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少数民族文化建设的新思路

时间:2022-10-26 08:46:48

浅谈少数民族文化建设的新思路

【摘 要】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牧区建设过程中,大力加强农牧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努力培养推进新农牧区建设的新型农牧民,既是新农牧区建设取得进展的重要标志,也是把新农牧区建设不断推向前进的基本保证。随着民族地区农牧区学校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的不断完善,学校办学条件日益改善,此外,学校绿化、美化等软环境建设也不断得到加强,怎样营造一个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关乎一个学校长远发展,提高学校办学质量和学生受教育水平的高度,是一所好学校的必备条件,是突出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条件,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重要意义。

【关键词】现状;问难和问题;措施

一、农牧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现状

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牧区建设过程中,大力加强农牧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努力培养推进新农牧区建设的新型农牧民,既是新农牧区建设取得进展的重要标志,也是把新农牧区建设不断推向前进的基本保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农牧民生活水平提高了,温饱解决了、物质条件改善了、手中富裕了、思想观念转变了,就有了精神文化的需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一个新的重要战略思想,加强农牧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题中的应有之义。

1.各级政府重视和加强农牧区公共设施建设。农牧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把农牧区公共文化事业发展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内容,把农牧区文化建设纳入政府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工作出发点,更新文化发展理念,转变文化发展方式,通过召开文化工作会议、制定出台相关指导性意见,明确提出加快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2.进一步加强农牧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随着全省经济的快速发展,一系列文化惠民工程相继实施,基础设施得到加强。一是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农牧区县及乡镇文化站为纽带,通过与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相结合,把网络资源传递给农牧民,已初步形成以电子阅览室、数据加工室、中心机房为支撑的共享工程运行体系,加快了公共图书馆信息化建设进程。二是送书下乡工程和农(牧)家书屋工程。截止目前,已为全省各级公共图书馆及部分乡镇、村图书、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户配发价值350多万元的31万册农牧区适用新书,“文化进村入户工程”配发图书60多万册,建立1850个“农(牧)家书屋”,各种养殖、种植、手工业、科普、文化艺术等农牧区适用图书为各族农牧民生产生活提供了帮助。三是基层文化设施逐步得到改善。

3.农牧区群众性公共文化活动日益繁荣活跃。依托不断完善的公共文化设施,基层文化事业在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活跃农牧区文化生活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全省农牧区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呈上升趋势,活动内容趋向多元化,活动形式趋向多样化,参与人员趋向群体化,受益群众趋向规模化。一是农牧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日渐丰富和活跃。利用各类节庆活动和农闲时节,充分发挥基层文化场馆的主阵地作用,组织文化“三下乡”。二是依托乡镇农家书屋、文化站、农村文化大院,民间文艺表演团体和一部分农牧民基层能人,打造村民文化娱乐、思想教育和科技知识培训中心,目前,全省农牧民自办的文化中心户和文化大院1257户,吸引了大批农牧民前来学习、娱乐,农村的戏台更加红火。

二、农牧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州级文化基础设施软件不齐。由于政策投入原因,省州级文化设施都未列入中央和地方文化设施建设规划,已成为全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盲点。黄南、海南、海北、玉树、果洛州的群艺馆、图书馆,均发建于上世纪80年代,设施陈旧、设备简陋,功能不齐。

2.县文化场馆设施功能不全。因地方配套资金不到位等原因,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建设标准不高,建成的“两馆”面积狭小,有的县“两馆”长期被非文化单位挤占,群众活动场所严重不足,设施设备缺乏,业务难以开展,功能作用发挥不充分。

3.乡镇文化站难以有效发挥作用。目前有330个乡镇列入国家乡镇文化站建设规划,占全省乡镇总数的90%。根据国家发改委和文化部联全编制的《全国“十一五”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规划》中的投资源补助标准,全省42个县中有15个国定贫困县的乡镇文化站建设可享受国家20万元的补助,其他县的乡镇文化站建设只能享受国家16万元的补助,不足资金由地方财政解决。尽管有些乡镇、村建起了较为现代化的文化活动场所,但仍有相当多的地方由于财力有限,农牧区文化设施建设投入得不到保证,设施面积不足,设备陈旧老化,有的被挤占、挪用和变卖,设施设备的陈旧与农牧民对文化的需求形成突出矛盾,致使这些地方难以开展正常的文化活动。同时,现有文化活动场地还存在利用率不高等问题。在不少地方,农牧民常年看不到电影。

