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教师专业品质的现状、原因与改善策略研究

时间:2022-10-27 02:34:51

初中教师专业品质的现状、原因与改善策略研究

教师专业品质集中体现为教师的综合素质,既包括教师的专业态度,也包括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本研究主要从这三方面对教师专业品质的现状、原因进行了考察,并提出了相关的改善策略。

一、初中教师专业品质的现状

北京11中学校长李希贵曾这样描述校园里的一些“优秀教师”:“他们有专业深度,却缺乏职业宽度和教育高度,这必将使教书育人的目标走偏。”这种现象在初中校园也较为普遍,论专业知识,初中学校基本上没有专科以下学历的教师,但专业技能在专业态度的引领下则呈现出水平高低不一的差异。因此,专业品质中的关键要素是专业情意。

为了真正了解教师专业品质中关键要素的现状,笔者在一所县级优质初中学校选择了37位优秀教师,他们分别是教务主任、年级主管、年级主任、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就择业初衷、职业态度、职业理想、从业体验及未来愿景等方面做问卷调查,结果如右表。

从右表中不难看出,初中教师专业品质存在以下问题:

1.择业无奈,教育激情丧失。自愿选择教师职业的只占到16.2%,绝大部分教师走进教师的行列是不由自主或者说无可奈何,如果现在有重新选择的机会,89.2%的教师更愿意选择公务员。在无法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情况下做了教师,能够很喜欢这一职业的仅占到10.8%,78.4%的教师是不喜欢也不厌烦,还有10.8%的教师厌倦这一职业;70.3%的教师只把教师职业当作谋生的一种方式,只有13.5%的教师把它当作事业来对待,另有部分教师存在其他心理。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们不得不从事自己并不热爱的工作时,不仅没有工作的热情,同时创造力也会被遮蔽,在工作中表现出为了完成任务而应付的状态,主动性不够,负性情绪增加。而教师这一职业与其他职业又有着本质的区别,每天的工作都需要有创造性智慧与热情的参与才能够取得成效,否则很难积极有效地影响学生的发展。

2.职业理想缺位,工作无目标。关于职业理想的调查,16.2%的教师能够有具体的规划和设想,多数教师只有一个大致的目标,还有21.6%的教师从未有过自己的教育理想。在对未来愿景的调查中,37.8%的教师充满了期待,40.5%的教师感到很迷茫,21.6%的教师从未想过未来,过一天算一天。理想目标是人生的航标灯,缺少职业理想的引领,教师工作明显动力不足,满足于现状,不思进取,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抱着这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往往难以主动研究教育教学问题,课前不认真钻研,课后不自觉反思,日复一日重复着昨天的故事,糊涂而又迷茫地走过每一天。

3.精神倦怠,职业生活幸福指数低。关于从业体验的调查,从自信心和幸福感两个维度来看,很自信的占到48.6%,自信的产生更多地来自于职业的技能和成绩,说明这部分教师教育技能水平处于上游,但不自信和没感觉的分别占到10.8%和40.5%,一半以上的教师对自己的能力没底气,工作效能感低;对教师职业有幸福感的教师仅占16.3%,感到痛苦的占18.9%,没感觉的占绝对多数,达到64.9%,即使是很有自信的教师也感觉不到教师职业的幸福,说明绝大多数教师职业生活质量不高,缺少职业幸福感是最明显的标志。

以上的数据来自于优质学校的优秀教师,如果是普通学校的普通教师,其专业品质处在一种怎样的状态可想而知。

二、初中教师专业品质现状的成因

初中学校教师专业品质中的专业情意之所以会呈现上述状态,原因固然很多,但从学校层面来看,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部分家长对教师责任的理解偏差,使得教师情绪低落。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心理断乳期,逆反心理比任何一个学段都强烈,这给教师对学生的管理和教育提出了挑战,需要更富有智慧和耐心,有的老师戏称和学生之间是“斗智斗勇”,足见初中学生管理的难度。这种高难度的管理工作,激发起教师挑战的勇气和信心,如果能够取得成就,就会促进教师爆发出工作的热情,弥补教师职业并非自己择业初衷的不足。但教育的成功需要多方合力,尤其需要家长的理解、配合与支持。如果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家长甚至社会与教师站在对立面,教师的重心失衡,沮丧甚至伤心的情绪就会逐渐蔓延开来。当前的现实是,不少家长认为教师无所不能,孩子送到学校,教师就得为孩子的一切负责任,孩子出了问题就是教师的事情,尤其是一些难管教的学生出了问题(初中阶段是“事故”多发阶段),而且这些问题多数与家庭教育有关,但家长往往是不依不饶,不仅和教师当面吵闹,威胁恫吓,有的甚至大打出手,或者借助网络进行攻击。当部分家长将孩子送到学校一推了之的时候,教师难以承担得起这种重责,长期在战战兢兢的压力情境下,就会形成一种情绪的低落。

