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土地整理范文

时间:2023-03-01 00:50:19

农村土地整理

农村土地整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土地整理;农村建设;现状;问题;改进

Abstract: Land is the survival of this, is the survival of the people the most basic element of production. As people's material and cultural living continues to improve, people on the land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are also constantly deepened. This article mainly aims at analyzed the Wenling city rural l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some improvement opinions rural land management.

Key words: rural construction land consolidation; current situation; problem; improvement;

中图分类号:F29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目前,我国的土地资源严重退化,我国是资源大国,但是人均耕地面积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土地退化现象仍在加剧。“珍惜土地资源,合理使用土地资源”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做好土地管理工作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指出的是,我们要高度重视农村土地整理问题。现阶段,我国各地都在积极迅速地进行农村土地整理,但是所取得的效果还没有达到我们预期的目的,土地问题特别是农村土地整理问题仍然是我们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之一。

一、温岭市农村土地的主要状况

温岭市人口密集,但是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45亩,是我国人地矛盾最为突出的地区之一。当前温岭市农村土地中存在的问题:

政策执行不到位,缺乏有效的管理土地措施,土地问题在一些地方得不到重视,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工作执行不到位,很多土地承包后经营管理不善,一些地区对土地的调整过于频繁,强制性的收回已承包的土地,然后高价转租,缺乏监管机制,不能依法管理土,土地管理部门政策执行不到位,管理措施不当,虽然农村有人大、政协监管,但是仍存在很多漏洞,有的地方甚至形同虚设。

土地流转缺乏规范、缺乏科学的管理方法。农村土地流转程序不规范,常常出现无偿性和无序性。流转机制不健全,不能适应当前的需求,政府职能不能有效的发挥,对于信息传递不及时,技术跟不上,资金严重缺乏等都严重制约着土地流转年纪制的健全。科学的管理水平及服务要求还有待提高。

违规占用土地现象严重,大量土地闲置。很多地区强制性的征用土地,土地占用后补偿款普遍较低,有的甚至征用了之后拖欠补偿款,出现了无偿占用的现象,使农民的利益受到损失,削弱了农民参加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土地补偿款管理体制监管不严,补偿款不能定向使用,有些单位还在利益诱导下提早占用或者多占用土地,出现土地闲置现象。

宅基地流转缺乏规范。新农村建设中,推行合并相邻村镇,实现公寓化管理,致使许多农民乱占地建房,出现了一户多宅的现象,很多宅地空置,宅基地严重浪费。现在实行的宅基地审批划拨权在乡镇政府手中,现象时有发生。耕地浪费现象严重。

新增耕地造假事件时有发生。温岭市乡镇规划起步较晚,政府实行增加耕地政策,主要是想提高人均耕地面积,使耕地量得到保证。很多地区只是为了单纯的增加耕地,合并小田地,随意处理耕田,只是增加了耕地数量,严重的破坏了良田。对于新开发的耕地,只是盲目的开垦,对于是否达标缺乏正确的评估与分析检测,使得耕地质量在整体上呈现下降的趋势。

农村村庄缺乏规划。农村建房没有统一规划,农村建房大部分都是另选宅基地,建成后牢房空置,并且建房很多都是向外扩展,房屋根据道路建设,路通到哪里建到哪里,形成了许多空心村。拆迁、修路、修工厂也占用了大量的农田,直接导致基本农田大量减少,很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污染物,严重污染周围的耕地,使耕地质量严重下降,日后的粮食生产令人担忧。

二、农村土地整理的目的和意义及温岭市农村土地整理的措施

土地整理的目的是改进土地的使用条件,提高土地的使用率及生产率,农村土地整理主要包含土地建设用地和农业整理两个部分。进行农村土地整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土地使用的可持续性使用。

农村地区的土地整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1、土地整理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率,增加耕地面积,更好地满足当前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2、土地整理有助与实现农业的机械化、专业化与集约化,提高耕地出产率,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农业现代化。3、土地整理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推动城镇化建设,有利于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推动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4、土地整理有利于促进人们转变传统用地观念,树立节约用地、集约用地的新观念,促进土地利用方式和农业生产方式向集约型转变。

农村土地整体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农村土地在使用上有着很大的潜力,在发展过程中,我们要采取相对的政策,坚持可持续性发展政策,全面开展土地整理工作。

1.、建立和完善土地整理的相关政策:土地整理是国家的重要工作之一,必须有相关的法律制度给与保障。严格按照相关的的有关规定开展工作,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土地整理政策法律体系。

2、以人文本,提高人们的保护意识:土地是农民生产生活最基本的保证,农村土地整理工作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因此,在进行土地整理时要坚持民主制原则。提高人们的耕地保护意识是进行土地整理工作的前提和保证,应该大力宣传土地有关的法律法规,使人们认识到耕地保护的重要性,参与到耕地保护工作中。

3、改造和整理闲置土地:农村现在仍存在大量的闲置土地,闲置土地的整理和改造工作十分艰巨,在进行工作时,要尊重人们的意愿,开展农村土地整理工作时要科学规划,分步实行。加强村庄布局,对于新农村建设要严格把控,对闲置地进行合理规划,将比较分散的村集中到居民点,对闲置土地进行合理开垦,充分利用。

4、维持耕地占补平衡,解决人地矛盾:在当前法律规范下,通过有效的措施,进行项目优化,合理规划土地使用,对农田及村庄布局进行整理、退园还耕,对荒地进行开垦等,以此来增加耕地面积,保持耕地面积,达到耕地的动态平衡。

5、推行节约集约型用地:目前,我国土地数量已发展到“瓶颈”状态,要想达到更高的层次,就要往深度发展,即提高土地利用率,减少土地闲置量,提高土地保有成本。

6、优化用地结构,提高农业用地质量:农村用地多是粗放型,土地利用率还有待提高。通过整理农村土地,将一些零散的、闲置的住宅地及耕地进行统一规划,土地整理之后,质量都会相应的有所提升,建设标准农田,对土地进行整平和道路沟渠等基本建设,为农业发展提供好的条件,提高土地使用质量。

7、加强可持续发展,实现土地多元化管理:对于土地的整理要以科学合理的态度,保质保量。对于土地的使用,要根据当地土地情况,选取合适的农作物进行种植,达到更高的产量,提高经济效益。

提高土地的使用率,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是我们不断追求的目标,农村土地整理正沿着节约集约方向推进,在现有土地的基础上,要努力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率。

结束语:土地是人们重要的和最基础的资源材料,农村土地整理活动是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和途径,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倍受关注,农村土地整理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要以新的科学管理方式不断推进农村土地整理工作,使农村土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万茂.土地整理与可持续发展[J].国土经济,2002,12

[2] 罗明,王军.中国土地整理的区域差异及对策[J].地理科学进展,2001.6

[3] 张淳,周方,张慧翀.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研究评述[J].安徽农业科学, 2009.37

[4] 鹿心如. 我国土地整理的实践与发展[N].中国土地资源报,1999.15.

