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唐朝服饰的审美体现

时间:2022-10-26 06:29:28

浅谈唐朝服饰的审美体现

摘要:美是在事物自然属性,美学的理论是人类实践对现实的能动作用中来探讨美的本质,使自然人化,自然才美,并具有客观社会性。服饰既是人类物质文化的必需品又是人类精神文化的重要构成。唐代服饰的丰富多采富丽堂皇,风格独特奇异多姿,成为中国历史服饰中的一朵奇葩,世人瞩目。唐朝时期的服饰图案主要以中国传统装饰纹样之一的团花为主。龙凤呈祥、龙飞凤舞、九龙戏珠、鹤鹿同春、喜鹊登梅、凤戏牡丹等图案。都包含了当时人们追求吉祥、平安、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关键词:唐朝服饰;图案设计;服饰图案;象征性;审美意识

中图分类号:K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8-0121-03

美的客观存在物,它给欣赏者带来的审美情绪有其独特的色彩感。这种色彩感不仅包含诗的意象系列给欣赏者带来的一种特殊情感体验,而且也包括欣赏者再创作时的各种参与意识。当这种美体现在服饰上面的时候,唐朝的服装便成了历史服饰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唐朝时候与亚洲诸国服饰的融合,是其服饰文化横向吸收的源头,因此可以说,唐时候的服饰交流为整个人类的服装服饰交流发展都做出了贡献。唐代承前继承了周、战国、魏晋时期的风格,融周代服饰图案设计上的严谨、战国时期的舒展、汉代的明快、魏晋的飘逸为一体,又在此基础上更加华贵,使服饰、服饰图案达到了历史上的高峰。其图案的设计趋于表现自由、丰满、华美、圆润。以及在鞋、帽、巾、玉佩、发型、化妆、首饰的表现展示了传统纹样的审美意识和审美价值。

一、服装美学

在中国的传统审美观中非常尊重自然。所谓“天人合一”就是尊重自然的重要表现!美是在事物自然属性,美学的理论是人类实践对现实的能动作用中来探讨美的本质,使自然人化,自然才美,并具有客观社会性,美是人的实践产物。人通过实践使人成为审美的主体,形成审美意识,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具有特定的社会历史内容。服装美学主要研究内容是服装与着装人、环境融为一体的综合美感效果。服装的综合美可概括为以下4个方面:①个性美。是服装与着装人的性格、风度、爱好、志趣产生的美。②流行美。是服装与着装人迎合时代精神和社会风尚产生的美。③内在美。是服装与人的心灵、气质融合产生的美。④外在美。是直接表露在外的美。此外,还包括在上述4个方面美的作用下产生的美,如服装与身体辅成的姿态美;服装的结构线条与体型辅成的构成美;材料品质、组织、肌理辅成的材质美,服装颜色与肤色辅成的色彩美;造型、款式、纹样等产生的艺术美;工艺、技术等产生的技巧美;佩饰、配件衬托的装饰美;服装与帽、手套、鞋、袜穿戴物品形成的整体美;服装与人的长相及修饰打扮产生的化妆美;服装的功能与人的工作、环境、条件、工具、对象相适应的实用美。

服饰是人类文化乃至审美文化最早的物态化形式之一,是人类在“自然的人化”的过程中,将主体自然即“人”与客体自然相区别的鲜明标志之一;是人在将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中,最易于直观并确证自己本质力量的对象之一。服饰既是人类物质文化的必需品又是人类精神文化的重要构成。一、中国服饰(文化)发展简况在中国人民社会生活的历史长河中,服饰文化源远流长。早在一、二万年以前,山顶洞人就会用骨针缝制兽皮服装。至五、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我们的祖先已开始了定居生活,产生了农耕、纺织,出现了以麻布制作的服装。周代服饰与商代大致相同,但要比商代来的宽松,长度大多过膝,衣袖除小之外还有出现了大袖。腰间的束带系成蝴蝶结。巾帽的样式也较丰富,除帽箍外,还有平形。尖形。月牙形,及中间突出,两边翻卷的形状。大致是低而平者为普通人所戴,高而尖者为贵族所戴。春秋战国时期,上层社会大体流行深衣和胡服。袍服是汉代一般人的常服。式样主要有两种:一种为直裾袍服;一种沿用战国时的曲裾式。曲裾式袍服,无扣,衣襟从腋部想后旋绕,腰间束丝带。衣服宽博,大袖.领和袖初有皂色缘边。直裾式的袍服从西汉后期流行。两种式样,男女皆通用。三国和西晋时的服饰与东汉基本相同。但从东晋起,便追求起所谓的风流放达,本就比较肥大的衣服又向更为博大的方向发展。唐朝的服饰则是对美的大胆释放和自由,图案更为精巧美观。宋朝时,宋人受程朱理学的影响,焚金饰,简纹衣,以取纯朴淡雅之美。而明代是中国古代服装发展史上又一鼎盛时期,服饰华丽异常,重装饰。明朝已进入封建社会后期,封建意识趋于专制,趋向于崇尚繁丽华美,趋向于追求粉饰太平和吉祥祝福,其服饰从质料到色彩到图案追求艳丽,形成了奢华的风气。

