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中德育实施的思与行

时间:2022-10-27 02:20:33

体育教学中德育实施的思与行

摘 要: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提出在体育教学中德育实施的一些方法和思考,为体育与德育的结合教育提供新方法、新思路。实践证明,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实施,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进行:在课堂常规中实施;在教材选择中实施;在组织教法中实施;在课堂评价中实施。

关键词:德育教育;体育课堂;组织教法;体育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6)10-0068-02

一、课堂常规中的德育实施

体育课堂存在明显的特殊性,学生在空旷的室外上体育课,没有良好的自律能力,无法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在本学期的教学中,五年级的一个班,课堂纪律让人头疼。学生喜欢上体育课,但纪律实在太差,很长一段时间,这个班的纪律教育甚至占用了二分之一的课堂时间,可效果并不明显。慢慢发现,被老师压制的体育课堂已经失去了应有的活泼、拼搏、团结等氛围,学生表面上会配合完成教学内容,但教师总会感觉到有一股微弱而持久的力量在和自己“较劲”。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那些调皮的学生酷爱足球,利用足球教学来改善课堂常规,其效果让我感到意外。上课前,几名学生见我将足球带至操场,就想要马上开始足球比赛。我说,想要多一点时间踢球的话,就必须在课堂常规中缩短时间。果不其然,集合整队的效果显著改善,这些调皮的学生居然主动提醒其他学生,并对那些排队速度慢、不守纪律的学生报以深深的埋怨。我就势进行自律性教育:“如果每个学生都能够严格自律的话,我们的体育课必将是生动活泼、让大家喜爱的课堂。”经过几次的足球课,同学们逐渐养成了自律的习惯,集合整队几乎不用强调纪律,之前的调皮学生居然成了我的得力助手。

回顾这个班的课堂常规教育,集合整队是学生自律教育的突破口,运动兴趣是促使他们自律的内因。学生能够自觉的安静整队、认真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体育课轻松、活跃,效果明显,学生慢慢养成了自律习惯,体育的德育效果十分明显。

二、教材选择中的德育实施

1.紧抓学生心理特点,精心落实德育教育

不同年龄的学生对体育课堂的需求和兴趣也不相同,教师若能抓住其心理特征,便能进一步促进德育和体育的结合。就跑单元而言,一、二年级的学生对少于400米跑的内容富有积极性和挑战欲望;三、四年级的学生则对400~800米的跑步项目充满斗志,勇于挑战;五、六年级的部分学生对长于400米的跑步项目有抵触心理,这一点尤其体现在体育较差的女生身上。有效利用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科学、合理地编排教材内容,并加以思想、情绪上的鼓励,便会起到很好的德育效果。一、二年级的学生多设置短跑的竞赛情境,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在三、四年级编排较长距离的跑步比赛,方式多变,此过程中,教师扮演的是组织和鼓励的角色,培养学生奋力拼搏、勇于挑战的意志品质;五、六年级的很多学生对跑步类项目的兴趣减弱,完成中长跑的动力更多来源于思想意志支配,而非兴趣,教师要做的是对其进行精神上的鼓励,促使其突破更大的挑战。这样看来,充分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合理安排教材内容,体育课中的德育教育便得以有效实施。

2.有效利用项目特征,凸显体育的德育功能

学生参与多种运动项目,而这些项目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学生的体能、技能、心理、战术运用等素质的发展,体育竞赛则更为全面地凸显了体育的综合育人功能。在一次小学气排球比赛中,体育的德育功能被彰显的淋漓尽致。普通小学生的比赛,其实谈不上高超的技战术比拼,受年龄、身体发育情况、认知能力等因素的影响,竞技水平相对来说不会太高,但这并不影响体育的德育效能。竞赛中,A同学由于连续失误,受到了队友的埋怨和不信任,赛场上怨声四起、毫无斗志,我暂停了比赛,对学生进行指导。客观分析现状,对手的水平并不比我方好,对方领先是由于我们失误过多,但失误之后不思考原因,做出改进,只是一味埋怨队友,必将还会出现失误。刚刚失误的原因在于A同学站位过于靠前,而对方来球更多的是压向后场,所以及时调整防守位置是减少失误的关键。我再次强调,在赛场上,比的就是队友之间的团结与默契程度,互相鼓励、互相信任、抱成一团才能赢得比赛。果然,受到鼓励的那个学生上场后,成功守住了对方的进攻,并为本队赢得一分,此时我把握时机,大声鼓励学生集中注意力、保持状态,同学之间也互相鼓劲,团队力量得以激发,学生信心大增,一鼓作气,赢得了胜利。