2.唯分是上的集体意识,使得教师心理焦虑。初中教师相比其他学段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学生管理,承受的压力已足够大,此外还要加上成绩的砝码,而且教师们工作的成效最终几乎都要划归到考分这条唯一的显性的衡量标准上来,从社会到教育主管部门,大多数人的眼睛只看到考试分数,而对于分数以外的学生行为习惯、意志品质、修养气质等方面的培养一概不论。当教师的工作只接受一个方面的检阅时,他们自然而然地就把精力全部集中到教学成绩上,仅仅以教学成绩特别是考分的好坏高低来衡量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这样学生就会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而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教师面对学生时的常规心态是:你要好好学习,把成绩提上来,不然你就得接受惩罚。当教师们时刻处在担心自己的教学成绩不好的焦虑状态中,如何谈得上幸福感,更遑论创造性智慧了。

3.缺少目标的引领激励,消磨了教师的理想和信念。初中教育被称为“豆腐腰”,极言其薄弱,已成为整个基础教育的瓶颈,这与长期以来教师发展的现状相关。初中教师起始学历多为专科,评上中学高级的比例远远低于高中教师,评上特级教师的比例不仅远远低于高中,还远远低于小学,多数初中教师评上中学一级就止步不前,老师们觉得自己再怎么努力也与高级、特级沾不上边,摘不到桃子的时候他们干脆就不跳了。当一个群体处在这种境况时,哪里还谈得上理想和信念?没有理想信念的引领,教师就只能处在一种松懈疲软的状态。

三、初中教师专业品质改善措施

初中教育到底需要教师具有怎样的专业品质?我们先从专家们对教师专业品质结构的分析中找答案,比较有代表性的见解见下表。

综合以上专家的分析,我们对教师专业品质的定位——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是比较恰当的,由此入手改善教师的专业品质,就有了着力点。我们认为三者中重点要改善的是专业情意和专业技能,思路是:愿景引领(确立理想)——文化熏染(阳光心态)——激活反思(提高技能)——课程开发(创造性智慧),通过这些举措的综合作用,提升教师的专业品质。

1.利用愿景引领,勾勒生涯规划

只有在具体目标的引领下才能唤醒事业心,因此教育理想的确立是改善教师专业品质的首要工作。针对教师教育理想模糊甚至缺失的现实,我校首先规划学校发展的愿景,包括三到五年内和十年内两个时间段,采取相应措施促进学校的发展,并将学校愿景的具体规划公布到每一位教师,激发教师们对学校未来的憧憬,并将这种憧憬渐渐内化为自己工作的动力。当教师能够清晰地看到学校的未来图景,集体荣誉感会让其自觉规约自己的行为,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懈怠感会逐渐消弭,此时,再不失时机地引领教师将学校愿景与自己的职业理想联系起来,明确制定自我生涯发展规划,确立可以触摸得到的奋斗目标。个人的职业理想一旦与学校愿景联系起来,产生的工作动力将是巨大的,为了让绝大多数教师能在理想的烛照下满怀信心地工作,我们规定45岁以下的教师人人都要制定“个人成长规划书”,学校依据规划书建立教师个人成长袋,并定期考核评价,强化其教育理想的确立,增强工作自信心。

我们制定的教师个人成长规划书格式如下:

教师个人成长规划书

—、个人信息

二、现状分析

三、愿景规划

四、具体目标及实施途径

附:阅读书目

附:达标评价(目标达成、过程体验、成长感悟)

( )年度( )学期 规划书既有现状分析,又有前景规划和具体的目标措施,同时涉及到要阅读的书目,根据目标的阶段性完成情况,学校领导、同事甚至学生给予的中肯评价,教师自己也要进行自我评价并根据阶段目标完成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全方位的注视与督促,促使教师进一步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为其职业心态和职业行为的转变奠定坚实的基础。

