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对大众文化的有效整合

时间:2022-10-26 04:08:57

思想政治教育对大众文化的有效整合

摘要:随着大众文化在高校中的传播与渗透,大众文化不仅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而且也正在改变着他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精神世界,这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因而,在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大众文化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这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时俱进地关注大众文化对大学生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适时地探究思想政治教育与大众文化有效整合的路径,使二者形成合力,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主导作用。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大众文化;有效整合

文化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主题,伴随着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历史飞跃,传统文化与大众文化互相交织、碰撞,改变着人们的思想和信仰,而大众文化正逐渐在中国社会盛行。作为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必然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大众文化在高校校园中的广泛传播与渗透,不仅对大学生产生了强大影响,而且对他们产生了巨大的文化冲击力。简言之,与时俱进地关注大众文化发展对大学生成长产生的新影响,关注大众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势在必行。

一、大众文化对大学生发展的影响

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使大众文化对大学生发展影响的“双重性”已形成“蝴蝶效应”,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成长。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趋利避害、扬长避短,正是我们需要深入解决的问题。1.大众文化对大学生发展的积极影响大众文化通过直接表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和喜怒哀乐,改变了过去文艺作品中盛行的道德英雄模式,非常贴进大众,更有利于道德效仿和道德实践,因此,大众文化迅速赢得了大学生的青睐,并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构成了有力冲击。大众文化使大学生的精神生活越发精彩和丰富,适应了大学生思想活跃性的需求。在相对单调的校园生活中,大众文化给大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愉悦、身心上的放松,同时大众文化在大学生的生活观念和文化审美的精神方面也发挥了重要引导作用。现代社会大众文化的强大解构力也并非完全是一种破坏性因素,以发展的眼光看,它有助于促进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型。对大学生而言,它有助于大学生社会化人格的提升。事实上,伴随着大众文化成长起来的这一代大学生,虽然具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但他们又恰恰是最少依附性、保守性,最具有独立意识、进取精神、创新思维、宽广视野等现代特质的“新人类”。他们的这种精神力量不仅对其自身发展极为有利,而且成为一种辐射性的力量,推动整个社会逐步摆脱标准化、统一化的僵化模式,增强社会有机体的活力,促进社会文化从传统走向现代。大学生个体意识的社会化有利于适应社会生存竞争的需要,有利于发挥主体的创造性和开拓精神。大学生仅凭主流文化内化来适应社会角色的转变,显然还不能使大学生具备适应社会的客观现实性,要真正完成这种社会化最终需依靠大众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对立冲突”。此外,大众文化对于大学生来说,还具有舒缓其心理压力﹑增强其民主化意识﹑培养其独立个体意识的作用。2.大众文化对大学生发展的消极影响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增强,中国文化事业也随之进步,从主要方面来看,大众文化是正面的、积极的,但这并不能完全消除大众文化中消极、错误甚至是腐朽的方面对大学生成长产生的消极影响。当代中国大学生是享受着改革开放的胜利成果而幸福成长的一代,他们生长在大众文化的蓬勃发展时期,特别是信息时代的发展,大众文化如空气般无孔不入地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在此仅以手机微信应用为例来关注网络传播中大众文化对大学生成长产生的负面影响。相对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大众文化自身娱乐性的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功能。高校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人才输送基地,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直以来是每位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推动大众文化的快速传播,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巨大压力。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大众文化的传播更加便捷快速,从简单的书籍和课堂学习到当下无处不在的网络传播,大学里随处可见的“低头族”“手指族”是大众文化传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尤其是智能手机应用的普遍化和功能的提高,从微博到微信,这些媒介正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由封闭走向开放。自微信流行以来,大学生们的阅读方式日渐碎片化,庞杂的信息、跳跃式的超链接,使他们的注意力不断转移,文本内容的不断转换使大学生逐渐养成跳跃性思维的习惯,“这与传统的线性、系统性思维模式相比,也许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是增强了,但其整体关照性、持久性却会变得越来越弱,兴趣转移也正在加速”[1],这一系列的变化也使大众文化以“短、平、快”的快餐方式成为大学生的思想和精神食粮。这种直观、感性的通俗娱乐文化吸引着大学生的注意力,使大学生对智能手机越来越依赖,大众文化也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众文化轻松、娱乐的性质与思想政治教育所倡导的主流意识形态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较大区别,这也很容易使大学生对大众文化趋之若鹜,从而减少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兴趣。从教学实践上看,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教化的方式不感兴趣,更喜欢感性、直观的大众文化引领,但透过现象看本质,会发现微信“超文本阅读的建构方式对受众思想的多元化发展可能构成威胁。网络超文本链接一般带有指向性,表面看是有利于受众认清事实或事物的全貌,实质上是直接把受众指向‘主流观点’,加快意见的统一,使人们的想法变得越来越窄,容易丧失批判的意识。”[1]而我们所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主导文化正在被弱化,同时全球化的发展使西方的大众文化透过网络传入中国,他们的文化理念和生活方式正悄悄地渗透进当代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尤其是一些别有用心的西方人士趁机诋毁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宣扬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这些对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形成非常不利,甚至使一些大学生沉迷于虚构的网络世界中,对现实生活毫不关心,缺乏理性的思考和正确判断,有时会轻信一些反动政治言论,引起对我国一些政治观点的误解,而这些都会妨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此外,大众文化自身的商业性和消费性使其不可避免地表现出低俗和功利,这也在某种程度上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大学生的审美观、消费观和价值观,通过对一些高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很多大学生审美观低俗,追求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对于高雅的文化和高尚的情操并不感兴趣,而在价值观上更加急功近利,不愿脚踏实地地为理想而奋斗,这给我们培育“四有新人”的教育实践带来了巨大挑战。作为当代社会“二律背反”的文化特质,大众文化功能的双重性十分凸显。