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教学效益的“几定”

时间:2022-10-26 04:58:55

初中文言文教学效益的“几定”

【摘要】教师在文言教学时的备课,要花费功夫。本文就教师备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备课中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及处理“言”“文”两者的关系,是一个语文教师处理教材的基本功,也是提升自己教学能力与文本解读能力的有效方式。提出了文言文教学时应坚持的四项基本内容。

【关键词】文言文 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12(a)-0083-01

1 定一个适合学生的教学目标

备课中应该考虑教学与学情两个因素:教材所处的单元与主题;文本自身所具有的教学内容;学生学此文本可能的困难。

比如教学《马说》时,根据教材的编排与文本的实际,当引导学生学习“说”的文体与抒发的不平之音。

“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虽是议论文体,却讲究文采。《马说》通篇用的就是托物寓意的写法,全文寄托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

另文言文教学历来追求“因声求气”,重在诵读涵涌,字词积累是文言教学的不可或缺部分。Ⅸ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初中文言文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从我们的教学经验和学生阅读的心理看,在熟读后,其托物寓意的手法,学生在阅读中自能体会到,但文章中浓浓的“不平之音”难于领会。因而,我们就可以确定此课的教学目标为:积累“食、见、策、尽”等文言实词与“其、虽、以、之”等虚词,熟读成诵;从两个“不知”体会文中韩愈所表露出的汹涌“不平之气”。

2 选择适合本课的教学方法

文言文教学那怎样让学生能真正地理解文言文呢?文言文基本的学习方法是必须参照的标准。即诵读涵泳、整理、质疑。

一是重视诵读指导。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或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言篇目,加深对文言文的文意理解,培养语言感知、直觉、积累、顿悟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在经历了初一文言文学习的入门后,学生对学习文言有所了解,但老师仍不能放手让学生自己诵读。文言文的传统的诵读方法是科学的。必定要老师范读,最好是老师读一句,学生跟一句。在学生个人读、齐读之后,还可以用去句读(不加标点)的方式训练学生对文章的结构与意义的理解。

二是教会学生整理知识,在对比中掌握。

文言文毕竟是与白话文是一定的时间距离的。相当干一门外语的文言文学要引导学生注重常用实词与特殊句式知识的积累。

在学习《马说》时,我们在预习时,可让学生从通假字、一词多义、重点句子翻译、特殊句式、词类活用方面的导学案,发现整理本课的字词重点。教是不了不教,若是在每堂课结束时,一起将所有的字词灌输背诵,学生对文言的美感荡然无存,剩下的均是对文言的恨。进行积累不是机械地照搬照抄,而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联系、归类、比较。

三是质疑,从矛盾中寻找文章关键点。我国宋代教育家张载说:“学则须疑,学贵善疑。”学生均能感受到千里马的不平等遭遇,为千里马的命运扼腕。为什么是千里马,却不为人所识,其原因在于何处?揭示出矛盾,文章的主题,也就浮出水面。

当然,不同的课文,还可根据需要采取课本剧、课后小练笔、比较法、情境法等多种方法。只要是与理解课文教学有益的,都可不免大胆尝试。

3 定与教学目标相符合的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一旦确定,在合适的教学方法下,教学内容即是课堂的重点。

对《马说》一文的引导与解读,是止于托物寓意的写法,还是继续向深处理解作者的情感?笔者曾执教此课,对《马说》一了自己的“不平之气”的解读,却引起广大同仁的异议,认为此课不宜深究。更多的老师在上此课时,止于托物寓意的写法与字词的落实。

文中以千里马喻杰出的人才,以伯乐喻善于识别人才的当权者。但文章的重点却是落在千里马与伯乐的对立面上。这是构思立意新颖独特之处。且文章的另一特点是感彩强烈,表达上富于含蓄。作者三度上书宰相而被置之不理,对人才的遭遇有切肤之痛。发而为文,有着强烈的不平与愤懑。

要理解这不平之气,可从文中的“不知”入手,即文中的否定句。作者先用“伯乐不常有”,感慨社会上不识贤士;然后,用十个否定句,感慨社会上不善待贤士;最后,用“不知”二字,感慨伯乐既无,贤士也难出。

可以这样说,在朗读时,引导学生理解“不知”,理解否定句,学生才能真正理解作者的情感,朗读才能读出情感与气势。

“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教学内容的长度。如果教学方法得当,教学的内容可以增量,这取决于教师的准备和实际的教学能力。”

4

处理好“言”“文”的关系

从我们的课文的文章注解与课后练习及相配套的同步练习来看,编撰者是放在文言文知识上。若只是重在知识,即“言”上,不厌其烦的列举大量的文言实词和虚词,易上成古代汉语课。文言与我们有一定的隔膜,但也不能忽略文本的梳理与人文内涵。最好“言”与“文”统一,在重视“言”的基础上,兼顾“文”与“人”。

《马说》一课字词较简单,可以导学案的方式布置学生预习字词及翻译全文,导学案旨在指导学生积累词语(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旬式)。上课时老师可采取学生自学,学生竞赛,老师问难等多种方式灵活处理,跳出师生一问一答式的教学框框。在学生掌握本课的知识较好的情况下,可继续向深处延伸,体察韩愈的强烈“不平”之音,这样,才是真正理解了文章的内涵。

因而,“言”是基础,“文”是重点,要使这两者的融合,须立足于言进行教学,在言的教学过程中,去融合文的内涵,跳出狭隘的言。

综上所述,文言文教学时坚持这四项基本的内容,每节课会有较大的收益。备课中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选择,处理“言”“文~两者的关系,这些既是一个语文教师处理教材的基本功,也是提升自己教学能力与文本解读能力的有效方式。

上一篇:优化教师非智力因素,助力教学风格的形成 下一篇:英文歌曲与高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