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的现状与解决对策

时间:2022-10-26 07:20:53

浅谈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的现状与解决对策

摘 要 陕西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了城镇化进程,扩大了内需,促进了县域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但在城镇化进程中仍面临着诸多问题,如资金短缺、金融支持乏力等问题。陕西省农村合作信用联社对城镇化进程中的融资问题进行了专项调查,提出了加强金融支持城镇化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城镇化 融资 对策

城镇化是十部署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之一,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对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扩大消费和投资需求、统筹城乡发展等具有重大意义。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作为扎根“三农”的金融主力军,如何适应城镇化建设要求,加大信贷投放支持农村城镇建设,是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重大课题。本文以陕西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为例,深入分析对城镇化建设金融支持的现状,并结合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特点,有针对性的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和政策建议。

一、城镇化金融服务现状

对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而言,抓住城镇化发展机遇,意味着两层含义:一方面,城镇化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载体和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抓手,将深刻改变中国“城乡二元”的社会结构,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服务好城镇化,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义不容辞的现实责任;另一方面,新型城镇化更加强调质的提升,着眼于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农民市民化,因此新型城镇化蕴含着更大的金融需求。近年来,我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对传统金融产品改造和延伸的基础上,加大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加快业务发展方式转变,主动挖掘和满足地方经济发展中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金融需求,满足了城乡群众日益增长的信贷需求。

陕西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作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目前已发展成为陕西省内存贷款规模最大、金融服务覆盖程度最高的银行类金融机构,综合分析相关数据,就金融服务城镇化有以下比较优势:

(一)城乡覆盖程度高。全省现有107家县级法人机构,2933个营业网点,其中县域网点2050个;ATM机1641台,其中县域布设1044台;POS设备14066台,其中县域布设7834台,并已设立助农取款点9843个,服务客户达1800多万户,服务网点和服务客户遍布全省主要乡镇,2009年以来,有效填补农村金融服务空白点51个,在解决金融机构空白乡镇问题上贡献率高达94%。

(二)县域信贷支持贡献程度较高。2010年末县域机构存贷比62.04%;2011年末县域机构存贷比61.93%;2012年末县域机构存贷比59.93%;2013年9月末县域机构存贷比61.35%,信贷资金来源县域,又全部用于县域,是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中坚力量。

(三)结算渠道通畅。已建立了全省农信社综合业务网络系统,成功加入人民银行现代化支付系统、全国农信银清算系统和小额支付系统,开通了小额银行本票和全国银行汇票业务,实现了全省数据集中处理、跨省资金汇划实时到帐和储蓄业务通存通兑,支付结算能力显著增强。

(四)服务科技含量明显提升,服务水平接近同等规模商业银行。目前已成功推出11种富秦卡系列金融产品,并成功发行了社保IC卡、公务卡,同时也成为全国首家取得金融IC卡发行资格的省级联社,具有提升城镇化金融服务的能力。

(五)贴近群众,具备较强的优势。目前以开展财政惠农补贴补贴、城乡低保资金、新农保等多项政策性金融支付服务,群众认知度较高。

二、金融服务城镇化存在的问题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提供金融服务过程中,遇到城镇化建设主体和项目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投资主体单一,无法满足基础设施建设庞大的资金需求。目前,财政投资在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中仍占较大份额。但是财政资金毕竟有限,仅靠财政资金投入不能满足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的需求。

(二)担保体系不完善,城镇化发展缺乏融资基础。城镇化产业支撑力提高的前提是中小微企业的快速发展,而制约中小微企业发展的首要因素是资金的缺乏。由于中小微企业自身实力有限,融资需要借助于担保中介机构,但资质高、有实力担保的公司严重匮乏导致中小微企业无法从金融机构得到充分的融资,不利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形成和可持续发展。

(三)商业银行对城镇化建设项目投入较少,支持力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存在周期长、资金占用额大、成本回收时间长的特点,并多为公益性项目,项目本身不产生现金流,需要政府财政补贴或提供政策优惠维持运营,因此还款来源较难保障。因此,商业银行对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信贷投入的积极性普遍不高,而仅靠农信信用社显然无法满足城镇化发展的信贷资金需求。

(四)政府融资平台风险逐渐显露,城镇化融资存在潜在经济金融风险。从现实情况看,作为城镇化主导力量的地方政府,其融资模式比较狭窄,政府融资平台仍然是地方政府城镇化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随着上一轮经济刺激过程中的政府融资平台贷款进入偿还高峰期,而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没有明显改观甚至增速下滑,财政支出和投资却在大幅增加,财政偿债压力愈发加大。地方财政的入不敷出,已经给城镇化建设融资埋下了潜在的信用风险。

三、对策分析

金融支持推进城镇化进程对于政府、各借款主体和银行自身均有现实意义。对于政府而言,可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对农民而言,可以转变生产和生活方式,更新消费观念,节约土地资源,有效拉动内需;对银行而言,可以拓宽客户资源,拓宽中间业务渠道,挖掘丰富的金融财富,增强综合竞争力。

(一)尽快建立相关体制机制

目前从国家和省级层面并未就城镇化建设问题建立相关的体制和机制,也缺乏相应的实施细则和量化指标,各地、各有关部门对城镇化建设的理解各不相同,缺乏统一的考核指标和数据支撑,还需在政策层面进一步明确。建议尽快形成中、省城镇化建设指导意见及实施细则,针对各地实际制定相应的决策部署和核心要务,建立科学规范的考核评分体系,建立健全各部门各司其职、分工协作的长效机制,形成兼具权威性、科学性、前瞻性、协调性、有效性于一体的城镇化建设一揽子体系,便于金融机构有针对、有计划地开展金融服务工作,落实国家城镇化建设的战略方针。

上一篇:网络环境下研究生自主学习研究 下一篇:卫生微生物检验中存在若干问题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