农村土地整理范文第2篇

一、土地整理与土地优化配置的重大意义

在我国,国土资源部在借鉴海内外土地整理的概念的基础上,将土地整理定义为在一定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规划或城市规划所确定的目标和用途,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手段,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综合整治、调整改造,以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

(一)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实现农业生产增产增效

土地整理主要针对改变沟河交错、地类交叉、渠系老化不配套的土地现状,进行水利设施配置、道路和林网建设,从而可以极大地改变农业生产基础条件,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实现农业增产增效。地类一致、高低一致的田块有助于实现农业机械化生产,扩大农业生产规模面积;合理配套的田间排灌渠系可提高输水和排水能力,降低输水过程中损失,提高农田防洪抗涝能力;贯通田间的机耕路为农业机械化生产提供了基础条件,并延伸了农民到田头工作的出行距离。

(二)增加有效耕地面积,缓解耕地面积减少趋势

土地整理净增耕地的来源主要有:

第一,农田整理通过归并畸零不整的农田、田坎、沟渠和田间道路,使其成为单块较大的农田,即可新增不少有效耕地面积。据调查,农田通过整理一般都能新增5%-10%的耕地面积,仅此一项整理最终完成后,就可新增耕地面积近666.7万公顷。

第二,村庄土地整理。若按国家《村镇规划标准》的上限指标人均建设用地150平方米计算,即使到达人口高峰年时,农村建设用地还可以腾出近680万公顷土地,若50%能恢复为农田,可增加耕地340万公顷。

第三,工矿废弃地及灾毁地复垦整理。我国目前因开采矿产资源造成塌陷、挖损、压占、破坏废弃的土地约280万公顷,按33%复垦率训滇,通过复垦整理土地可增加耕地93.3万公顷。通过三项土地整理可增加耕地1100万公顷,从耕地数量上一定程序上保证了我国人口高峰年时粮食安全的物质基础。

(三)改善农村生活和居住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现阶段的最终落脚点在于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体现在土地整理中,也从单纯地增加耕地面积转为改善农村的整体风貌。如重视农田防护林的建设,树种选择考虑防风与美观兼顾;实行殡葬改革,进行坟墓迁移,进行集中统一安置;对农民新村进行统一规划,将改善农民居住水平与提高建设用地率相结合;保护水体不受影响,并在外河两侧进行河堤建设,保证农业生产和居住安全。

(四)土地整理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土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我国近七成人生活在农村,据测算,农民40%-60%的经济收入和60%-80%的生活必需品,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农民手中的土地特别是耕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设农村地区,土地整理是集田、水、路、林、村于一身的综合性、全方位的土地建设活动。两者的目标大体一致,具体实践中也互相促进。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土地整理功不可没,大力开展土地整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选择和重要支撑。

二、当前我国土地整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土地整理理论缺乏,规划的整体控制作用不够

土地整理在我国开展的时间不长,土地整理的科学体系尚不够健全,缺乏其自身的理论基础,土地整理的研究成果还不多见。在几十年的土地整理实践中,关于如何整理,土地管理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虽然开展了大量研究,但研究工作有的是建立在经济学基础上,有的是借鉴生态学的原理,缺乏充分的科学依据和指导思想,整理过程也缺乏严格的规范,揭示的不是整体整理工作的运行机制和操作体系,造成土地整理的主观性、随意性、片面性等一系列问题。如大多数地方在没有编制土地整理规划情况下就已开展了土地整理工作,虽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但由于缺乏合理的规划指导,使各地土地整理工作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因此,土地整理有待发展形成其自身的科学理论基础。

(二)政府官员片面追求形象工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不强

第一,将土地整理等同于土地平整。时下,土地整理形象工程的政绩标志在地方官员的心里已经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土地整理为了一味追求政绩,一些领导超前意识特别强,不论自然条件如何,均要求农田实现“田成方,树成行;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标准。大量的土地平整工程费用占去了土地整理费用的一半以上,也缺乏土地整理方面的专家,误将土地整理等同于土地平整。

第二,片面地追求数量,忽视了对质量的重视。为了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需要大量的开发整理土地,而结果是很多地区整理出的耕地质量低劣,即新开垦的耕地质量远低于被占用的耕地质量。普遍存在政府对土地整理的目标过分强调数量的增加,而忽略了质量的提高。由于受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目标的制约,很多地方开展土地整理只是为了完成折抵建设占用的耕地的任务,责任心不强,造成许多不能增加耕地面积而能提高耕地质量的整理项目如中低产田的改造难以开展,甚至整理后的耕地质量也难以保证。还有部分原因是:建设占用大多是城镇周围和交通沿线质量高、投入多、设施好的良田,而开发复垦、增加的大多是边远地区的耕地,质量较差。数量能持平,其生产能力已经下降,开发补充少,我国耕地生产能力下降更多。

(三)土地权属紊乱,整理时纠纷不断

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土地制度历经变迁,当前,相当一部分为农用地的土地所有权不明确,实际使用者与登记的使用者不一致,有些甚至根本未进行过确权登记。有些土地使用证记载的权属界线模糊,不能准确反映权属界址,在土地整理过程中,由于土地带来增值收益,造成土地所有者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偶尔造成冲突。很多情况下,在土地整理过程中,农村土地权属问题难以得到确认,而且农民往往不具有相关的法律意识,当土地整理完成后,双方对各自取得权利义务理解不一致,导致纠纷不断。农民在维护自己权益方面力不从心,不能保护自己合法权益。

