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主体发展的我国高校学生管理改革路径研究

时间:2022-10-26 05:40:39

以学生主体发展的我国高校学生管理改革路径研究

摘要:高校学生管理作为促进高校教学质量提升,推动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一直以来都是我国高校工作的重点。而在实际的高校学生管理中,学生管理已呈现出主体失落的生存状态,而这种学生失落的生存状态主要是因为学生的个人主体性生成受到了预成性目的限制和整齐划一的管理模式的限制。就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学生管理实践来看,还存在着一定的规训化、组织空间程序化等问题,最终导致了学生主体的失落。本文就高校学生管理改革中学生主体发展失落的生存状态原因展开分析,就高校学生管理改革路径提出具体的建议。

关键词:学生主体发展 学生管理 改革路径 个人主体性

伴随着社会的转型,高校的内部管理改革得到了不断地深化,而这一改革更是突显出了高校学生管理学生主体失落的生存状态。从学生管理的实践工作情况开看,我国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还存在很多问题,学生管理的内在机理就是学生为主体存在与发展的内在逻辑。高校学生管理改革中,学生主体的失落状态不仅影响到了高校的教学质量提升,更关系着高校的实践发展。本文就各高校学生管理中,学生主体失落的生存状态展开分析,就其失落原因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并就高校学生管理改革路径进行研究。

一、高校学生管理中学生主体失落的生存状态分析

(一)学生个人主体性生成受到的预成性目的限制

所谓学生个人主体性主要是指主体应该具有的基本属性,这也是使得个人成为主体的关键因素,这种规定性主要是人在思想与行动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性。就现阶段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的情况来将,还存在过于强调学生可教性、可塑性,以及漠视学生个体主体性的问题。而在”“期间,高校教学强调的是思想改造,而因此将学生作为一般事物进行改造,这也使得学生被沦为事物,个人主体性没有受到重视。改革开放后,我国高校对于学生管理工作不断发展,但仍旧存在对学生进行一味地思想道德灌输现象,使得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时,仅仅将知识当作是静态的经验来学习和累积,而并没有注重到知识背后的主体。也正是因为这样,学生的个人主体性得不到重视,再加上学生参与管理的组织空间有限,这样必然会影响学生个人主体性的发挥。

(二)学生个性生成受到整齐划一的管理模式限制

所谓个性就是人的个人动机、需求、兴趣、特长以及倾向性认识的一种综合反映,个性是促使人对事物产生兴趣的关键因素。集体是由个体之间产生的共性的集中体现,不但存在于独立的个体中,更存在于独特性个体中。所以我们说,真实的集体并不影响学生个性的生成,更能让个性得到发展。在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采用“科层式全景监视”的监督管理制度,用一种强制的手段来约束学生的行为。在这样的制度中,学生不仅仅要生存在科层制的限制下,更要接受高校学生管理人员的控制。显然,我国高校学生管理模式主要就是通过建立约束来实现整齐划一的学生管理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化选择,有违现代教育的含义。

(三)价值理性生成受到工具理性霸权的限制

所谓价值理性就是人在自然生命与价值生命的意义下,存在的价值。而自然生命优势价值生命的载体,使得价值生命成为一个人生存的关键。就我国高校对于学生管理工作的历史演变情况来讲,大多以工具理性的学生管理为主,强调的是将学生管理作为政治工具,因此也就将学生自然变成了政治人。改革开放后,我国大部分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对于学生技能的培养和提高几乎成了高校学生生活的全部,技能学习成了发展自身,发展国家的唯一途径,而这种做法使得学生几乎被“洗脑”,认为只有技术才能实现自我主体的发挥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最终使得学生成为欲望的努力。

二、造成高校学生管理中学生主体失落的外在分析

(一)制度空间规训化问题

就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而言,面对新的社会时期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我们针对高校学生管理的实践状况展开分析。根据我国高校“科层式全景监视”的学生管理制度来看,高校已经建立起了科层制的管理组织结构。目的是为明确权责的划分,并严格执行相关登记服务。通过严格的管理制度与形式化的条文对学生进行全景监视,以这种约束的方法,迫使学生遵纪守法,从而实现学校整齐划一的管理效果。然而,在这种约束和保卫的制度管理下,学生很可能为了应付这些任务或者指令而机械的进行学习和生活。同时,高校的学生管理主要以强制的规范管理为主。从学生管理的历史演变来看,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管理,注重的是对学生的管理,制度也多使用“禁止”“不准”“严禁”等词汇。而在学生管理中,教师或者管理人员也多以管理者的角色来与学生进行交流,严重忽视了学生接受教育的客观性差异。

