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时间:2022-10-26 08:48:57

论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中国文化,这里主要是指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主要的文化形态之一,是全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适应于中国社会在地理环境、经济结构、民族心理、语言文字、思维方式等方面的特殊性和特殊需要而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最终成形为独具特色的中华民族文化。

我们中国目前从经济也好,从文化也好,都处在一个转折点上。1911年满清王朝是一个起点,而现在,是到了一个转折点的时刻,还没到终点。为什么谈到这个问题呢,现在社会出现很多现象,经济是很繁荣,社会发展是很快,这都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但同时,大量反常的社会现象、人文现象,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程度。比如说,十几岁的小孩,为了上网,为了玩游戏,为了几十块钱,把家里的老人杀了;还有一个人,把孩子压死了,逃跑时把孩子拖了两公里,类似这种很多反道德、反人伦的事情,层出不穷。社会霉点在不断地扩大、漫延。

经济在增长,文明却在堕落,是因为中国缺文化、缺宗教吗?还是我们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薄弱了?还是中国人缺了什么?在我看来,是中国自1917年以来,把中国传统文化的“脐带”给剪断了。鉴于此等严重势态,我们应从未来的接班人抓起,加强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在正本清源的基础上承续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

1 加强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的必要性

经典的熏陶感化,能深入到一个人心灵的最深处,能培养一个人优雅的性情和敦厚的性格!在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的长河中,能够流传至今的经典之作莫过于经、史、子、集,其中蕴涵了大量的成语典故、伦理道德、人文历史、礼仪风俗等中国文化。优秀的中国文化以天地人三才之道,穷理于形而下,尽性于形而中,知命于形而上。穷理于形而下而生养万物,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尽性于形而中使人安身立命,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知命于形而上而厚德载物,生生不息。中国文化因而能化成天下,使天下文明。这对于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 青少年如何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2.1 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的先人为我们留下了难以计数的文化瑰宝,就是现在的人,也未见的能够达到那样的思想高度,这些都是我们必须加以传承的精神财富。比如孟子说,当一个国家不仁义的时候,持有正义的一国就可以高举正义之旗,前去讨伐,这一论点同现在国际上那种“人权高于”的观点何其相似乃尔;再比如中华民族在抵御外来入侵时所积淀出的精忠报国精神,与现在提倡的荣辱观也有一脉相承之处。

但由于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特别是农耕文明和官僚文化,重农轻商,过分仰仗仕官阶层,没有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商业文化,缺乏产权意识和诚信意识。因此,我们教育青少年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时,应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科学态度,并在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氛围,将我们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2.2 以经典诵读为先导,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因此,千百年来尽管经历了封建社会的千锤百炼,但传统美德依然流传至今,并散发着无人能及的独特魅力,也正是这样浓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打造了国人“忠勤,仁义,厚德,睿智 ”的优秀品质。为了更好地加强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学校要校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分别布置经典诵读内容。从低年级的《论语》、《三字经》,到中年级的《千字文》、《唐诗》到高年级的《宋词》、《名人名言》。要求学生每天利用晨读时间,饱览古今传统经典,理解内容,注重理论实践结合,阐述表达现实意义。从“学而知”入手,逐步达到“知而行”,从而完成“行更知”的德育途径。

2.3 以校园环境建设为导向,学校不仅要在理论上给学生提供各多更好的教材及图书,同时,也要注重校园环境的建设及传统氛围的营造。结合班级的特色,把学生的日常行为与传统美德的学习结合起来,有批评,有表扬,有反省,有鼓励,有悔悟,有希望,真正实现了传统美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4 以家庭和社区为阵地,家庭教育是孩子接受思想教育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在孩子思想道德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在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时采取孩子和家长同做的方式,共同实践中华美德。紧紧围绕“忠、孝、礼、诚、信”等内容,坚持明理、激情、导行的原则,使孩子和家长在活动中明白为什么要继承和弘扬中华美德,让他们了解和感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并通过实践参与,让其知道怎样做才能继承和弘扬中华美德。顺利推进青少年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智、信、忠、孝、礼、义、廉、耻是几千年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是我们民族的灵魂。只有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才能使中华民族更加生机勃勃、更加和谐。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就是要高扬爱国主义旗帜,倡导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祖国统一、人心凝聚的思想和精神,倡导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倡导一切用诚实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引导青少年树立以热爱祖国、报效人民为最大光荣,以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民族尊严为最大耻辱的观念,更好的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上一篇:谈“少教多学” 下一篇:蚕蛹蛋白粘胶纤维与棉、羊毛等纤维混纺产品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