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如何构建有活力的数学课堂B

时间:2022-10-27 02:18:38

新课改下如何构建有活力的数学课堂B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相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有效率的学习方式不能单单只依赖于简单的模仿和记忆,自主实践、自主探究和团体合作交流同样是学生有效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作为小学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有利于发挥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在宽松、自然和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数学课程,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劲头更加十足。因此,面对新课改的挑战,如何创建有活力的数学课堂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本人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做法。

一、要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离不开教师的创新教法

实践教学证明:学生的学习过程越是开放,思维就越是活跃,思维的发展程度也是越充分。在课堂上实施全新的教学方法,不仅能进一步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教学过程也更加轻松、活跃。现代心理学家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而人的动机欲望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诱发的。教师实施创新教法首先要在课堂上创设一种新奇、困惑、充满情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并强化学生的创新行为,从而让学生产生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教师在课堂上也要积极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创新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与情感,让学生主动创新,乐于创新。

例如,在探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教学实践中,我随机从地上捡起一块小石头,手指着石头问:“学生,如何才能确定这块小石头的体积是多少?”一下子,学生的讨论就炸开了锅:它长得不规则,不能通过测量获得长、宽、高的信息,应该用什么方法才能准确计算它的体积呢?正当学生抓耳挠腮,绞尽脑汁想方法的时候,我引导学生说:你们知道《曹冲称象》的故事吗?顿时,学生兴奋不已,马上展开小组讨论,交流非常激烈:

A组:向装着水的刻度容器中放进石头,水上升部分的体积就是石头的体积。

B组:把石头放进带刻度的容器中,再向容器中倒水,再把石头捞出,水下降的部分就是石头的体积。

C组:在容器中盛满水,往其中放石头,溢出的水的体积就是石头的体积。

孩子们与众不同的思考方法使这节课更加生动有趣。这样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智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随后,运用同样的解题思路,我又向学生介绍了鸡蛋、杯子、水果等体积的算法。

二、要把生活融入课堂,使课堂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句话,道出了数学教学的实际性,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本质。实践表明,从生活中寻找与数学相关的实例,让数学从生活中来,有目的地将数学问题提炼出来,再将数学回归实际生活当中,既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眼光来看待周围的实际生活,增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意识,又能发掘出每个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潜能,这无疑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的“源泉”。因此,教师可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融入数学的实际教学中,让教与学跳出课本走到现实生活中,使数学课堂真正的“活”起来。比如,超市物品的价格标签、银行的实际利率、家庭装修面积的估算等,都可以成为学习数学的素材,并让学生觉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非常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使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例如,在“小数减法”授课时,我设计了以下情境:超市里每支牙膏10.25元、每把牙刷4.60元、每块肥皂3.50元、每瓶沐浴露60.40元、每瓶洗发水30.55元,如果让你带上人民币100元、50元、20元、10元、5元、1元、5角、1角、5分各一张(或一枚),而每次只能选择一件商品(自主决定购买什么物品),那么应该怎样选择人民币,并且求出应找回的零钱?由于这道题与平时的生活密切相关,并且也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经常碰到的问题,因此学生的兴趣都很高。学生都能自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自由地列出竖式进行计算。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教师可根据学生不同的购买方案,把典型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写到黑板上,然后引发学生观察纠正,从而使学生牢固掌握了小数减法。只有真正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碰到的问题,才能达到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这样的数学课堂不仅有活力,而且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有解决生活问题的实力。

三、构建有活力的数学课堂,离不开“趣味”的点缀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有了学习的兴趣,学生才能在学习中激发探知数学的积极性,从而产生某种积极的、肯定的情感体验。作为数学教师,要在实际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灵活多变地采用有“趣味”的教学方法,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的思维积极地活跃起来,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授“分数应用题”一节内容时,教师可先跟学生讲个故事,然后再引入分数的应用。《西游记》中有这样一个情形:取经路上,唐僧师徒走在又热又干的火焰山上,他们又饿又渴,猪八戒想:如果现在有一顿美餐多好呀!而孙悟空却想:要是有一杯水就好了。他们想着想着,这时眼前出现了一户人家,门口桌上正好放了一杯鲜果汁,孙悟空连忙上前,准备把这杯果汁拿给唐僧喝,可主人家却说:“孙大圣且慢,如果您想喝这杯果汁就必须回答对一道数学题。”孙悟空想,不就一道数学题吗,难不倒俺老孙。于是孙悟空就答应了。那位主人家就出了以下的题:倒了一杯果汁,你先喝了加满水,再喝,又加满水,最后把这杯果汁全喝下,问你喝的果汁和水哪个多些?为什么?本来学生就喜欢《西游记》,喜欢孙悟空,想到要帮孙大圣解决数学难题,个个都激动不已,争先恐后地说出了自己的答案。这个故事把数学知识寓于故事情节之中,从而唤起学生学习兴趣。这种趣味教法不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教学效果好。

总之,在全面实施新课程的今天,小学数学课堂不再是封闭的知识集中训练营,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数学课堂教学要“敢入未开发的边疆”,“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我们只有在布满生命活力与和谐气氛的教学环境中,让师生共同参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才会使学生的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到激发,我们的数学课堂才会变得活力四射,精彩纷呈。

上一篇:如何提高学生在文言文中的阅读能力 下一篇:师生互动多维思考,给高三复习带来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