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启发和探索提高课堂实效

时间:2022-10-26 03:54:27

用启发和探索提高课堂实效

一、置于“疑”“思”状态,激发学生自主探索

教学中,教师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时地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启发学生质疑问难。当然,这里的“疑”,可以设在教材的重点、难点处,也可以设在学生容易出错处,更可以设在引起学生思维处。问题的提出,可以是教师,但最好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些问题,教师要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去研究教材,去讨论、分析、研讨,教师在巡视中作学习方法的指导,纠正学生理解上的偏差,提出补充问题,点拨学生深入思考。

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学习了把平行四边形切分成一个直角梯形和一个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通过比较,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后,教师及时设疑:“还可以怎样切分这个平行四边形也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把平行四边形切分成两个直角梯形,同样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并通过比较,同样得出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由于是自主地发现了新知,此时,学生就会有一种成功后的喜悦和自豪,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

二、及时点拨,巧妙化解学习难点

有效的点拨可以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也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的重要手段。实施点拨,可以引导学生走出思路困境,另行开辟新路,克服心理或习惯上的思维定势,使之始终处于积极的亢奋状态,激发学习动机。如教学“一辆车从甲城到乙城每小时行50千米,返回时每小时行75千米。求这辆车往返甲乙两城的平均速度。”学生列出了两个式子:(1)(50+75)÷2=62.5(千米)(2)(1+1)÷(1/50+1/75)=60(千米)。究竟哪种算法是正确的呢?大部分学生产生了疑惑。这时教师提问:“平均速度与速度的平均一样吗?”适时的轻轻一点,学生顿时领会。这样的点拨,帮助学生走出了思维的迷茫,唤起了内在的探索动力,为培养学生思维的主动性打开了通道。

三、“小组学习”,还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权

开展小组学习时,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和问题展开讨论和交流,这样,小组中的优秀学生得到了才能发挥的舞台,中等生在取长补短中得到锻炼,学困生在合作中得到帮助和提高,学生小组的互补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实践告诉我们,学生的潜力很大,通过“小组学习”这一形式,还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让他们通过自学、合作、研讨等途径,解决学习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促使他们在相互合作中开动脑筋,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这样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精神的培养。

四、开放教学过程,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学生智力、技能的形成,常常在外部动作技能的基础上发生、发展,是由外部的物质活动向认知心理活动转化的过程。我们可以把这一活动原则应用于数学课堂教学,开放我们的教学过程,充分地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通过运用多种感官,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让课堂教学成为激活学生思维灵动的开放过程,让学生体味自主探索带来的成功。

例如,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教师把学生带到篮球场上,带着学生绕篮球场走一周,弄清什么是篮球场的周长,然后让学生分组用卷尺测量并计算篮球场的周长,算好后回教室汇报测算的方法,归纳为三种:(1)长+宽+长+宽,(2)长×2+宽×2,(3)(长+宽)×2,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第3种计算方法最简便。

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没有囿于传统的课堂教学的模式,只是着重于引导、自主、归纳,把数学知识规律的学习过程,融入于切合学生实际的探求活动之中,在开放的时间与空间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通过自主探索,发现、总结出了数学规律。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不仅获得了成功,增强了信心,而且激活了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锻炼了实践操作能力,提高了分析、计算和感悟能力。

上一篇:让学生在“养成教育”中健康成长 下一篇:心理导航――架起学生心灵的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