(四)土地整理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土地整理需要投入较大数量的资金,尽管国家实行土地整理专项资金制度,但是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在实践中土地整理大多体现为政府行为,土地整理的资金来源匾乏,土地整理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的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资金。许多地方财政普遍吃紧,没有固定的投资来源,使得政府用于土地整理的资金运作上发生困难,没有可靠资金保障土地整理顺利进行下去。

(五)土地整理政策法规缺乏配套,权属调整难以进行

土地整理必然涉及土地类型、数量、用途等要素的变更,有时还会发生跨权属单位的土地置换,这就涉及单位之间土地权属的重新调整、补偿,于是,清理和明确土地权属关系、避免权属纠纷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农民承包的土地比较分散,土地整理整理的过程中势必会打破现有的土地权属界限,较大规模的土地整理还可能需要在村民组之间协调。但是农村现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耕地承包经营合同三十年不变,使土地调整难以进行。土地开发整理权属调整的原则、程序、方法、异议处理和权属调整后土地分配与确权落实等情况,必须要有健全的法律法规给予保障,以便于土地整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和保护农村土地使用者的合法权益。但是我国迄今为止尚未颂布土地整理的法律、法规、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土地整理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土地整理对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影响

现代西方经济学家将土地资源保护看成是如何实现土地资源在时间上的最佳配置问题。美国经济学家雷利.巴洛维,在其发表于1978年的著作《土地资源经济学》中,把土地资源分为四大类型:流量资源、存量资源、生物资源和土地资源。巴洛维教授认为,“只要管理得当,大多数土地资源可以长期利用,并得以保持其生产力,因此,这类资源的保护问题是一个最有效利用资源而同时保护长期生产力的问题。

(一)缓解人地矛盾,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通过合理地规划选址、确定项目,可增加大量的耕地。周村区通过农田整理、废弃砖场复垦、退园还耕、未利用土地开发、村庄整理等形式,共增加耕地面积8239.27亩,扭转了多年来耕地面积减少的趋势。

(二)优化农业用地结构,提高农业用地质量

整理后的土地质量都较以往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农业用地整理都以建设标准农田为目标,实现“田成方、渠相连、林成行、路相通”,建设用地整理以达到可耕地状态为基本要求,实施分步实施。

整理前田块布局率乱,影响作物的光照、通风。同时,田块中田埂、沟渠等数量较多,通过土地整理,对沟渠、田埂重新进行规划布局,不仅提高沟渠的质量标准,而且提高了土地的可利用率。整理中还增加了田间道路,为农业机械作业提供了较好的条件。

(三)提高建设用地利用率,优化建设用地结构

相对于城镇用地而言,农村居民点和乡镇企业用地呈现出较粗放的土地利用水平。通过土地整理,将一些闲置、废弃、分散的农村居民点重新进行整理,将新建农村居民点,乡镇企业进行统一规划、统筹布局,可降低占地面积,提高建设用地利用率,将农村居民点和独立工矿用地在建设用地内部的比例下降。

(四)实现土地用途分区的布局优化

对整理后新增耕地面积纳入基本农田保护区,作为一类基本农田加以保护,可提高基本农田质量,实现对基本农田的动态管理。通过土地整理农业用地区逐渐连片成方,取得了规模效益,也能从一定程度阻止建设用地的无序蔓延和“摊大饼”发展。一些项目区在实施后都树立了基本农田保护标志埋设了界桩,起到了保护基本农田和农业用地的警示作用。

但是目前我国的土地整理仍处于探索阶段,国家对土地整理市场化发展还缺乏比较健全和完善的政策体系。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是实施土地整理的重要保障,通过法律法规来规定土地整理的内容、目标、程序、规划设计、资金来源以及处罚办法等,解决土地整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保障土地整理的顺利进行。

农村土地整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土地开发整理 目标

土地资源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首要资源,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土地整理是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有效手段,通过对土地的整理,可以更好地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一、区域状况

资溪县地处江西省东部,位于东经116°46′~117°17′,北纬27°28′~27°55′,东临福建省光泽县,南交黎川县,西北交金溪县,东北界贵溪市,有“江西东大门”之称,鹰厦铁路、316国道穿境而过,是由赣入闽的主要通衢。资溪地处闽赣交界的武夷山脉中段西侧,县境东北部至西南部横亘着武夷山脉,形成东南高西北低的地势。山地切割较深,地势复杂,顶部较平缓,土层较厚;中下部或下部悬崖峭壁,沟谷纵横,除谷地之外,土层较薄。丘陵主要分布在中部和西北部,海拔高度100~300m,相对高度50~200m。多为缓坡宽谷,土壤较肥,是县内主要农田耕作区,经济林分布较多。

二、土地利用的特点

1.自然生态保存完好,森林旅游资源极为丰富

资溪县自然生态保存完好,森林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全县森林覆盖率高达88.23%,生态环境质量位居全国第七、全省第一,空气质量指数高达95.96,被誉为“天然大氧吧”。资溪县是中国生态旅游大县、中国十佳最具发展潜力的旅游大县、中国十佳原生态旅游大县,被专家誉为“华夏翡翠、人类绿舟”。大觉山景区入选“新赣鄱十景”,马头山自然保护区、大觉山大峡谷漂流入选“江西百景”。

2.土地利用程度高,可开发的未利用地相对较少

资溪县的土地利用率达到98.23%。未利用地相对较低,仅有2178.37公顷,为资溪县土地总面积的1.77%,今后土地利用的方向是在充分挖掘未利用土地,将其转换可利用土地外,还需对已利用土地不断挖潜,提高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的同时。

3.土地利用以农为主,林业产业有特色

资溪县土地利用结构中以农业为主,农用地面积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比例高达96.62 %。全县林地109002.96公顷,森林覆盖率88.23%,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林业同时也是资溪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在资溪的经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林业总产值超过农业总产值的一半,林业提供的农民收入也占全年农民人均收入的近四分之一。

三、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1.耕地面积减少,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全县耕地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由10000.70公顷减少到8111.24公顷,共减少1889.46公顷。由于人口呈明显上涨趋势,资溪县人均耕地持续下降,人均耕地由0.091公顷减少到0.07公顷,保护耕地迫在眉睫。

