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品德教学的时效性

时间:2022-10-26 04:56:23

浅谈品德教学的时效性

小学《品德与生活》是小学阶段对低年级儿童进行德育的主要课程。思想品德课教学是让学生们在探究、发现、判断、评价中,明辨是非,感知善恶,以促进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一、进入角色,激发兴趣

思品教学主要体现活动化观点,在自己参与的活动中接受教育,一个完整、情节生动的故事,让学生自己来扮演故事中的人物,表演出整个故事情节。通过小表演,使学生领悟到故事中的思想教育。如教学《你早》一课时,可以让学生来扮演交警、环卫工人、小吃部阿姨等,体现对各行各业叔叔阿姨早起工作的尊重。以剧本的形式,进行亲身体验,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充分体会早起工作的叔叔阿姨的辛苦,深切地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互动。

二、主动参与,深化明理

学生的道德认识有时必须通过活动拓展认识,通过辨析,深化明理,以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学生亲自参与活动,是有效的教育方法。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道德认知冲突或抓住学生认知冲突,让学生采用辨析的方式解决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在辨析中深化明理,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

三、开展辨析,直接导行

思品课的教学应在明理的基础上进行导行。通过校内外结合,抓住各种教育时机,组织学生主动地、愉快地进行实践活动,从而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有利于知、行的统一,形成道德评价能力,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现代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很高,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大部分家长只是重视孩子智力的开发,忽略了对孩子其他方面的要求,这就造成了部分学生不关注周围的人和事,对他人的劳动无感激之情,觉得一切都是自然的、应该的,逐步养成了唯我独尊、我行我素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倾向。如教学《可爱的家乡》时,教师安排学生收集家乡30年来的变化资料,组织学生参观家乡的街道、名胜古迹。通过参观,使学生亲眼目睹家乡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激起对家乡、对党、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激起为建设家乡、建设祖国而学习的积极性。

四、亲身体验,强化认识

亲身体验是引起共鸣的一种情感体验。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采取这一方式,以促成有如亲身感受的体验,增强学生对道德知识的理解,激发他们把道德情感内化为道德认识。如《同学之间》一课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丁辉同学有点残疾,上课反应慢,学习跟不上,他的同学总爱笑话他,在背后议论他是班级的后进生。教学时,我让学生换位体验丁辉的心情,即设计这样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如果你处在这样的情境中将会怎么想?同学们将心比心,他身体残疾已经够痛苦了,别人不同情他,反而嘲笑、戏弄他,就会使他更难过了。有了这样的情感体验,学生就会自觉地去同情和帮助身体残疾、学习成绩差的同学。这样的换位体验,无疑对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起着积极的作用。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品德的形成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和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教师通过创设丰富的、灵活的、直观的、开放的教学形式,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既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又提高了主体参与能力,从而增强了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

上一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之吾见 下一篇:通过课堂活动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