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分析

时间:2022-10-26 02:23:29

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分析

摘要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已经经历了较久的时间,其对农业的现代化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是目前对于土地流转制度改革的相关管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解决。推进并强化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还需要政府的监督与帮助,建立并完善与土地流转制度改革相配套的对策,保证土地流转制度改革的有序进行。

关键词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

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各种经济制度的不断健全,其中以土地流转制度为主的经济制度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有关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1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的背景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世界著名的人口大国与农业大国,因此农业自古以来都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基本因素。所以,农民与土地之间的问题直接影响到粮食的生产,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温饱。所以其必然要经历一段长期的发展。我国称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为三农问题,这也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基础性的问题。要想正确处理三农问题,就应该进行土地流转制度的改革。自从建国至今,国内进行过几次土地制度的改革,不断的让国内更加稳定。在上世纪90年代我国法律中明文规定禁止农村土地的转让,后来经过发展我国出台了相应的解决土地问题的法案,最后农村的土地承包转让以及相关问题被提上处理日程。在90年代末,宪法修改了其中对于土地转让的问题,若土地符合有关法律则能够转让,这为土地流转制度提供了依据。而到了二十世纪初,我国又逐渐颁布了许多与土地流转有关的法律法规,这为土地承包转让奠定了基础。在2007年,《物权法》中对土地的承包经营等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不仅如此,我国还颁布了许多规范性文件对土地承包转让进行规定。在2013年我国开始了新土地流转制度的改革,要给农民更多的财产权益。

2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从改革开放至今,农村土地经营权改革经历了三十余年,在这段时间里对我国经济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在基层的角度上看,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的中心是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改革,就现在的情况来看其中仍有矛盾没有得到解决,这大大制约了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的进行。

2.1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管理不够规范

从宏观角度上看,我国已经出台了大量与农村土地流转有关的法律法规等相关的文件,不过农村土地流转的操作程序还没有相应的制度与法规。这就导致土地流转过程中出现不遵照制度执行操作等情况。其次,政府与相关部门对土地流转监督监督力度不够以及土地流转没有配备专门的登记部门。最后,在土地转让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具有争议的问题,这些问题没有得到明确的解决办法。近些年,为了更好地响应国家号召,全国各地都出台了相应文件通过财政补贴的方式用以支持农村的土地流转。不过在实施的过程中遇到了阻碍,有的部门工作效率高,对政策、文件落实得非常到位,但是有的部门执行力度较低,甚至出现地方强制村民进行土地流转的问题。

2.2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不够完善

现在我国仅有少数地区有着完善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大部分地区缺少农村土地交易、转让的处理平台,这就是土地流转不能达到规模化效益最主要的原因。有的地区规范了土地流转的合同,不过之前的土地流转并没有合同,有的土地流转交易的两方只有土地流转口头形式的协议或者协议内容不完整的合同,其中就土地流转的两方当事人享有的权利与应尽的义务并没有明文规定,包括双方的责任模糊不清,这就容易造成在问题发生时出现纠纷,造成农民土地流转中正当权益受到损害,让土地流转工作难以正常进行下去。此外,土地经营权转让困难主要是因为土地承包的经营权不够明确所导致。还有,土地的经营权与承包权分离也是影响土地流转的原因之一,目前我国主要是由合作社与村村民集体组织签订土地的承包合同,然后再由后者与村民签订合同,这样一来不仅提高了交易的成本,还造成土地的经营权与承包权相分离。

2.3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保障机制不完善

目前,我国的大部分地区,对于社保等福利机制的普及还处在完善阶段,因此造成了农民在土地流转时存有一定的后顾之忧。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而土地是农业发展的要素同时也是农民生活的重要保障,因此这就成为制约土地流转的主要原因之一。部分地区在实行土地流转后,许多的农业用地都被强行改成商业用地,非农非粮化越加严重,这就造成土地流转不能按照正常的程序进行,也对农业这一基础性产业形成了一定的制约。

3对新形势下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的意见和建议

农村土地流转问题关系着农民的生活质量,而农民生活情况关系着整个社会的安定与和谐,因此必须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划分好产权的界定问题,构建完整的农村社保等相关配套制度。