2.建设用地和农业用地矛盾比较突出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需要大量的建设用地,而建设用地的主要来源是农业用地。资溪县建设用地共增加113.01公顷,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共增加29.58公顷;在农村居民点减少40.30公顷的同时,建制镇用地也增加了65.99公顷;独立工矿用地由57.30公顷增加到63.37公顷,净增加6.07公顷。建设用地中新增居民点用地主要来源是耕地、林地和园地,新增独立工矿用地主要来源是林地,新增交通运输用地的主要来源是耕地和林地。由于大量的农业用地被建设用地占用,建设用地和农业用地矛盾变得比较突出。

3.城乡居民点用地结构不合理,农村建设用地粗放利用状况仍然存在

全县农村居民点用地较为分散,城乡人口结构与居民点用地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较为突出。全县城乡居民点用地总面积1330.09公须,其中建制镇用地364.99公顷,占27.44%,农村居民点用地965.10公顷,占72.56%;而同期城镇和农村的居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分别为36.83%与63.17%。按照人均计算,城镇人口人均城镇用地人均114.02m2,乡村人口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人均140.90m2。随着资溪县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但在城镇建设用地面积大幅度增加的同时,农村居民点用地急剧减少,农村建设用地粗放利用状况进一步加剧。随着大量农村劳动力走向城镇就业,资溪县人口城镇化的进程步伐加快,一些农村居民点居住户数减少,“空心村”、“独家院”现象比较普遍,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率低下。

4.后备土地资源较少,开发利用难度较大

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利用难度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资溪县人均耕地数量不足,后备土地资源开发主要是开发耕地,需要使表层土壤适于作物生长,但难度较大;二是后备土地资源的地貌、土质、石砾含量及地质构造等自然因素制约了土地开发难易程度。三是开发资金、技术水平和物力条件。复垦开发资金尚未实行专项管理。虽然各级地方政府每年都投入一部分资金用于土地复垦开发和农田整理。但是,资金的筹集、使用、管理和监督,还未形成制度化和规范化。而且,随着土地复垦开发难度的加大,即使每年新增耕地数量不变,而每年对资金的需求却在增大。这给资金的筹集和使用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将成为今后一段时间内制约该市土地复垦开发和整理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土地开发整理的目标

1.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保持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稳定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因地制宜开展土地开发整理;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质量,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改善土地利用条件,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2.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宜农未利用土地资源得到适度开发,土地整理全面、有序展开,确保土地整理开发补充耕地的数量和质量,不低于建设占用的耕地;土地利用效率明显提高,促进土地资源集约、合理利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国土资源部规划司,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实例[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1.226~327.

[2] 张蓓,.探析土地整理的问题及对策[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1年8月,第34卷第4期,267~269.

作者简介:袁若虔,(1988-),男,江西抚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土地利用规划与整理。

农村土地整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村;土地整理;农村生态

中图分类号:F301.2 文献标识码:A

1 土地整理的含义

在学术界有很多关于“土地整理”的定义,笔者结合目前发展的形式和土地整理发展的形式和方向,将“土地整理”定义为: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和一定资金的支持下,根据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将未开发利用的土地,或利用效率比较低的土地进行整理,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

2 农村土地整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农村土地的规划管理形式不一,土地管理体系不健全

在土地的规划管理过程中,土地整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在目前农村的土地整理过程中,往往出现对规划制定、实施和使用过程中缺乏系统性、统一性和全局性,会出现重复建设的情况,土地使用效率较低,农村土地使用评价体系不完善等情况。这些问题的出现都是缺乏农村土地规划的统一指导,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

2.2 农村土地整理的融资渠道不足

在农村土地整理的过程中影响土地整理工作开展的因素包括:土地投资经费不足、标准落后、资金来源渠道不健全等。这些因素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土地资源管理相关机构和群众进行土地整理工作的积极性,有碍于土地整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2.3 公众对农村土地整理工作的参与不积极

公众对农村土地整理工作的参与积极性高低对于土地整理工作带来很大的影响。大部分群众对土地整理工作在认知上不是很清晰,相关政府部门对土地整理工作宣传不到位,使得群众对于土地整理工作缺乏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土地整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3 解决农村土地整理问题的对策

3.1 完善农村土地整理的相关政策,为土地整理工作的开展创造条件

农村土地整理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整治工作,涉及到许多的因素,并且关系着群众的个人利益。因此,完善的农村土地政策对于开展农村土地整理工作,协调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完善的农村土地整理政策的指导下,可以进行农村土地整理区域的划分、土地整理区域的划定、土地整理工作的各个项目都有章可循。

3.2 拓宽土地整理工作的融资渠道,实现多渠道融资

要加强土地整理资金的管理工作,各级政府从土地出让金、耕地占用费、农业重点建设基金返还款等项目获得的土地收益中,划出一定比例作为土地整理专项资金。多途径筹集土地整理资金,除了政府投资外,土地整理的主体还可以从其他渠道获取土地整理资金,包括:银行贷款和社会集资。优化土地整理资金运作机制,政府应在产业政策、税收方面给予土地整理企业较大优惠,使其在土地整理完成后优先享有该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只有企业能得到丰厚的回报,才能提高社会各界参与土地整理的积极性,保障资金渠道的稳定。

3.3 鼓励群众的参与积极性,引入激励机制

3.3.1 要引入市场激励机制

鼓励有实力的企业或个人投资土地整理,整理后所得土地收益,按照“谁整理,谁受益”的原则归相关企业或个人。以“投工”形式参与土地整理的农民,也应按照市场化运作的要求,获得相应的收益。对于筹融资先进部门或个人,可借鉴招商引资奖励模式,按土地整理资金的一定比例给予奖励。

3.3.2 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公众参与

要鼓励农民参与土地整理规划制定及监督。土地整理与农民的切身利益直接相关,政府应出台法规政策鼓励农民积极对土地整理进言献策,参与土地整理规划制定,并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加以监督;要鼓励农民参与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在进行农村居民点整理时,政府要提供统一的规划,鼓励村民聚集建房,并为居民聚集点配置基本的休闲活动设施。

3.4 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实现农村土地的长远发展

我国的土地国情是地少人多,人地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当前的经济发展带来了环境的破坏,土地资源严重造成破坏。因此,需要加强对农村土地环境的保护,加强农村土地整理工作,让农村土地实现可持续性的发展,带来经济与社会的平衡。

