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日元国际化及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启示

时间:2022-08-19 02:22:36

浅议日元国际化及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启示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以及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人民币的国际化已成为一种趋势。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人民币国际化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本文通过对日元国际化进程的梳理,总结分析日元国际化过程中采取的主要措施、存在的问题,进而发现日元国际化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借鉴作用,并对人民币国际化提出意见建议。

关键词:日元;人民币;国际化

Abstract:With the rise of the Chinese economy and the deepening process of internationalization,RMB internationalization has become inevitable trend. The RMB internationalization is also facing many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s. This paper reviews the process of the yen internationalization in order,summarizes and analyzes the main measures taken and problems,and then finds out the references and suggestions for RMB internationalization.

Key Words:Yen,RMB,internationalization

中图分类号:F830.9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1)03-0042-04

一、引言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定义,货币国际化是指某国货币超越该国国界,逐渐扩大在世界范围内的自由兑换、交易和流通,最终成为国际货币的过程。IMF将国际货币的特性概括为三个方面:(1)自由兑换性,即该货币能及时而方便地被各国政府或居民所买卖兑换;(2)普遍接受性,即该货币在外汇市场上或政府间清算国际收支差额时能被普遍接受;(3)相对稳定性,即该货币的币值能够保持相对稳定。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以及国际化程度的加深,人民币的国际化已成为必然趋势,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本文通过对日元国际化进程进行梳理,总结分析日元国际化过程中采取的主要措施、存在的问题及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借鉴作用,并对人民币国际化提出意见建议。

二、日元国际化进程概览

(一)二战结束后至二十世纪70年代末:国际化初始阶段

1. 经济发展情况。经过战后的恢复时期和高速增长时期,日本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955年至1973年其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8%,并于1968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值得关注的是,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是在低通货膨胀和低失业率的前提下取得的。日本经济增长的同时还伴随着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的转变,重化工业的惊人发展强化了日本的贸易竞争力。此外,日本在综合经济活动、信息文化活动等方面的国际化程度迅速提高,有力地促进了日本与国外的社会交流,进一步推动日本经济的国际化。

2. 金融发展情况。二战后,日本资金奇缺,为促进经济增长、维持信用秩序,日本政府一方面通过国内国际各种渠道筹措资金,另一方面对国内金融采取了严格的限制措施,从而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金融制度与金融体系,主要特征为:(1)政府主导的金融制度。金融当局对金融行业的新入者进行严格的审核,对金融业务实行细致的分业管理,确保金融业的稳定。(2)间接金融为主的金融结构。资金由剩余部门向短缺部门的流动经由银行间接实施。(3)内外分离的金融市场。日本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为保证国内资金的充分运用,防止资本外流,避免海外金融市场的干扰,对国内金融市场和海外金融市场实行市场分割制度,对国内外之间的金融交易实行限制和管理。

进入二十世纪70年代,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国际货币体系进入浮动汇率制时代,国际市场对日元的需求与日俱增,日本遂开始关注日元国际地位问题。但由于国际经济形势处于动荡时期,日本政府对待日元国际化的立场相对比较谨慎。

(二)二十世纪80年代:国际化极速发展时期

二十世纪80年代,美国经常收支特别是对日收支出现大幅逆差,美日贸易摩擦加剧。美国将日本的巨额顺差归结于其市场的封闭和日元低估,认为日元汇率不是通过市场形成的均衡汇率,存在人为低估。美国在要求日本开放商品市场的同时,还要求日本开放金融、资本市场。在美国的施压下,1984年5月日本承诺采取以下四个方面措施:(1)金融、资本市场自由化;(2)日本金融市场的外国金融机构准入;(3)发展欧洲日元市场;(4)促进对日本直接投资。

1985年3月日本外汇审议会向当时的大藏省提交了《关于日元国际化》的答辩报告,对日元国际化的现状和发展方向做出判断,并提出促进日元国际化的具体方法。之后日本紧锣密鼓地进行了一系列金融自由化改革,如1985年6月创设日元BA市场,1986年设立东京离岸金融市场(JOM),并于1988年5月公布《金融期货交易法》,以规范日本的金融期货交易。

1. 对外贸易中的日元。出口贸易中日元交易占比呈现出一定的波动,但总体而言,美元计价的向下走势更为明显。由于出口贸易的急剧扩张,尽管出口中的日元计价交易比例下降,日元交易依然呈上升趋势。同时,日本扩大进口本币交易的难度要大于扩大出易的本币使用。

