道路也只能走渐进式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冯淑萍.关于中国会计标准的国际化问题[J].会计研究,2001(11).

[2] 曲晓辉.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刍议[J].会计研究,2001(9).

上一篇:《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立法理念探析 下一篇:盘锦市第三产业发展情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