3.4.1 统筹安排

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在对全局的土地整理工作进行统筹的前提下,应用先进的技术和方法,考虑相关的环境保护因素,改善农村土地现状。

3.4.2 工作不拖后

在实施农村土地整理的过程中,要加强多复垦地改造的土地进行保护和评估,加强对小流域治理、耕地易地占补的生态环境建设。同时,要及时对治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反馈和解决。

3.4.3 合理投资

要避免对农村土地整理提出过分的要求,要在符合现实条件的情况下进行相应的整理和整治,避免因过分投资造成的浪费,保证良好的生态效果。

3.4.4 加强宣传

政府的相关土地整理部门要加强对农村土地整理工作的教育与宣传,加强群众在土地整理方面的意识,集合群众的力量,保证农村土地整理工作合理有效地进行,实现社会与经济的平衡发展。

4 小结

农村土地整理是缓解人地紧张矛盾的关键一环,不仅要依靠政府法律和政策引导,也要广大群众参与进来,利用科学技术,应用环保理念,使得农村土地实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鲍海君,吴次芳,贾化民.土地整理规划中公众参与机制的设计与应用[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2] 张雅杰,张丰.浅谈我国土地整理多元化融资[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2,20(2):13-16.

农村土地整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村土地整理 意义 制度保障

中图分类号:D92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 (2010) 03-112-01

众所周知,我国幅员辽阔,土地资源丰裕,从总量上看,土地资源称得上是大国,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平均下来,人居占有的土地资源数量却很少。尤其是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的加快,人地矛盾的突出,对土地的有效利用就颇为重要了。

土地整理是指按照农村土地利用规划或城市规划,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手段,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综合整治、调整改造,以提高土地的出产率和利用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一般来说,土地整理分为农村土地整理和城市土地整理,农村土地整理是指通过对田、水、路、林的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业和农村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活动和过程。城市土地整理是指对根据城市规划确定的目标和用途,采取各种手段,调整城市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关系,提高土地配置和利用效率,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优化城市景观设计,最终实现城市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活动和过程。本文采用狭义的土地整理概念,即主要探讨农村的土地整理问题。

1我国农村土地整理的意义

1.1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需要

土地整理过程中是对田、水、路、林的综合整治过程,不单单针对土地,对于水流和山林等的整理也包括在内,这样能够使整理对象田、水、路、林互相促进,互有助益。比如退耕还林,可以有效控制水土流失,减少对优质土地的侵害。再比如对河流的有效治理可以完善农田的水利基础设施等。对田、水、路、林的综合整治的土地整理是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

1.2有利于解决粮食供给和粮食安全问题

我国人均土地占有量小,部分土地质量差,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和利用率。在农村进行确实有效的土体整理项目,可以补充因建设占用、农业结构调整、生态重建退耕和自然灾害毁损等原因减少的农村耕地,解决国家粮食自给和粮食安全这个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的问题。

1.3改变土地利用的粗放型方式,推进农村和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我国农村土地利用大部分还保持着传统的粗放型方式,土地地块零碎,村落零散,这样既不利于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工具的应用,也不能提高土地的产出率。据统计,我国大部分土地都属于中低产田,有较大的提高潜力,但由于这种零散式、粗放型的土地利用方式,这些土地的潜力没能够很好的发挥出来,因此,要通过土地整理的方式,有效规划、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实现对土地资源及其利用方式的再组织和再优化。对农村土地的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可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并最终促进农村和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2农村土地整理尚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村土地整理工作开展的时间不长,虽然取得了很多成绩,但也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土地整理的公众参与广度和深度不够。其次,农村土地整理项目的投资主体单一,资金缺乏。目前我国土地整理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的投资,但是面对中国巨大的土地整理空间,单靠政府的投资是不够的。最后,农村土地整理的法律制度还不够完善。我国还没有关于土地整理的单行法规,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很多问题也没有明确,使得土地整理的很多问题无法可依,权利得不到有效的保障,纠纷得不到及时解决。

3我国农村土地整理的制度保障

3.1多元的经济支持制度

土地整理的投资主体主要包括政府、企业和个人三方。我国目前投资主体实际是政府为主,企业和个人投入不足,社会资金没有得到吸纳利用。从根本上阻碍了土地整理的进程。所以,必须寻求多元的经济支持,充分利用社会资金,保障土地整理产业的长足发展。

3.2法律保障制度

规则之治是有效的治理方式,我国农村土地整理工作需要法律制度的保障。我们应该从立法、司法和法律监督等各个方面完善土地整理法律制度。首先应该有完备科学的法律体系,保证国家土地整理有法可依。 在宪法、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各个层面保证土地整理工作的有效实施。其次,土地整理过程中发生的涉法问题应该得到有效解决。最后,应该建立高效的监督机制,切实落实好土地整理的法律保障问题。在农村土地整理过程中,公众参与、土地整理规划、权属调整和评价都需要基本法律制度的保障,应该在土地整理的实践中,不断完善和修改相关法律制度,为我国农村土地整理工作保驾护航。

3.3政府推进与公共参与制度的结合

在国外,开展土地整理工作比较早并比较成功的国家,如德国、荷兰、加拿大和俄罗斯等国,都非常注重土地整理过程中公众的参与。尤其是德国,土地整理的具体执行单位为参加者联合会。并且公众参与贯穿土地整理活动的全过程,在土地整理过程中产生的任何一个重要决定,比如土地整理立项决定、土地估价、土地整理方案等,都要征求参加者和相关部门的意见。另外,联邦德国土地整理法明确规定了公众参与土地整理的组织设置、参与规模、形式、步骤等。我们应该借鉴国外比较成功的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走政府推进与公众参与相结合的农村土地整理之路。

参考文献:

农村土地整理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土地整理;农村;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5-0348-01

我国是一个人口密度高、人均土地资源占有率低的国家,而且随着我国城市化率的不断提高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持续推进,农村发展、农民生产与农村土地保有量之间存在的问题将会越来越突出。据专家预测,今后我国农村建设的用地量会持续增加,许多农用地也将最终成为建设用地。在土地整理过程中,采取何种方法既能符合国家政策要求,又能减少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同时还能保护耕地,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国家制定政策法规对现有耕地进行保护,以确保有足够的耕地面积,保证粮食充足,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是解决我国农村土地整理中存在问题的重要措施[1-5]。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农村土地整理问题,探索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证耕地的占补平衡、合理有效利用每一寸土地,改善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支撑。