学校还想方设法鼓励并帮助部分教师评上中学高级职称,还有两位成为了特级教师,这给全体教师以很大的激励,他们看到自己身边的教师已经成长起来,增强了自信心和行动力。一个人一旦确立了奋斗目标,思想、意识、情感与行为就有了聚焦点,内在的潜力就得以充分释放。因此,在学校与个人愿景的引领下,帮助教师制定生涯规划并实施生涯规划是改善教师专业品质的首要条件。

2.建设优秀文化,形成阳光心态

台湾学者蔡培村认为教师素质发展的影响因素主要是:个人志趣、教学回馈、行政管理和学校气氛。在学校层面,影响教师发展的主要因素就是行政管理和学校气氛,而这二者实际上构成了学校文化的主要内涵。学校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师的专业品质,所以改善教师的专业品质,还要致力于学校优秀文化的构建,让教师在学校优秀文化的熏染下形成阳光的向上的心态。

教师只有确立了学校管理的主人翁意识,才能做到专业成长的自觉。在行政管理方面,要形成民主与科学的管理文化,就要充分尊重并赋权给教师,让教师有发表观点、表达自我的权力,使教师主动参与学校的规划和管理,不断增加正向能量,为教师实现专业自主提供机会和平台。我们在实践中努力创造教师参与学校规划与管理的机会,一切管理制度的构建都有教师参与,制度的实施都由教代会审议通过,学校制度规约的出发点在于满足师生发展的需要,由此而形成的管理制度便能够有效激发教师职业的自豪感,并在工作中形成职业自觉。

要以民主科学的管理文化为基础,引导教师形成和谐融洽、团结奋进的群体氛围,在管理中确立“教师第一”的理念,尊重教师,依靠教师,帮助教师,发展教师,构建教师成长共同体,注重团队建设而不仅仅是个体发展,让教师在感受到领导者关怀帮助的同时产生自尊、尊他的心态和努力实现自身价值的的动力,在和谐奋进的群体中形成阳光心态。

学校管理者只有充分解放教师的个性和创造力,促使教师的心理世界获得自由,在开放的心态环境中施以管理的能动作用进而形成资源优势,优秀的教师文化才能成为学校一切文化的根基和核心元素。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在引领教师产生自我完善诉求的前提下,给教师创设足够的心理自由的时空,成为我们改善教师专业品质的重点。

3.培养反思意识,提高教学技能

教师专业态度的改善固然重要,但如果离开专业技能的提高,依然是一句空话。为了给教师提供合适的帮助,我们在教师中做了“最利于自己专业技能提高”的调查,比例最大的是专业阅读与教育反思,占到40.5%,这也和专家的研究不谋而合。臧书起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中说: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所遇到的关键问题或关键情境,自我专业发展意识指导下自身对专业发展的主观追求,外界力量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任何形式的动力和机会全都取决于教师是否反思,反思的指向和反思的深度,取决于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针对这一关键点,我们就要想方设法给教师创造专业阅读与反思的机会。

专业阅读是一种内隐的行为,我们要通过外显化策略反馈教师的阅读效果并予以正确引领,才能保证教师专业阅读的有效性。建立教师博客、展评阅读摘记、主题性阅读交流、“阅读与成长”主题演讲等等,都可以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阅读。还要为教师专业阅读提供政策服务,例如为教师报销60%的专业杂志款,教师可以无条件为学校图书馆购买自己喜欢的书籍,凭发票报销,为教师布置温馨的专业阅读室,每月举办读书沙龙,每年举办一次读书节等等,这些都能够成为教师专业阅读的助推器,形成浓郁的阅读氛围。

通过阅读形成的理论还要在实践中验证,这就需要教师具备自觉的反思意识。反思的最主要媒介是每天都在产生的课例,它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主阵地。让教师形成自觉的反思意识,关键在学校要形成一个有效的课例观察与研讨制度。常规的听、评课活动,教师们常常碍于同事的面子,评课者泛泛而谈,空洞无物,上课者则惴惴不安,唯恐被批评贬责,这样的课例观察与研讨于教师的专业技能提高没有实质的意义。在实践中,我们借鉴了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的主题性课例研讨和日本东京大学佐藤学教授的“同僚性”校本研修,这两种课例观察与研讨的方式比较有利于教师反思意识的形成和专业成长。