2. 国际金融市场中的日元。日元在欧洲货币市场存款余额、国际债券市场份额、国际间银行贷款占比总体上呈现先升后降的态势(见表1)。

3. 国际外汇市场中的日元。伦敦和纽约市场上美元兑日元的外汇交易比例增加,特别是在纽约外汇市场上日元外汇交易的增幅比较大,增长速度高于英镑和马克(见表2)。

4. 国际外汇储备中的日元。二十世纪80年代后半期,日元在外汇储备构成中的比重增加趋势比较明显,日元作为国际储备的国际化地位得到巩固。亚洲国家对日元外汇储备的认同感明显高于其他发达和发展中国家(见表3)。

尽管日本的金融自由化是为解决日元低估、缩减美日贸易逆差问题而被迫进行的,但是却在事实上促进了日元国际化的进程。

(三)二十世纪90年代:日元国际化衰退时期

“广场协议”之后,日元开始急剧升值,日本经济进入“日元升值萧条”。从1986年年末开始,日本进入持续50个月的“平成景气”时期。平成景气期间,日本一般物价水平比较平稳,但是股票、地产等“资本品”价格急剧上升。这种“泡沫”性质的经济繁荣在1990年末1991年初出现反转,股市暴跌,房地产企业、生产性企业纷纷倒闭,银行等金融机构产生巨额不良债权。日本经济陷入长期萧条之中。随着日本经济萧条的持续,外界对日本经济的恢复越来越丧失信心,在这种心理预期下,对国外投资者来说,持有日元资产的风险也愈加不确定。从1992年开始,日本金融机构接连倒闭,国内金融市场的整顿令日本政府焦头烂额,更无暇顾及金融市场的国际化问题,日元国际化问题也被搁置起来。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后,日元对美元汇率经历了大升大降的两个极端情况,最初是日元急剧升值,日元兑美元从1美元兑159日元急剧升至1美元兑79日元,1998年日元迅速贬值,达到1美元兑换147日元。日元汇率的波动降低了日元作为资本品的吸引力。同时也严重抑制了出口增长,在这种局面下,扩大贸易中日元交易比重也更为困难。

1. 日元交易地位下降。1990年到1997年之间,日元在欧洲货币市场上的交易份额在4%-6%之间,只有马克的1/3左右。在欧洲债券市场上的份额也由二十世纪90年代初的12%-17%之间降到了90年代末的4%。

2. 外汇交易增长乏力。1998年伦敦外汇市场规模是1989年的3.46倍,纽约、新加坡、中国香港的对应倍数分别是3.05、2.52、1.76倍。而东京外汇市场的交易规模在这段时间内只增长了1.60倍。

3. 外汇储备比例减少。1991年世界外汇储备中日元占8.5%,而到了2000年,这一比例只剩下5.3%,其中发达国家外汇储备中日元占比从9.7%降至6.5%,发展中国家外汇储备中日元占比从6.7%降至4.7%。

(四)2000年以来:日元回归区域化时期

1999年之前的日元国际化进程,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日元在美国压力下的被动国际化过程,日元国际化的标准和目标是在世界范围内提高日元的使用比例和拥有比例。实践证明这种直接走向国际货币的道路是失败的。1999年区域货币合作的成功典范-欧元的启动,成为日元国际化策略发生变革的分水岭。欧元的启动进一步抑制了日元的国际货币功能在东亚区域的扩大,日本开始采用货币区域化策略来替代直接国际化路径。在推进与东亚各国传统的自由贸易区(FTA)建设的同时,进行更加密切的经济伙伴协定(EPA)建设。2002年1月日本签署了第一个双边自由贸易协定――《日本新加坡新时代伙伴协定》(the Japan-Singapore Economic Partnership Agreement,JAPEPA)。“东盟+3”财长会议清迈倡议签署后的7年间,日本以此为平台分别与韩国、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以及新加坡等国家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成为清迈倡议货币互换网络中签订协议项目最多、金额最高的国家。