1 农村土地整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耕地造假情况普遍

土地整理的目标主要是使有效耕地面积得到增加,这是保证区域和国家耕地量的有效措施。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土地整体的重点往往放在如何提高土地数量上,而对土地的使用情况重视不足。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为了达到规定新增耕地率的目标,相关部门往往采用“多出地”的措施,随意处理耕地,将小田并成大田,胡乱扩大耕地面积,严重破坏浪费良田。新增耕地经开发后能否达到耕作和种植的标准,并未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进行研究考察,也未作出相应的分析和评价。在土地整理的过程中不规则占有原有耕地,造成整体耕地质量下降,无法使耕地质量得到提升,不能满足土地整理的最终目标,背离了当前政府对土地实施的保护政策,因此政府应该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解决和处理。

1.2 土地整理目标难以实现

目前,增加整体耕地数量、对非农建设占用耕地进行补偿是土地整理的整体目标,这样就难以起到土地整理应有的作用,甚至还会造成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如占优补劣、破坏环境、开发不利、轻质量重数量等诸多问题。社会主义新型农村综合发展强调的重点是将土地整理和农村发展建设结合起来,其目标是将空间与内容组织、管理相统一,充分发挥土地整理的功能。国家尽管已经明确了“立足提高和保护农业生产综合能力”的土地整理方针,但是土地整理项目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如工程质量较低、重申报轻建设、项目目标单一等,使得土地整理的综合性效果与实际影响不一,从而导致土地整理目标与建设新农村的目标出现相互脱节的问题。

1.3 农民权益得不到保障

实现土地自身的农业利用是土地整理实施的重点要求,因此制定和实施相关策略时要从农村实际和农民切身利益的角度出发。一是节约原则问题。当前,部分开发商或者主管部门以新农村建设为幌子,违规征收和随意开发问题严重,往往造成资源浪费严重。因此,土地整理主要的方式是以节约用地为原则,重新划分土地资源,通常采取的措施是:对不符合机械耕作要求、不规则形状的土地,采取一定的手段将其改造成为符合集约经营条件、形状规则整齐的土地,达到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型农村建设的需求,从而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共同富裕。二是农民利益保护问题。转变土地的位置和用途以后,就存在土地权属变化的问题,土地整理实施过程中常常会打破原有田块边界,这就要求必须重新制定合理的项目计划,调整土地权属问题,以达到土地整理的目标。当前,在土地整理开展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着房屋拆迁、田块重划、腾地迁坟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是与农民实际利益密切相关的。农村土地权属涉及到所有者、经营者、使用者等很多方面利益的划分,是农民密切关注的重要问题。三是自然客观条件。我国农村土地利用率仍然比较低,存在着水利设施老化、田块凌乱等诸多问题,难以达到预期的规划指导效果,究其原因是空心村、沿街建设等分布零散的宅基地普遍存在,对土地整理工作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四是人为主观因素。合理的土地整理能够合理调整上述现象,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但有的相关单位为完成土地整理项目或土地整理的利益在农民没有允许的情况下就私自代签公众参与意见材料,或抢占农民耕地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这些行为都会对农民自身利益造成严重的影响,是法律法规明令禁止的行为。此外,如果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农户进行强制性命令、拆迁房屋、填埋坑塘、迁坟腾地等行为,就会使农民正常的利益受到破坏,违背了土地整理的原则。

2 农村土地整理的对策

2.1 保障农民切身利益

2.1.1 尊重当地农民的习惯。农村的部分道路是农民长期生活和生产中自然形成的,其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土地在进行规划时要综合考虑原有设施的合理因素,积极运用现有设施,坚持“路成网,田成方,林成行,渠相连”的建设模式,在原有沟、渠、路的附近搭建类似设施,不仅能满足农民生活和生产的习惯方式,还能节约资金投入的成本。这就要求立足实际情况对土地进行整理和规划,以达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满足服务农民、农村、农业的需求。土地在规划过程中需要有效保护土地资源,展开规划工作时最好能够有效结合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保持两者的协调统一,从而保证所使用的土地能够达到土地利用计划和当地实情的双重要求。

2.1.2 划分村、组界线。农村集体承包制是我国当前发展时期农村建设的主要制度,每个村、组土地之间已有明显的界限划分。而这个问题在政府对土地进行规划过程中时常被忽视,因此会造成界限划分不清的问题,从而引起各村、组之间的利益纠纷,不利于土地整理工作的进行。这就需要在政府和相关部门制定界限时全面考虑村、组界线的问题,一般不允许存在明显界限的设计,但必须认真对待单元划分。

2.2 有效协调内部关系

在规划实施农村和谐发展的过程中,土地管理部门应该将农户、监理单位、施工单位以及其他部门的相关工作协调好。当出现不合理的项目规划方案时,应由施工单位报给监理单位,由监理单位认可确定后再上报给土地管理部门,土地管理部门要在15 d内予以答复,以免延误工期、耽误农民播种时间,造成严重的后果。当实施的项目规划需要与其他部门进行协调时,如道路中电线杆迁移等,则由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上报土地管理部门,土地管理部门有协调相关部门进行解决的义务。

2.3 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要求对农村的土地进行相应规划和整理,进行土地整理工作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才能使土地整理规划应有的作用得以发挥。进行土地整理项目的过程中要使农民深刻了解每个项目的具体内容,充分调动公众参与的积极性,根据实际的情况提出合理化建议,这样不仅能达到实际的方案设计要求,而且也能对技术上的不足进行弥补,从而形成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方案。由此形成的土地整理方案能够使农民对土地整理的实际作用有切身的体会,既能维护农民切身利益,又能有效调动农民参与农业发展工作的积极性。

3 参考文献

[1] 王晶.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决策中的公众参与[J].西部资源,2007(2):27-28.

[2] 陈薇.土地整理理论与实践研究[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06.

[3] 伍黎芝.德国农地整理中的权属管理及启示[J].农业经济问题,2005(4):75-78.

[4] 刘春燕.土地整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8.