主题性课例研讨。王荣生教授带领他的团队在进行课例研究时,根据不同研究主题,确定是到教学现场进行课堂观察还是通过录像进行课堂观察,是先研究再上课还是先上课再研究,并且形成了不同的课例研究样式。借鉴这种课例研讨方式,我们在各个学科开展主题性课例观察与研讨活动,即确立课例观察的主题是基于学生学习为中心,还是基于教师教学内容设计为中心,或者基于教师课堂组织策略为中心等,如果主题是基于学生学习为中心,课堂观察就要让上课教师和听课教师找出学生的不同理解以及有效的学习方式。这种主题性课例观察与研讨的出发点,基于课堂教学问题的解决,使上课者和观课者都能从中获益,提高教学技能,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专业技能培养方式。

“同僚性”校本研修。佐藤学教授认为,“同僚性”校本研修要遵循四条原则:一是研讨的对象是基于课堂的事实——“儿童学习的成功之处何在,失败之处何在”。二是观摩者不是“对执教者建言”,而是阐述自己在观摩了这节课之后“学到了什么”,通过交流心得来相互学习。三是人人必须发言,以实现不同教师的多元声音的交响。四是必须以儿童与教师的学习为中心。所以佐藤学教授说:“我听了一万多节课,只研究事实,而从不评判。我们的任务是抓住教学中的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借鉴佐藤学的做法,我们要求教师从课堂事实或者说课堂事件出发,抱着学习与研究的目的去听课,课后和上课者进行“基于课堂事实”的研讨,以“通过这堂课,我收获了……”的句式来表达自己对课堂教学的理解,促进课堂“良好关系的创造”和“优质学习的实现”,这样就既帮助自己也帮助上课者改进了课堂教学。

还要加强对自己课堂教学的反思,教师们只有形成对自己课堂教学的有效反思,才能主动改进课堂教学。对此,我们要求教师根据自己的课堂教学写案例评析和教育叙事,并定期进行评选,以促进教师反思意识的形成。

4.进行课程开发,形成创造性智慧

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岳欣云在《创造性智慧:教师专业素质应有之义》一文中说:“拥有创造性智慧的教师会有一种探索教育情景、完善教育活动的强烈意识和愿望,具有迎接挑战的勇气和坚韧不拔的意志,他们把教育事业看作自己生命的内在组成部分,具有献身教育事业、热爱生活、热爱人类的崇高动机。”由此可见教师创造性智慧于专业品质之重要。叶澜教授等人在《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中表述得更为明确:“教师的创造性智慧使他的工作进入到科学和艺术结合的境界,充分展现出个性的独特风格。教育对于他而言,不仅是一种工作,也是一种享受。”

在教师管理中,通过怎样的途径让教师拥有创造性智慧,让教育工作变成他们的“一种享受”?实践经验告诉我们,课程建设是最直接而又有效的途径,因为课程是教师能够创造的产品,扎实开展课程建设工作,能够让教师迸发智慧的火花,享受教育工作,从而获得职业的幸福感。

课程建设的着眼点,一是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即课堂教学研究,二是校本选修课的开发。这两类课程是发展学生、成就教师的重要载体,集中体现了师生成长的现实需求,以此为着眼点开发教师的创造性智慧,既合道德,又能起到一箭双雕的功效。

我们在引导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中确立的主题是“阳光课堂”,其突出特点是:在课堂生活中,人人参与,思想专注,思维敏捷,会听善思,表达清晰,能够体验到获取知识的幸福,能力提升,自信增强,效率高(95%的学生完成课堂学习目标,没有知识缺漏)。为此,我们从教师和学生两个维度研究制定了9项28条评价标准,全体教师全部参与到课堂教学的验收、展示与评估中,展示的课堂既要体现共性,又要凸显个性。教师们在参与课堂阳光化建设的过程中,不断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学习活动的组织、内容的设计、环节的安排、课堂的结构等等无不浸润着教师们的智慧,其创造潜能在个性化的设计中得以充分发挥,同时他们也在“做”中体验着创造的快乐。

我们在进行校本选修课程开发中的两条原则,一是学生发展的需要,二是教师的特长发展。教师根据自己的爱好与特长,先进行课程设计,学校审核通过后,形成课程菜单供学生选择,超过10人以上的课程排入选修课表,对于能够实施的选修课,要求教师编制课程纲要,拟定教学计划,依据纲要和计划有序组织教学。教学资源的搜集整理、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学计划的安排、学生需求的调查等,最能够激发教师们的创造性智慧。事实表明,通过课程开发培养教师的创造性智慧,让教师为自我生命的不断超越感到幸福和自豪,是完成教师专业品质升华的重要途径。

(孙景启,徐州市铜山区清华中学,221100)

上一篇:改革为何阻力大 下一篇:圆满的抵达,还是崭新的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