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应加强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10-26 04:53:07

中学历史教学应加强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可见,学会学习是跨世纪合格人才的必备素质,是生存发展和接受挑战的需要。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就要求我们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教会学生现成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针对中学历史教学,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无疑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最好方法。

从2000年秋季开始,普通高中启用新教材,新教材具有更丰富多彩、形式更灵活多样、体例和结构更趋于科学合理、历史史料更广泛充实的特点。然而学生却在很大习惯于老师讲解,不愿自己动手动脑,由于不会阅读教材,所以不愿阅读教材,从而给记忆和理解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培养学生历史阅读能力已刻不容缓。近几年,本人大胆教改,尝试着对学生历史阅读能力的培养,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结合自己的教学体验谈谈具体做法和感受。

一、 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导言,培养学生把握历史基本线索及历史阶段的特征。

对于中学生来说,要学好历史,就必须首先从整体上把握各个时期历史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而新教材每一章前面的导言,为我们提供了把握它的捷径。导言是每一章的灵魂。它一般涉及三方面内容:一是交代背景,二是概括课文重点及知识间的联系,三是阐明历史发展线索及阶段特征。在学习每章前,我都要引导学生弄清导言的主旨,做到"纲举目张"。如《中国近代史》上册第一章导言,我首先引导学生阅读第一段,看它说的是什么?(生:鸦片战争前的国际、国内背景:即欧美迅速崛起,中国日趋衰落),然后顺势再问第二、三、四段又分别概括了什么内容?(生: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以及战争的性质、结果、影响),最后教师从总体上归纳出中国近代史既是列强的侵华史,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抗争史,还是无数仁人志士寻求救国救民道路的探索史。这样,学生对这一章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从而有利于学生学习和理解其中每一章的知识,也为以后每章的学习提供了方法。

二、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正文,培养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及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课文的正文是学生阅读的核心.我在引导学生阅读正文时,一般都依据不同的课程引导学生设计出不同的阅读方法.有的课内容简单、明了,我在上课之初,会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开宗明义的向学生讲明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并提出相应的问题,如《中国近代史》上册第一章第一节《鸦片战争》,依据课文提出以下几个问题:1、鸦片战争前中国、欧美主要国家状况如何?从中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2、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分别是什么?3、鸦片战争性质如何?中国失败的原因有哪些?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课文、解答问题,最终达到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有的课内容繁杂、不易理解和记忆,我一般引导学生对教材作一个整体的浏览,宏观上把握教材,挖掘教材中目与目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根据课文内容将其化整为零,分成几个段落,让学生分步阅读,逐个解决问题,如《中国近代史》下第六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一节,我首先引导学生从课题归纳出十年建设的特点(生:探索中曲折发展),然后统览教材,从每目的标题总结出哪些是成功的探索?哪些是探索中的失误?最后逐个解决每个知识点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把较大的问题分解成多个小问题,以便各个击破,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另外,在引导学生阅读正文时,还要强调学生对历史事件主观见解的阅读和掌握,以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对正文重要注解的阅读,如新教材中的"中统"、"军统"、"军用票"、"三三制"、"三个世界"等,通过对这些专用术语的阅读,不但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提高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史料、图解以及课文小字,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加深对教材重点内容的理解,强化记忆,为解答材料解析题奠定坚实基础。

中国近代现代史教材所引用的史料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对教材内容的重要补充,一是对教材重要内容的的印证。新教材的特点之一就是利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这里引导学生阅读史材,培养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分析和解决对于教材的重要史料的能力,同时也能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另外教师还要帮助学生了解教材背景,排除有关文字障碍,并巧设问题帮助学生捕捉信息点理解教材内涵,为解答材料解析题打下坚实的基础。以教材P20在1933年的那段训话为例,我设计这样几个问题:1、这则教材中的"匪"、"匪患"、"内匪"分别指什么?2、这则教材反映了又提出了什么政策?他为什么提出这个政策?3、提出的前后两个政策,在本质上是否一致?为什么?

现行高中教材图文并茂、图示、小字甚多,有关人物、战场等示意图几乎每节都有,我在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的同时加强这方面的阅读,并针对不同图解提出不同问题,让学生讲解图示,这样不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自学能力,从而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由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意多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能力的培养,所以取得了以下成效:

1、 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堂教学过程中贯彻阅读自学环节,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增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意识、发现自己的能力,增强学习的信心。

2、 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

我在教学中发现越是学习较差的学生越是不喜欢读书,其注意力也难以集中。教师教学中如果满堂灌,那么这部分学生实际上什么也没有听进去,因为他们没有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每节课都给他们自己学习的机会,并带有强制性,使他们没有压力感,觉得不读书也行,不思考不行,那么坚持下去,他们就会养成学习的自觉性和科学的学习习惯。

3、 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由于目前学生学习负担较重,因此多数学生没有时间去预习新课。在课堂上教师为学生提供阅读教材的机会,其实质是预习新课,这样做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效果。

4、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当学生自学阅读教材后能正确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时,老师应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是学生获得成功体验,从而进一步保持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总之,教学有法,学无定法。实施素质教育要求学生由"学会"变成"会学"。针对新教材的特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能真正学生中的主体地位,是大面积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上一篇: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建议 下一篇: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浅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