三、对日元国际化的评价

从国内经济来看,货币国际化需要以下几个前提:(1)货币发行国应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完善的市场机制。强大的经济实力是货币国际化的物质基础,货币抵御国际兑换风险能力越强,则该国际货币作为国际清算货币和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就越稳定。完善的市场机制有助于国家经济政策的顺利实施,增加政策的透明度,便于外国货币持有者对政策效果进行有效判断。(2)货币发行国应保持稳定的价格水平。货币发行国不存在剧烈的通货紧缩或通货膨胀,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能够适应国际、国内经济周期的变动,币值相对稳定。(3)货币当局具有独立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独立性意味着货币政策目标和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不受其他政府部门的影响、指挥或控制。(4)货币发行国应建立发达的金融市场。

从外部条件来看,则应做到:(1)货币发行国经济应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强有力的出口和国际投资地位,能直接推动该国货币在国际上被广泛使用。(2)货币发行国应维持货币可兑换性。(3)货币发行国应具有健康的国际收支结构和充足的国际清偿手段。(4)合理的汇率和汇率体制是货币国际化的重要条件。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的国际经济实践证明,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是真正实现货币国际化的重要条件。

除经济条件外,政治、文化、历史等因素也会影响货币国际化的进程。国际货币的发行国应该具有强大的政治影响力和号召力,并且能够在国际协调与合作中处于优势地位,这样,才有利于增加外国对本国货币的接受程度。美元的主导地位、欧元的诞生等都体现出这一点。

四、日元国际化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启示

(一)积极创造人民币国际化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条件

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变,进一步增进国家实力,保持人民币的相对稳定,使各国持有者对人民币保持信心。加强同周边地区的联系和交流,成为周边地区经济的领头者和经济发展的推动者。建立保证人民币国际化健康发展所需要的一整套成熟的法律、会计和监管体系。加快外汇市场的发展与创新,深化外汇体制改革,加快资本市场建设,为金融开放和汇率、利率市场化奠定基础。利用中国悠久的文化和历史底蕴,加强与国际社会的沟通和交流,还应尽快建立人民币国际化所需要的人才管理体系。

(二)建立成熟的金融市场和健全的金融监管体系

作为国际货币发行国,必须拥有一个健全、发达、开放的金融市场,以及由完备法律制度支撑的金融监管体系。但我国目前还不完全具备这些条件,要实现人民币的自由兑换意味着要开放资本项目,而这是以成熟的金融市场和健全的金融体系为前提的。由于目前我国的金融市场还不成熟,健全的金融监管体系尚未建成,若此时贸然开放资本项目将会使国内经济发生大幅波动,不利于国内经济的发展以及各种经济政策的实施。作为一种替代性选择,在中国香港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为境外人民币持有者开辟投资渠道是一种可行的选择。

(三)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实现人民币的区域化

人民币国际化应实行“分步走”战略,其基本路径是从区域货币到国际货币。现阶段人民币国际化的重点是推动人民币在亚洲区内的贸易支付结算功能。目前,我国正在积极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随着试点政策的进一步推进,人民币在区域内的接受程度将进一步提高,这也为人民币下一步走向国际化铺平了道路。

(四)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需努力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相对稳定

上世纪90年代,日元国际化遭到重创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日元汇率的巨幅波动。对中国而言,稳定的汇率有利于维护国家和企业的对外信誉,增强海内外对我国经济和人民币的信心。同时,稳定的汇率对于国内企业拓展国际贸易,吸引外商投资,降低融资成本和风险有着重要的作用。

(五)加强国际金融合作

人民币国际化不仅需要一个稳定的内部环境,更需要一个效率与公平、繁荣与稳定共存的外部环境。从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中可以得到警示,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中国在发展国内经济的同时,需加强国际金融合作,积极参与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与国际社会共同控制国际资本流动的系统性风险、防范金融危机的发生,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蒋伊菲,王锦丹.对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的探讨[J].北方经济,2009,(9).

[2]葛兆强.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与人民币国际化研究[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9,(5).

[3]刘光汕,蒋国云,周汉勇.人民币自由兑换与国际化[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4]孙立坚.人民币国际化面临的挑战[R].中国人民银行驻美洲代表处专题报告,2010,(8).

[5]冯孝忠.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性问题和对策[R].中国华安投资有限公司情况反映,2010,(11).

[6]巴曙松,吴博.人民币国际化对中国金融业发展的影响[J].西南金融,2008,(4).

[7]任哲.人民币国际化理论与实践的认识及思考[J].金融与经济,2008,(12).

上一篇:关于人民银行再贴现业务的思考 下一篇:国外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管理框架及其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