农村土地整理范文第7篇

土地整理即是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目标的重要途径,它通过对土地利用生产环境的改善及景观生态建设,消除土地利用中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制约或限制作用的因素,促进土地利用的有序化和集约化,从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更重要的是土地整理通过对土地利用环境建设,还可以不断提高土地质量,满足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对土地资源的要求。

土地整理分为城市土地整理和农村土地整理。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基础是农业生产,农地整理是土地整理的基本内容,也是我国现阶段的重要意义。

1 农地整理的意义

当前我国农村土地利用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1)土地利用处于混乱状态,基本上没有进行任何意义上的规划;(2)乱占公用土地(如道路、林地等);(3)土地浪费现象严重;(4)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结果给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极大不便,并且额外增加农民的劳力和资金的投入。

2 土地整理的重要性

2.1 土地整理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土地整理是人类在土地利用中不断建设土地和重新配置土地的过程,纵观各国、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实施土地整理的过程。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以及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加快,不可避免地还要占用部分土地,而宜耕后备资源的开发又受到数量少、质量差、开垦难度大和生态环境等诸多因素的限制,潜力十分有限。因此,要实现中央提出的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目标,解决当前土地利用中的突出问题,必须转变土地利用方式,走集约利用、内涵挖潜的路子。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吃饭、建设与生态的矛盾始终摆在我们面前。如果处理不好这些矛盾,必将导致耕地总量的动态失衡,生态恶化;甚至影响社会的稳定。因此,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必然将土地整理推到社会发展的进程之中。土地整理是在我国特殊土地国情下解决土地利用问题的必然选择。

2.2 土地整理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重要途径

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保护耕地的目标。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基本含义是保持现有耕地数量不能减少,随着人口的增长,耕地数量还要增加;同时要保证随着经济的发展,各项非农建设占用土地的需要,还要充分考虑到生态退耕、自然灾害毁坏的耕地。显然,单依靠计划用地、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查处非法用地等措施是不足以实现这一目标的;能否做到耕地总量不减少,在严格实行土地用途管制的同时,必须想方设法补充耕地。目前我国耕地补充的主要形式是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土地开发。要坚持“积极推进土地整理、加大土地复垦力度和适度开发未利用土地”的方针。因此,必须要充分认识土地整理在耕地保护工作中举足轻重的作用。

2.3 土地整理加速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体制两个根本性转变,是我国跨世纪发展战略的基本任务。就经济增长方式而言,在土地经营上要由粗放型经营转变为集约型经营,由数量的扩张转变为质量的提高。土地整理体现的是用地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管地方式向用途管制转变。

2.4 土地整理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措施

实现现代化必须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农业离不开土地,重视土地的数量、质量和土地利用率、产出率的提高等都是在土地规模、土地利用上做文章,都是奠定农业基础地位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土地整理,只要政策措施得当,资金投入到位,通过整理不仅可以改变中低产田的面貌,还可以增加有效耕地面积。这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突破口和有效措施。

2.5 土地整理是加快城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根据中国国情,实现现代化很大程度上要看广大农村现代化的水平,农村的城镇化正是农村现代化的主要标志。规范、引导农村居民向中心村、镇集中,这一集中的过程也是农村镇化的过程,也是土地整理重要内容之一。我国农村居民点的建设受传统习惯的支配太多,农村村庄建设缺乏规划约束,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农村人口的增加,出现了村庄外延式扩张,侵占耕地,存在着不少“空心村”。进行村庄整理,村庄向中心村集中,可以节约土地、调整出耕地,可以改善居住环境和条件,有利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农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有利于小城

镇建设,有利于农村社会的长期稳定和全面发展。

2.6 土地整理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土地整理是促进土地资产流转的新机制,当前我国有资源的地方往往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通过土地整理既扩大了耕地面积,改变了当地原来生产、生活落后的面貌,又带来了资金的流转,变资源优势为资产优势,实现资产从工业向农业、从城镇向农村的流转,壮大和发展了农村集体经济,而缺乏土地资源的地方,土地往往又是经济发展的抑制因素,通过土地整理置换指标的流转,扩大了生产、生活规模,从而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3 农村土地整理中农民权益缺乏保障

农村土地整理范文第8篇

关键词:农村土地问题对策

0引言

专家预测来,中国今后建设过程中在用地量这方面会出现很大的改变,建设用地将使用到一定的分农用地,特别是耕地,耕地的占补平衡形势变得更为严重。怎样在既满足国家政策需要,又不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来保护耕地,这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我国需要制定相关的投资方式对现有耕地保护,以此保证足够的粮食耕种面积,这种对我国农村土地整理过程中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

1我国农村土地整理出现的问题

1.1新增耕地造假现象普遍

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是土地整理的主要目标,这是为了防止国家以及区域的耕地量得到保证。而实际操作中很多时候将重点放在看数量上,而为重视起土地的使用情况。为实现土地整理标准所划定的新增耕地率,政府单单决定使用采用“多出地”,很多时候会把小田归并为大田,对耕田随意处理,胡乱扩大耕地的数量,使得良田被破坏浪费。

对于经过开发而增加的耕地是否可以达到种植和耕作的标准,在现实考察过程中未出现相应的适宜性评价和分析。在土地整理过程中对原有耕地的不规则占有,使得耕地质量在整体上呈现下降的趋势,这就无法满足耕地质量不断提升的最终目标需要。这对当前政府积极实施土地保护政策是相互背离的,而政府也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有效地处理与解决。

1.2农民权益难以得到保障

土地整理主要是参照节约用土地的规定,对土地进行重新划定,通常采取措施对形状不规则、达不到机械耕作要求的土地,可以利用相关的手段将其转化为整齐、规则、能使用于集约经营的土地,这样就能促进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这也是达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农村的需要,积极构建社会新型农村的要求。而土地的用途和位置发生转变后,将对造成土地权属的变化,实施土地整理常常会把原有田块的边界打破,这就必须要重新制定计划,这就需要进行土地权属调整,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土地整理的内容。

