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职业性

时间:2022-10-27 03:49:28

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职业性

摘要:分析了高职课程设置体现职业性的意义所在,并从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现代“职业人”,深入工学结合、践行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三个方面提出高职教育课程设置体现职业性的实践思考。

关键词:高职教育;课程设置;职业性;产学结合

高等职业教育是市场经济和高新技术不断发展的产物,已经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力就业的重要途径。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性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性之一,这已被高职理论研究者们所认同。而课程是当前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作为高职课程改革的一种趋势,课程设置过程中彰显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已然成为当今高职教育界普遍关注和重点研究的课题。本文探讨了高职课程设置过程中体现职业性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提出在高职课程设置中职业特性所带来的实践思考,以期为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实践中课程体系的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及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借鉴。

一 高职课程设置体现职业性的意义所在

(一)职业性是高职教育的基本特性

高职教育既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又是职业教育的高层次。高职教育是应用性高等教育类型,具有不可取代性的个性和作用。各种教育的性质或类别的不同,具体化为课程体系在内容和方式、以及不同类型和组成部分之间程度与比例的区别。课程对于各类教育的界定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要素的不同层面形成了各层次级别的区分。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因此,其课程更加突出职业性的特点,在课程设置实践中表现为极强的实践性和必要的理论性相结合,这样的课程才是彰显高职特色的课程。

(二)职业性是高职持续发展的立本之源

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体现了高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设置什么样的课程,体现了在当前形式下的经济、社会的岗位需求,也体现了高职学校传统优势课程的历史延续。对一所高职院校来说,它是在历史发展和时代前行中寻求平衡发展的。针对新形势下的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以遵循“发展需要”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为依据,高等职业教育要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注重知识的横向沟通与结合,体现知识的时代性、实用性和创新性。

(三)职业性明确了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

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的台理与否是关键因素之一,也是评价一所学校办学成功与否的主要依据。高职院校要瞄准市场需求,不断调整服务面向,优化课程结构。随着市场化的加强,高职课程设置的周期也在不断缩短,我国高职教育应遵循以就业为导向,实现课程的设置适应市场需要,设置多样化的课程,满足经济发展对不同层次和不同规格人才的需求,适应社会和经济形势的变化。

二、高职教育课程设置体现职业性的实践思考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现代“职业人”

高职教育在定位问题上,是以高等的职业技能和技术教育为重点和中心。职业性,是其区别于高等教育的主要特性。高等教育以“学术为中心”为目标取向,高等职业教育承担的是培养高水平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任务。也就是说高职的职业性内在规定了高职人才培养的是与职业岗位紧密相连的实用型人才。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的自动化、智能化程度在不断加强,岗位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单一的职业岗位向综合职业岗位转变,复合型人才结构成为职业群或岗位群的需要,因此,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动态的变化,高职教育也需要把握时代脉搏对人才的需求,培养现代的“职业人”。

(二)深入工学结合,践行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是一种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发挥学校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各自的优势,将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教育有机结合,满足企业需要,基本实现学生职业能力与企业岗位要求之间“无缝”对接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实现了企业和学校的“零距离”办学体制,学校和企业之间多元合作、资源共享,尤其是设备、经费、技术、师资等方面的合作体现了高职的职业性。

首先,产学结合有利于高职提升办学实力、培养特色人才的现实需要,也是拓展自我发展空间、服务区域经济的必然要求,是突出办学特色、实现高职长远发展的战略选择。高职产学结合的实践模式,实现了开放办学,突破了学校封闭单一的办学模式,通过合作、联办、共建、创办实体等多种形式,实现了行业、企业的“无缝”对接,教育、科技与区域经济的有效融合,对实现高职特色办学和司持续发展意义深远。

其次,产学结合缩短了学习生活向职业生活的过渡。学生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主要目的,就是使学生在实际工作情景中。了解、掌握未来就业所需要的知识和职业技能,了解市场运作和社会的变化,使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结合一起,而学生与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即,产学研结合,为学生今后的就业做好准备,最终使他们能顺利地走向社会,完成学习生活向职业生活的过渡。

再次,产学结合体现了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校内学习与在企业工作经历有机结合,改变了教师讲、学生被动听的传统学校课堂教学形式,并以实践性参与的形式,体现了学生从做中学的特点。

(三)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是针对职业岗位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这正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和活力所在。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应改变学科本位泾渭分明的模式或是用课程目录去规范和限制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在课程设置上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高职课程的设置,应以岗位能力培养为准绳,是一种综合的适应社会需要的职业能力,应重视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

高职课程的设置要适应时展需求,充分考虑到实际的需要。要有针对性地调整和优化课程结构。要促进课程之间的相互依托、交叉渗透,促进新课程的新增长点的产生。课程结构的调整应保持与国家产业政策相适应,和劳动力流向相一致。同时,高职学校还需具有前瞻性,善于发现新的社会需求、新的职业岗位或岗位群,围绕着本校的传统课程,根据社会的职业分布状况和发展趋势,来灵活地设置和调整课程;形成一定的课程优势和相应的知名度,以带动相关课程的延伸和发展。

上一篇:我国高校实现学生自主管理的思路探索 下一篇: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务》全真实践教学环境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