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制度保食品放心

时间:2022-10-27 12:25:03

靠制度保食品放心

国家药监局、质检总局、农业部、卫生部目前正在酝酿联合开展以“食品放心工程”为重点的食品专项整治工作。这项行动的目的是什么呢?

何日方可真正放心

经过近几年的宣传与贯彻实施,食品安全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我国食品安全状况也已大有好转。根据不久前的定点监测,北京、天津、上海、深圳四城市蔬菜农药残留合格率明显提高,“瘦肉精”污染检出率明显下降;济南、大连、杭州、石家庄、广州等城市的蔬菜农药残留合格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合肥、沈阳、青岛、长沙、郑州等城市的“瘦肉精”检出率为零。两年来,因食用农药、兽药残留等有毒有害物质超标的食品引发的急性中毒事件得到有效遏止,出口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有了进一步改善,广大消费者对于食品的安全卫生也开始放心。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此前提下,许多食品安全方面的深层次问题暴露出来,如:食品安全工作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且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以农产品质量安全为例,37个省会城市及计划单列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差异很大,其中有几个省会城市超标率仍然很高,个别沿海城市“瘦肉精”问题还很严重;“瘦肉精”地下生产“黑窝点”没有彻底端掉,部分非法屠宰场还没有取缔;使用禁用农药仍是影响农产品安全的主要因素;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不健全;出口农产品经常遭遇技术壁垒;实现依法管理任务仍然很重等。

可见,切实保障食品安全,使广大消费者真正放心食用,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既要加强食品质量的市场监测和管理,把好市场准入关,更要强化对食品生产环节的控制,还要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把好食品生产原材料和投入品的管理和生产控制关。这将涉及工商、质监、卫生等多个部门,因此,必须协调好这些部门的工作,不能给市场监管留下任何漏洞,除了要完善相关制度和法规之外,执法部门的市场监管还必须常抓不懈。

放心已有先期践行

据专家介绍,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主要体现为食品的各项卫生指标未能达标,如农药、兽药残留或含有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这些问题一般产生于生产和运输过程当中,不易为消费者觉察和认识;另一种情况则发生在销售与加工过程中,或人为故意制假售假,或无意识添加国家明令禁止添加的物质,直接由病菌与有害物质污染造成。

为了彻底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目前,国家药监局、质检总局、农业部、卫生部正在酝酿联合开展以“食品放心工程”为重点的食品专项整治工作。

据了解,此前国内已有部分地区开始实施类似的“食品放心工程”。例如,北京市将过去的“肉菜放心工程”扩大为“食品放心工程”,从今年开始在全市全面启动。在去年第一阶段对猪肉和蔬菜两类食品实行市场准入制后,从今年3月开始,正式启动第二阶段12大类食品(牛羊肉、禽类、水产品、熟肉制品、乳制品、豆制品、酱油、醋、桶装饮用水、大米、面粉、食用油)的市场准入,并将对这12类食品分品种实施“食品备案”和“防伪追溯”制度;江苏省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实施市场“肉菜粮放心工程”,加强畜禽肉及其制品的市场准入,建立上市蔬菜质量安全监管机制,强化陈化粮流向的监管(陈化粮曾是不法商贩生产销售“有毒大米”的主要来源);山东省今年开始开展“食品放心工程”,对面粉、调味品、桶装水等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食品进行强化卫生监督执法,开展专项整治,并推行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及食品卫生管理员制度;福建省不久前公布了《福建省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五年计划》,确定围绕与群众生活关系密切的畜牧产品、种植业产品、水产品、饮用水、加工食品、餐饮业主要食品的污染开展治理工作,计划用5年时间,在全省范围内基本消除主要食品的“餐桌污染”等,都收到了良好效果。

制度才是最有力保障

据了解,目前“食品放心工程”正处在酝酿阶段,尚未形成成熟的行动方案。但其目标非常明确,就是期望尽快达到让广大消费者吃上放心、健康食品,确保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积极扩大农产品出口的目的。

今年4月,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研和与有关部门的协调,国家药监局提出了对以“食品放心工程”为重点的专项整治的初步设想,即,明确一个目标:使生产经营假冒伪劣食品的违法活动得到有效遏制,食品安全监管制度进一步完善,食品市场秩序进一步好转,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感到基本满意。突出两个重点:城乡食品市场的规范和制假售假的查处。抓好三个环节:源头控制,全面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该计划已于2002年7月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施,其目标在于,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基本实现食用农产品无公害生产,保障消费安全);严把市场准入关,取缔无证照生产经营活动;加强打击制售假劣食品违法行为力度。建立四种机制:建立部门间的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各部门的技术资源和管理经验,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建立企业信用机制,增强食品市场主办者和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法人是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意识;建立社会监督机制,教育和培养人民群众食品安全自我保护意识和举报制假售假行为的责任意识;建立食品安全信息收集、评价、机制,保证信息及时,尊重公民对重大事项的知情权。保证信息的真实性、科学性,增强人民群众对食品消费的信心。

上一篇:谨防出现食品安全危机尽快建立起标准化体系 下一篇:新形势下的中国私人资本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