显然,排球竞赛离不开队员之间的相互配合与协作,学生们在面对压力、面对逆境时,能够在教师的及时指导下,继续相互信任、相互依靠,团结在一起战胜困难,这是竞赛和教育的初衷所在。这样看来,比赛结果已不重要,学生在竞赛中获得身体、心理上的收获才最重要。而这种体验和教育效果,在其他学科中则难以达到,作为体育教师要从根本上掌握运动项目的特点,并合理运用,从而发挥体育的德育功能。

三、组织教法中的德育实施

在课堂教学中,巧妙的组织安排,也可以起到很好的德育效果。在一次二年级的攀爬课中,要求学生在小组协作下,完成一定难度的攀爬任务。班上有几名体重较高、运动能力较差的同学,我有意识的将他们分在不同的组别。小组中,轮流由两名同学负责保护帮助,其他同学依次爬跃横向竖起大块体操垫。这个动作对大部分二年级的同学而言,是有一定挑战性的,尤其是对偏胖的几名同学,困难更大。练习之前,我对学生说,“你们每个小组都是一个小团队,个人的成功不是真正的成功,能够互相协助,共同完成挑战,才是真正的胜利。”这个攀爬过程,需要组员之间高度的信任、配合与帮助,负责保护帮助的同学,要把竖起的体操垫牢牢地固定,确保队友在翻越时,体操垫不会被撞倒;翻越障碍的同学,需要充分信任队友,消除恐惧感。经过几轮的尝试后,问题出现了,每个小组中均有1~2名体质较弱的同学,未能完成动作,这几名学生站在人群之中,表现出些许惭愧。我暂停了练习,进行点评和技术要领的重点讲解。“有几名同学未能完成挑战,那么你在看完老师的讲解示范之后,是否对动作有了新的认识?已经完成挑战的同学,能不能想想办法,帮助你的队友完成挑战?”这样的任务布置后,几名“困难生”自然成了本组的重点关注对象,他们也放下包袱、不再胆怯,一心只想完成挑战,每个同学都是大汗淋漓。此时,同学们互帮互助、团结一心克服困难的生动画面在课堂中展现出来,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效能再一次被成功激发。

本次课堂结束,还是有两名同学没能完成任务,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在这个过程中经历的身体上、意志上的磨练,体育的综合育人效果,很大程度地被激发。教师要结合学生特点和教材特点,巧妙设计教学过程、灵活组织教学,从而促进体育、德育的结合。

四、课堂评价中的德育实施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课堂中及时、准确的点评,能产生很好的效果。教师的点评可以分为很多种,可以是赏识性的,也可以是批评式的,还可以是发展性的,但在评价中,要结合实际情况,有效发挥评价的作用。

同样在二年级的一节攀爬体操垫课堂中,班里有一名偏胖的同学小Z,他非常努力地想要完成挑战,但经过多次尝试,都未能通过。快到下课时,全班只剩他一个人没完成,但他并没有灰心,经过我的指导和同学们的激励,他拼劲全力,勉强完成了任务。当他跌跌撞撞完成动作的那一刻,课堂里自然而然地响起了掌声,此时的他涨红了脸,似乎有什么话想说,但又不知如何表达。下课铃声响起,我进行点评,小Z显然在等待我对他的评价,听得非常认真。“今天这堂课,我们班的同学都非常努力、非常认真,表现非常好,我表扬全班所有同学。挑战中需要同学之间相互信任、相互帮助,当一些同学遇到困难,我们能够想出很多办法,团结在一起战胜困难,这是本节课我们收获的最宝贵的东西。小Z同学虽然遇到了一些困难,但他没有畏惧、没有退缩,经过所有人的努力,他完成了挑战,这不是他一个人的成功,是我们整个集体的成功,对不对?”此时的小Z在很用力的点头。其实,看似简单的总结,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讲,他们无法很全面、详细地表达,作为老师,我们需要通过自己的嘴,说出学生想说的话,以恰当的方式进行课堂点评,使学生的身体和精神都有所发展。

“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体育本身就有着育人、育智、育体的属性。在体育教学中,从课堂常规、教材内容、组织教法、课堂点评入手,融体育、德育、智育为一体,全面协调发展学生的体能、技能、智能、意志、品德等综合素养。作为一名体育人,也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要做的就是有效利用现有资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坚持以学生为本,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一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成.江苏体育文化发展探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2(10).

[2]朱小群.社会体育文化与学校体育文化的差异性研究[J].才智,2012(20).

[3]古文东.当下竞技体育中异化现象的致因探析[J].体育与科学,2011(1).

[4]樊浩.现代道德教育的“精神”问题[J].教育研究,2009(9).

[5]樊浩.当前中国伦理道德状况及其精神哲学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9(4).

[6]肖谋文,朱建宇.论群众体育思想[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

[7]陈疆.浅谈学校体育的德育功能[J].成才之路,2007(33).

上一篇:美国纽约州罗伯特小学“健康的投资组合”课外... 下一篇:篮球技能素质操:炫彩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