二、唐朝服饰

唐朝的服饰则是对美的释放,对美的大胆追求,其服饰色彩之华丽,重装饰,女子衣装之开放是历代没有的,即使是现代人也为之惊叹不已,望尘莫及。唐代服饰的丰富多采富丽堂皇,风格独特奇异多姿,成为中国历史服饰中的一朵奇葩,世人瞩目。唐朝经济繁荣,手工艺发达,对外交流频繁,博采众长,比以前朝代增加了新的审美因素和色彩,人们的思想、物质的生产都达到了历史的鼎盛时期。在我国丰富多彩的历代服饰中,唐代的服饰独具特色、极为美丽,无论是款式、面料还是图案的设计上,都达到了最高水平。日本服饰史专家认为:“唐代是中国文化登峰造极的时候,制度具备,文化璨然。即如服装一项,周汉时所未能完备者,到唐代都更加完备。唐代前期转向后期的历史过程中,人们社会意识和精神状态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则是与当时唐朝由盛转衰的经济和举国上下兴颂佛法这一时代背景是密不可分的。唐代开始,工艺装饰普遍使用花卉图案,其构图活泼自由、疏密匀称、丰满圆润。特别是波状的连续纹样与花草相结合后,就是唐代盛行的缠枝图案。

唐代服饰图案,改变了以往那种以天赋神授的创作思想,用真实的花、草、鱼、虫进行写生,但传统的龙、凤图案并没有被排斥,这也是由皇权神授的影响而决定的。这时服饰图案的设计趋向于表现自由、丰满、肥壮的艺术风格。《簪花仕女图》描绘得是贵族妇女在庭中散步采花,捉蝶时的情景。图中人物的服饰,与其它唐人画像不同,如头戴特大花朵,身穿透明纱衣等,都是罕见的新奇装束。对照文献记载,这种服饰应是中晚唐时期的样式,并一直流传到五代。以纱罗做女服的衣料是唐代服饰中的一个特色。《唐书・舆服志》记载武舞的服装就是绯色丝布大袖衣套白练o裆的形式。唐陆龟蒙《陌上桑》有“ 邻娃尽著绣裆襦,独自提筐采蚕桑”之句,则知民间女子也穿长襦和绣花o裆。半臂和背(褙)子也是短袖式的罩衣。《事物纪原・衣裘带服部・背子》引《实录》记载,说隋大业年间内官多服半臂,唐高祖减其袖,称为“半臂”。后称“背子”。其式样为袖短于衫,身与衫齐而大袖。李贺《唐儿歌》中有“银鸾光踏半臂”的诗句,永泰公主墓室壁画中也有着半臂装的仕女形象。永泰公主李仙惠是唐中宗李显的第七个女儿,武则天的孙女,嫁给武则天的侄孙武延基为妻。后因武延基触犯了武则天,武则天便将公主与驸马赐死。李仙惠死时17岁。其墓道内和墓室四壁均绘有彩画,另外还有一组精美的石椁线刻仕女画。画中的妙龄女子身穿襦裙、半臂、肩披长帛巾,或赏花、对语、觅诗,或曼舞、逗弄小鸟,是墓主人生前生活的写照。

三、唐朝服饰的图案特征

唐朝时期的服饰图案主要以中国传统装饰纹样之一的团花为主。所谓团花,就是花纹呈四周放射或旋转式纹样,可以由牡丹、梅、兰、竹、菊等花卉分别表现,也有福、禄、寿、双喜等文字图案,还有“万”字花、蝙蝠、石榴等图案。总之,都是中国民间用来象征吉祥、喜庆的符号。最高“级别”的,莫过于龙、凤图案了。这些历代只有帝、后专用的符号,如今已归还百姓了。它们被描绘成大团花、小团花或双龙戏珠、凤舞牡丹、龙凤呈祥的纹样,用织花、提花、绣花、贴补花的工艺和丰富的色彩,让美尽情挥洒。服饰色彩方面,一方面服色被分为正色与间色,重正轻间,以此体现尊卑。古时以纯色为正色,两色相杂为间色,正色通常指青、赤、白、黑、黄五色,用于衣服表层或上衣。间色,相对“正色”而言,为不纯正的五种颜色,分别指绿、红、碧、紫、骝黄五色,因由青、赤、白、黑、黄等五种正色调和相间而成得名,多用于衣服的衬里或下裳,后泛指五种正色之外的任何颜色。唐代文官大礼服严格遵循古制:祭服青衣c裳,青为正色,c乃浅绛,为间色;朝服、公服均为绛色,绛乃大赤也,为正色。普通礼服F褶服、常服则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尤其是将赤黑之间的紫色和赤白之间的绯色,由原来卑贱的象征转化为富贵的标志。韩愈《送区弘南归》诗云:“腾蹋众骏事鞍Z,佩服上色紫与绯。”