4.文化队伍结构不合理,人才匮乏。一是全省乡镇文化站人员编制少,文化行政部门无法按照实际引进优秀专业人才,原有的优秀青年文化人才也不断流失;二是基层文化队普遍存在专业人员结构比例不合理,普遍缺乏编剧、导演、作曲、舞美等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特别是农牧区图书馆缺乏网络技术人才,直接影响了农牧区文化事业的发展;三是人才培养工作因缺乏经费难以持续进行。部分馆站管理水平亟待提高。尽管近年文化事业经费总量有所增长,但与新增财力相比,与其他行业相比,农牧区文化建设的投入仍明显偏低,特别是保证农牧区文化健康发展的经常性事业经费严重不足,如图书经费缺乏等。一些乡镇无公共娱乐场所,上面重视文化工作的口号响,但雷声大,雨点小,没有好的具体措施和政策,真正为农牧区基层的文化建设解决实际问题甚少,群众反映最强烈、最突出的问题得不到解决。

5.农牧区文化生活单调。文化活动具有娱乐身心、移风易俗、沟通人际关系、提高人的文明素养的特殊功能。在日益富裕起来的乡村,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改善,但是由于农牧区文化建设的滞后,农牧民的业务文化生活十分单调,造成在农牧区不少地方盛行、封建迷信活动沉渣泛起,并有蔓延之势。

三、加强农牧区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的建议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一个民族真正有力量的决定因素。公共文化设施是文化建设的标志,开展文化工作的基础,文化产品的重要载体,保障满足人民群众基本需求的阵地。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深刻认识加强农牧区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把农牧区公共文化建设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的高度,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切实制定和实施好“十二五”农牧区公共文化事业发展规划,努力推动农牧区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为加快实现“四个发展”,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就此,提出建议如下;

1.切实加大农牧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投入。各级政府要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通过必要的法定程序,建立财政对文化事业发展的长效投入机制,保证对农牧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投入在经济社会支出中的适当比例,每年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增幅应不低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

2.以新的思路和举措加速建设农牧区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农牧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要在统筹规划、整合资源、积聚效益上下功夫,结合各地实际,以新的思想和举措,大力推进州(地)、县图书馆、文化馆、群艺馆、博物馆四馆合一,集中布局建设,增强综合功能,提高聚集效益。乡镇文化设施的建设,要体现大文化,提倡一体化,整合各方面资金,努力形成融宣传、文化、广播、体育、科技于一体的综合文化中心建设格局,提升发展水平。要合理划分各自功能,解决重复建设和功能趋同问题。要注重质量和效益,力求建成一个,巩固一个。

3.加强发展文化产业,以特色文化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要采取措施鼓励、引导、扶持社会力量参与各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引入新的文化形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开辟多种投入渠道,逐步建立地方投入为主、国家补助和文化单位自收为辅的农牧区事业经费筹资机制,加快形成农牧区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相融合,共同发展的新路子。

4.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立足农村,注重发挥农村文化骨干、文化能人、文化名人的积极作用,加强农村业余演出队、业余电影放映队、文化中心户、农家书屋、农村义务文化管理员等业余队伍的培训,形成一支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专兼职公共文化队伍。着力培养群文工作者、民间艺人、专业文化工作者、综合执法管理人员等多支文化队伍。

总而言之,解决基层公共文化人才不足的难题,营造有利于出人才、出精品、出效益的良好环境。要加强公共文化设施管理,培养管理人才,完善体制机制,向管理要效益,真正发挥公共文化设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邓秀英.探索加强积极农牧区文化建设的新途径[J].思想工作,2005/12.

[2]尼玛旦增.加强社会主义新农牧区文化建设[J].发展论坛2007/01.

[3]苏红.正确处理西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几种关系[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5.

上一篇:浅谈聋生班级管理工作中的教育细节 下一篇:浅谈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