因而,充分利用大众文化的积极因素,全面了解和认识大众文化既有的和潜在的消极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有效策略去规避其消极影响势在必行。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众文化有效整合的路径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大众文化的本质特征、大众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以及大众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问题在《对大众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的再思考》《大众文化背景下,如何提高“两课”教学的有效性》两篇文章中已做了叙述,在此不再赘述,主要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众文化有效整合的路径作进一步探究。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众文化有效整合的理论路径第一,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不论大众文化如何迅猛发展,全球化趋势如何扩大,网络传播如何便捷,高校教学中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阵地,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大学生认同主流意识形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依然是当下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最基本、最直接、最有效的路径。虽然思想政治教育课相比大众文化传播的方式更枯燥、更单一,但“学校教育有一种结构完整与合理的教师队伍”[2],它可以更系统、更有效地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思想意识形成中的核心地位。第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要充分发挥思政课的教化功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借鉴大众文化的优势,寓教于乐,使相对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鲜活,真正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理性、批判地看待大众文化。第三,高校教学中应注重文化生态的重要意义。关注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之间的互动效应,寻求三者的最佳结合点,充分利用大众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意识影响的二重性,利用大众文化的积极意义,调节大学生的心理平衡,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促进大学生的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并在此基础上有效整合大众文化的建设和发展。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众文化有效整合的实践探究首先,不断提高教师素质,发挥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主导地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成员,他们对待思想政治教育与大众文化的态度和方式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对二者关系的理性判断,一些高校教师自身观念混乱,在课堂上随便传播一些低俗的大众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成产生不良影响。因此,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对大众文化的有效整合就要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主体素质;进而不断提升教育内容的知识品位、文化品位和思想品位,以增强教育引导的原则性和战斗性。其次,在教与学的矛盾体中,大学生是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与大众文化整合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教育工作者要认真审视大众文化的优势,反思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特征,查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分析传统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沦为失信与失语尴尬境地的原因,不断进行教育创新,改进教学方法,引入大众文化的积极因素,调动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大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自觉接受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和思想,真正达到润物无声的教学效果。第三,针对大众文化的多元性,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传播中要跳出课堂教学的苑囿,整合、延伸大众文化的积极因素,实现大众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频共振,形成合力,共同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发展发挥作用。二者的整合、延伸可采取比较切实可行的方式,如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等,如果引导恰如其分,不仅能够丰富大学生的业余生活,锻炼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而且能够使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在轻松、愉快、丰富多彩的大众文化形式下渗透给学生,是一举两得的事实。第四,不容忽视的大众传媒。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传播已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大众传媒的多样化、市场化以及日益提升的受众地位,都使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借助大众文化的传播平台,打破传统传播方式,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渠道,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和文化的有效传播。同时,利用网络交流平台,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与大众文化有效整合,多渠道的交流方式,既有利于大学生关注国家、社会等问题,培养学生正确认识问题的能力,形成客观的思维模式,又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参与其间,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引导学生坚持国家主流意识形态,自觉维护国家、民族的利益。

三、结束语

当今中国多元文化发展的趋势日益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先进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因此,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各种思想文化潮流,指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众文化进行有效的整合至关重要。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担负着传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的历史任务,必须紧密关注社会领域中关于文化传播的新动态,积极引领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健康发展。时光流逝,历史在前进,大众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也不会定格在当下,二者作为一对矛盾体的存在,必然会成为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高校是国家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谓任重而道远,思想政治教育与大众文化是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不可或缺的部分,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上加大力度。

作者:齐敏 单位:哈尔滨金融学院

上一篇:谈英语口语教学的思考 下一篇:高校思想政治实践教学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