其次就是图案开始转向动物纹和花草植物纹,创造了宝相花、卷草、团花等装饰图案,也常配以禽鸟、蜂蝶、昆虫之类,以丰富画面内容,使之生动活泼。艺术风格丰满富丽、活泼清新,服饰图案达到了精美绝伦的水平。唐朝时期文化异常活跃,佛教文化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图案造型上也明显的带有宗教色彩。比如,当时比较盛行的宝相花图案,“宝相”二字是指“佛相”的意思,又名“宝仙花”等,是古代吉祥纹样,为富贵吉祥之象征。花鸟服饰图案、边饰图案、团花服饰图案在帛纱轻柔的服装上,真是花团锦簇,争妍斗盛。正如五代王建所说:“罗衫叶叶绣重重,金凤银鹅各一丛,每翩舞时分两向,太平万岁字当中。”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些华贵优美的服饰图案,是画工们在敦煌石窟用艰苦的劳动为后人们保留下来的珍贵形象的资料。唐代服饰的发展是整体上的发展,这时服饰图案的设计趋于表现自由、丰满、华美、圆润,在鞋、帽、巾、玉佩、发型、化妆、首饰的表现,都说明了这一特点。这时牡丹也盛行,因此宝相花图案多是牡丹花、莲花和大丽花相结合的花卉图案,体现了大慈大悲、华贵大方的特点。

唐代的服饰纹样另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卷草纹。卷草纹也称为“唐草”,是在忍冬草图案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唐代装饰纹样中应用最多的一种,卷草纹也是多以牡丹和莲花为主花,再点缀一些石榴、葡萄、仙女和鸟兽等,饱满华美,动感强烈。唐代服饰的图案是整体上的发展,设计风格自由、丰满、华美、圆润,服饰图案的选材也运用广泛,佳禽瑞兽也逐渐用运到服饰图案上来,图案的主要纹样是鸟兽和花卉图案相结合,图案内容有盘龙、凤凰、麒麟、鸳鸯、孔雀、狮子、仙鹤、莲花、忍冬和宝相花等,图案新颖奇丽,别具一格。比如我国唐代武则天开始的百官绣袍:唐代袍服的纹样一般以暗花为多,至武则天朝,又颁赐了一种新的官服,名叫绣袍,在各种不同职别的官服上绣以不同的纹样,图案精美细致。文官为鸟形: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雪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为 ;八品鹌鹑;九品练雀;未入流为黄鹂。武官的图案为兽形:一品麒麟;二品狮子;三品豹;四品为虎;五品是熊;六品、七品为彪;八品犀牛;九品是海马。正所谓的文官绣禽,武官绣兽,由此得来“飞禽走兽”。这种做法到明清发展成补子,即以金丝、彩线绣成徽识,缀于文武百官常服的前胸和后背,使人一望而知其品级。

吉祥图案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吉祥图案大约起始于商周,而真正发育却是在唐朝时期,有“图必有意,意必吉祥”之说。比如,唐朝时期牡丹盛行,因此在服饰中的牡丹图案寓意雍容华贵,象征“大富大贵”;龙凤图案则象征“贵”、“吉祥”、“幸福”;寿字、松鹤图形,寓意“延年益寿”;多福用佛手,多寿用桃,多子用石榴、葡萄、葫芦;五只蝙蝠围绕寿字,则表示“五福捧寿”等。再比如,龙凤呈祥、龙飞凤舞、九龙戏珠、鹤鹿同春、喜鹊登梅、凤戏牡丹等图案。都包含了当时人们追求吉祥、平安、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四、唐朝服饰的审美体现

唐代这种以自然为美的服饰思想,其哲学基础是中国千百年来形成的“天人合一”观念,其社会基础则与炎黄子孙在长期实践中对自然的改造利用密切相关,同时也与中华民族从氏族公社到封建社会长期以农业为基本生产方式,形成了对大自然高度重视的民族心理有关。

唐代文官服饰注重在多样统一中创造自然和谐的服饰之美的审美习惯,也是古已有之的朴素的辩证思想在服饰美学领域的具体表现。从《老子・检欲》:“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到《国语・周语下》:“夫乐不过以听耳,而美不过以观目。若听乐而震,观美而眩,患莫甚焉”,从《周易・系辞下》:“物相杂,故曰文”到《淮南子・说林训》:“绣,以为裳则宜,以为冠则讥”,都反映了中国古代一直在寻找一种与人的生理需要相适应的审美尺度,均主张只有将不同的声音、物品、味道等各种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使人感到和谐、适宜,反之,只有一种味道、一种色彩、一种形态的事物则是单调而枯燥的。然而,应该指出的是,唐代文官服饰的自然美是与社会伦理观念紧密相联的,既以自然为用,更注意自然对人具有“正德”这样一种精神意义,将自然之美与伦理之美加以统一。

参考文献:

[1]刘纲纪、李泽厚.中国美学史[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2]吴中杰.中国古代审美文化论[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3]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M].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

[4]黄能馥、陈娟娟.中国服饰史[M].中国旅游出版社,1995.

上一篇:蒙田的友谊论 下一篇:浅谈中国元素在当代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再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