(二)组织空间程序化问题

就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的情况来看,其组织空间程序化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以宏观的角度来看,我国高校的学生管理组织结构主要以科层制为主,以院系或者班级等单位为管理组织结构,对纵向方面的权利分配和从属关系做出了明确的划分。高校的每一个学生都要受到管理人员的监督和控制,这就让管理人员成了形式高校学生管理的重要工具,学生则成了管理人员手下的改造对象。由于这种科层制的组织结构是以秩序的标准来衡量的,也就是说,所有的管理手段最终的目标就是为了学生的秩序。而从微观层面上来讲,班级和专业作为最基本的组织单元,对于学生的管理通常以班级为单位,而此时,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则注重的是班级整体要实现的目标与利益,由此可能会对学生实行规范化的管理,强调学生在班级中要有一致的表现,这样一来就可能导致物理空间限制,致使不同的班级学生之间缺乏够用交流。

(三)文化空间控制性问题

我国高校学生管理文化空间控制性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方面,理想的实体化,所谓理想实体化就是讲社会力量作为学生的人生目标,每一个学生都应按照这样的社会思想而活,高校要通过一定的措施使学生的意识被同质化。改革开放后,我国高校对于学生管理不断改革和深化,但还是存在灌输学生思想道德的情况,这种社会力量是对学生的一种强制性的改造,使得社会理性成了文化空间的控制手段。另一方面,技术的同质化。如前面所说,学生的个人技能培养已经成了学生管理的重要内容,在技术同质化的社会环境中,人只有占有了服务、技术才能满足欲望,所以最终学生将会成为欲望的奴隶。高校校园文化表现出价值理性的失落和工具理性的不断膨胀,显然,这就使得技能成了学生的所有,学生的心灵空间最终也会因此被利益而占据。

三、以学生主体发展的我国高校学生管理改革具体路径分析

对于高校学生的管理是一种交往实践活动,而实践活动的结果形态就是学生主体的生成。因此,要寻找高校学生管理失落的学生主体,就应从师生关系出发,将高校学生管理的本质发挥出来。首先,要想促进师生关系,就必须将对象化的师生关系转化成主体间的关系,作为主体发展,学生管理中介形成客观常的主客关系,进一步表现出个人相互提醒,与教师形成“主主”关系,这样做得目的是促进学生与教师的关系,表现出学生与教师的主体间关系属性。众所周知,学生个人主体性是学生作为活动主题所表现出来的功能和特性,在学校的学生管理活动中应充分表现这一种个人主体性,积极地参与到学生事务中,进一步得到自我教育、管理与自我服务。

另外,以学生主体发展的我国高校学生管理改革路径应不断对组织结构进行调整。一方面,要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到学校对学生管理的组织空间中,使得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以及自我服务有所提升,最终实现学生主体的发展。与此同时,还要不断拓展组织结构具有的咨询、指导以及服务等功能,并根据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职能变化进行重新组合。此外,还应通过设置相应的学生会事务管理中心、生活服务中心、咨询指导中心等多种机构,为大学生的个人发展提供专业化的服务。

要实现我国高校学生管理改革以学生主体发展的路径,还必须关注到学生管理制度的改革。在实际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要充分体现出学生是主体的核心理念,这也是决定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活动的重要因素。包括高校高层管理决策、学生事务管理以及教学和后勤管理等方面。同时,要注重体现出学生参与管理权的层次性,做到以行使知情权、建议权、监督权为核心的初级层次,中级层次则强调行使的是行动权、咨询权,还要注重行使决策权、表决权的高级层次。

四、结束语

总之,对于我国高校学生管理改革来讲,要实现以学生主体发展的改革目标,就应深入分析学生主体失落状态的因素,遵循知行合一的原则,解决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制度空间规训化、组织空间程序化以及文化空间控制性的问题,全方位做到的指导学生、服务学生的学生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黄厚明,陈・巴特尔.基于学生主体发展的我国高校学生管理改革路径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5)108-112.

[2]黄厚明.我国高校学生管理中学生主体问题:研究视角与改革路径[J].高教探索,2010(2)112-116.

[3]苏维佳.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改革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

[4]范伟弘.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

[5]王静.完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的探讨[D].河北师范大学,2008.

[6]滕怀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研究[D].天津大学,2008.

[7]于莎莎.辅导员视野的高校学生管理研究[D].燕山大学,2010.

上一篇:互助献血要注意群众视角 下一篇:银行信贷管理中项目资本金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