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解题策略的培养

时间:2022-10-26 04:48:27

浅谈小学数学解题策略的培养

每个人一生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解决问题成了人生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教师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灵活应用解决问题的策略,强化数学基本技能,增强解决问题的意识,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需要教授学生数学表面知识,更需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即一种怀疑精神、一种探索意识。它是创造的起点,没有问题意识就没有创造性。课堂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学会“答”,更要学会“问”。强化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策略水平的重要手段。学生只有在问的过程中才能对题目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如:我在题目中都看到哪些信息,哪些信息是对解题有用的。多提问可以把问题本质逐层暴露出来,当题目逐渐清晰时学生才能更有效地选择相关策略解决问题。如:初学“人民币”时,我把各种币值的人民币都带着学生认识一遍,然后设计一个小商店,店里有一张面值9角的邮票,我问学生怎样才能买到这张邮票。学生在买的过程中,发现自己手中没有9角这种币值,纷纷提出问题:“老师,没有9角钱,怎么办?”我没有正面作答,而是启发学生:“你自己想想办法,好吗?”促使学生进一步思考:怎样才能付出9角钱?从而发现:虽然没有直接的9角,但可以把其他币值的钱加在一起。先拿出一个5角,再拿出4个一角。或者直接拿出9个1角钱。思路打开以后,学生有了更多的想法,学生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思维的深刻性得到了充分训练。

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解题策略,常常需要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等几种思维的同时参与,只不过在具体问题中表现的程度有所不同。为了提高学生的解题策略,在教学中必须全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逻辑思维,在数学中尤为重要。逻辑思维是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所进行的思考活动,是一种有条件、有步骤、有根据、渐进式的思维方式,是小学生数学能力的核心。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着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儿子有10元钱,儿子的钱是妈妈的三分之一,爸爸比妈妈多5元,奶奶的钱是爸爸的3倍,问:奶奶有多少钱?初看这道题,似乎条件很多,无从下手,其实只要顺藤摸瓜,从一个条件入手就不难解决了。要想知道奶奶有多少钱,首先必须知道爸爸的钱数,而要知道爸爸的钱数,就必须知道妈妈的钱数。而妈妈的钱数正好需要儿子的钱数作为前提条件。妈妈:10+10+10=30元,爸爸:30+5=35元,奶奶:35×3=105元,最终解决了这道题。

三、积极反思强化学生的策略意识

策略的获得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的感悟过程。教学中及时引导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反思,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自身形成策略过程的认识,更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策略的进一步理解。教师要帮助学生回顾策略产生的过程,怎样把无序的思维引导到有序思维后,引导反思:“当时我想到了什么样的方法?”“我选用的策略是否合理、是否简捷?”这样一个反思过程,实质上是对学习的一种自我反省,对这个过程所进行的反思与获得策略本身具有同样重要的价值。

学生形成的策略几乎都是从具体问题中获得的,但这些策略可能仅仅是就事论事,针对具体问题而言的,因而比较零散。这些策略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再经过学生的练习加以强化,从而形成一套比较固定的模式,对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被动性。我们的教学不可能把各种各样的问题一一讲全,把解答的方法都教给学生,也不可能把所有的问题都编入练习,让学生一一认识。通过深刻而有效的回顾反思,让学生能够领悟到:不管题目如何变化,自己所掌握的策略却始终有用。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对策略的理解也会越来越深刻。

当然,数学的解题策略是多种多样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让学生掌握的。因此,教师必须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在实践中及时总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各种方法结合起来,在不同的训练过程中灵活运用,才能让学生掌握解题策略,提高解题能力。

(作者单位 江苏省淮安市实验小学)

上一篇:巧用破底量筒培育植株幼根 下一篇:英语句型教学有效性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