3.1明确政府与有关部门的监督职能

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加紧建设农村荼毒流转市场,根据自身的实际强制定合适的交易规则,并成立专门负责市场运营的机构。各地的行政部门应履行好其职责,保证土地流转能够依法进行,对土地流转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处理解决,保证土地流转中主体方的合法权益。此外,还应加紧确权工作的展开,使其能够为土地流转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持。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同时也需要流转,当在市场中达到最优配置时才能发挥其最大的价值。现在农村中许多农民选择进城打工,这九种涉及到了土地的转让问题。土地的流转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走向,而我国应该做的就是保证土地流转的有序开展,不然不仅不能给农民带来应有的效益,而且还会引发一系列问题。土地流转应建立在合法的基础之上,还应该做到对流转主体的尊重,只有实现土地流转的规范化才能在根本上保证农民的合法权益。土地流转承包法中应该对土地的承包经营权作出详细的划分,包括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转让、怎样转让等问题,这些都需要由农民自行决定,此外也可以根据农民意愿,委托中介完成土地流转工作。土地流转工作的重点在于其效果,不能一味地追求速度和土地规模。农村土地流转在规模上最好符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还应有完善土地流转配套机制,否则效益会大大下降。政府以及有关部门认清自身的职责所在,维护好土地流转工作的有序开展,逐渐扩大其规模,让土地流转的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

3.2积极进行土地确权工作,健全土地流转程序

虽然我国已经开始实行承包权转让,但与其相关制度仍未健全。因为受到历史原因的影响,土地承包经营时,权属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落实。同时人力、物力资源不够充足,使得土地承包后的权属确认工作无法正常开展。最后由于缺少土地权利证书,就没有办法进行土地流转工作。所以,土地的确权工作势在必行,在开展确权工作时,针对不同的实际情况应采用不同的解决办法。若是土地承包经营权没有变更也能出具相应的证明,则可以以此为凭证进行土地产权的办理。若是土地承包经营权发生变更,就应按照合同办理土地产权。若土地以出租的形式转让,就应该给受让农户做权属确认工作载办理产权。此外,若是承包土地没有明确的界限,则应重新进行测量再办理产权。确权登记有利于土地流转制度的完善,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保证接下来的土地流转工作顺利开展。其次可以在县级行政区建立土地流转交易机构,规范信息、交易程序以及交易规则,让交易信息与合同内容相一致,尽可能降低交易过程中所产生的风险。若是条件运允许则可以把土地流转的经验整理后向下级推广,组建街道交易机构。当县级乡级土地流转机构得到普及,才能最大化地落实土地流转。

3.3完善土地流转的相关配套设施,健全农村土地流转保障机制

农业是我国支柱产业,不过因为资源问题的束缚,在我国农民与农业都处在相对弱势的地位,因此国家应该极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现在西方国家农民每年的收入中绝大多数都是国家补贴,与之相比之下我国对农民的补助金额就低了很多。而从世界发展的大走向来看,我国还有许多不足需要弥补。在我党的第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已经提出加大农业补贴金额并进行农业改革。因为农业在我国产业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因此农村土地流转改革一定要保证我国粮食安全,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在土地流转改革中,尽量避免两种情况的发生,第一种是避免开企业以商业开发的名义进行土地投机。第二种是避免农民进城务工,但是土地闲置在家,造成资源的浪费。而从粮食安全的角度上看,应采取一定的措施限制企业通过土地流转进行非农业非粮食化的经营。那些经营项目中含有农业的企业,政府在审批时应该完全按照规定进行,同时应有相应的规章制度保证其企业行为的规范。此外,政府也可以帮助企业引进技术含量较高的技术,例如科研种植与科学化养殖,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流转的价值。由此可见土地流转改革涉及方方面面,在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的同时,还能保证国家的经济发展。

4结束语

农村土地流转属于一项综合工程,其关系到农村土地资源的利用率与我国农村农民的稳定。农业是我国的支柱型产业,农业的发展关系到我国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农民的收入情况和农村的稳定发展有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的推进过程中,应切实解决“三农”问题,而“三农”问题的关键问题是土地流转。因此,我国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建设并不断地完善与土地流转有关的制度与对策,坚决落实政府的监督管理权力,从根本上保证农民的基本权利,加快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参考文献

[1]郝丽丽,吴箐,王昭,王伟.基于产权视角的快速城镇化地区农村土地流转模式及其效益研究——以湖北省熊口镇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15(1).

[2]凌斌.土地流转的中国模式:组织基础与运行机制[J].法学研究,2014(6).

[3]杨卫忠.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中的农户羊群行为——来自浙江省嘉兴市农户的调查数据[J].中国农村经济,2015(2).

[4]李中.农村土地流转与农民收入——基于湖南邵阳市跟踪调研数据的研究[J].经济地理,2013(5).

[5]黄延信,张海阳,李伟毅,刘强.农村土地流转状况调查与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11(5).

作者:魏堃 邓军蓉 单位:长江大学经济学院

上一篇:高校档案数字化管理优势及弊端 下一篇:股权融资制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