实施土地整理必须要以农民自身的农业利用为重点,从农民的角度出发实施相关的策略。当前,土地整理开展时常常关系着田块重划、房屋拆迁、迁坟腾地等问题,而这些事项都和农民的实际利益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土地权属是农民较为关注的一项问题,涉及到了许多方面的利益划分,例如:所有者、使用者、经营者等。而我国农村的土地的使用率依旧较低,如:田块凌乱,水利配套设施老化,使得规划指导结果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主要是普遍存在宅基地分布零散,如:沿街建设,空心村等比较普遍。这主要是因为土地整理能够对上述现象进行合理的调整,改善不良影响或结果。而在实际运行时出现了强制性命令农户拆迁房屋、迁坟腾地填埋坑塘等,这就破坏了农民的正常利益。若没有得到农民的允许就在材料中代签公众参与意见,以此实现争取土地整理项目的目的,或占用农户所耕种的土地完成基础设施建设,这些都会影响到农民的自身实际利益。。土地对于农民而言是生活的保证,是农民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若以这种违背农民意愿的方式是错误的。开展土地整理属于跨权属界限的整体调整,这就会给农民的利益带来影响,削弱了农民参加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1.3土地整理功能难以显现

综合发展主要强调把土地整理与农村结合起来发展,其目的在于把内容与空间组织、管理相互统一,这样就使得土地整理的综合功能得到以充分发挥。当前,增加耕地数量、补偿因非农建设占用的耕地是整个土地整理的重要目标,这也使得土地整理的综合功能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有时还会引起较大的不良影响,例如:重数量轻质量、占优补劣、开发不利、破坏环境等一系列问题。

尽管国家已明确了土地整理的工作方针,立足保护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但土地整理项目重申报轻建设,工程质量较低,项目目标单一化等问题依然存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目前土地整理还未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影响了土地整理综合性的显现与发挥,导致了土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目标相脱节的现象。

2我国农村土地整理的真确措施

2.1发挥各个土地的作用

2.1.1综合村、组的界线。当前中国发展时期运用的制度为农村集体承包制度,各村、组的土地已经划分出了明显的界线。而政府制定相应的规划工作往往忽视了村、组的界线,这样造成划分不清就引起了不同的利益纠纷。这就需要政府及相关部分在制定界限时把村、组的界线问题全面考虑到位,设计上一般允许不存在明显的界线,但在单元划分上必须认真对待。

2.1.2结合当地农民的习惯。在规划土地时有需要将现有的设施积极运用起来,对于部分道路需考虑到是农户长期在生产和生活中出现的,其具备一定的合理性。规划过程中需坚持“田成方,路成网,渠相连,林成行”的模式,当在原有的路、沟、渠周围搭建类似的设施时,要将原有的设施综合考虑起来,一次来满足农民习惯的生产、生活方式,还能减少资金投入本。在规划土地过程中需要对土地进行有效的保护,最好结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展开,两者保持协调统一,这样才能保证土地的使用达到当地实情和土地利用的计划要求。这就需要在土地整理时立足于实际,以达到社会主义新型农村建设的要求,这样才能达到服务农业、农村、农民的需要,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2.2坚持民主政治原则

在加强新农村建设过程里需要对土地整理提出相应的要求,必须要在坚持民主政治原则下进行,这样才能保证土地整理规划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而作为公众能够积极参加到土地管理项目里,能够对各个项目的内容有个深刻的了解,并根据实际情况给出相应的建议,这样既能弥补技术上的缺失,也能到达方案设计的实际要求,让规划方案及设计变得科学合理。土地整理能够让农民切身体会土地整理的作用,维护了农民自身的实际利益,调动公众参与农业发展的积极性。

2.3协调好各种内部关系

促进农村和谐发展在规划实施中,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协调好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和农户以及其部门的协调工作。当项目规划方案实施出现不合理时,由施工单位报监理单位,认可后上报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在15日之内给予答复,以免造成严重地延误工期和耽误农民的种植时间。当项目规划实施中出现需要同其他部门协调时,如迁移道路中的电线杆等,由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上报土地行主管部门后,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有义务协调相关部门解决。

3小结

总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当前和今后相对长一段时间的重大历史任务,是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措施。为了农村更和谐地发展,我们要合理利用耕地,采取有效措施处理好当前面临的问题,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做出努力。超级秘书网:

参考文献:

[1]韩润仙,韩桐魁.试论农村土地整理发展制约因素与保障措施[J].国土经济.2004.(01).

[2]刘宗连.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土地整理[J].中国土地.2006.(09).

[3]刘宗连.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土地整理[J].中国土地.2006.(09).

农村土地整理范文第9篇

【关键词】 土地开发整理 理论 规律 原则

土地开发整理为土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提高土地质量,改善用地结构,既防止了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又实现了土地的充分利用。我国经济正在迅猛发展,今后各项建设将不可避免地占用耕用土地,农村土地资源会更加紧张,因此,通过农村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提高耕地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农村土地开发整理的理论基础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在各类资源日渐减少的今天,显得更是格外重要。可持续发张是对人口、环境、资源的统筹协调,而土地是人类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资源,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将成为可持续发张的根本保障。。在农村土地开发整理过程中,要注意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保护土地,不破坏土地,保持土地基本面貌。

2 土地开发整理的规律

任何事物都存在一定的客观规律,土地开发整理也不例外,要想更好地利用土地开发整理,实现土地利用效益最大化的目标,就必须探索和掌握土地开发管理的规律。

2.1 同步协调规律

国家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无不依赖于土地开发整理。土地开发整理是一项长期的持久的工作,不能以追求速度为目的,要稳扎稳打,做好每一步,在具体的过程中需要对具体的事情进行具体的分析,不能偏离土地开发管理的核心,也不能墨守成规。土地开发管理过程中要结合国民经济的发展情况和人民生活的水平,不能因为土地开发整理而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降低人民生活质量。经济社会的发展依赖与对资源的利用,尤其体现在是对土地利用的广度和深度。土地开发整理本身就是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协调,和谐发展的前提。土地开发整理要有全局观,要协调好各个方面,决不能不遵循其规律,盲目冒进,随意整改,顾此失彼。

2.2 开发利用和保护增值的平衡规律

土地资源是有限的,在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时,决不允许超越土地资源的承载能力。资源是具有整体性的,任何一种资源的变化,都会引起连锁反应,影响到其他资源的利用。土地资源的变化也同样影响着其他资源的利用情况,有的变化可能是有利的,有利于实现人类发展目标,而有些变化则只会影响其他资源利用,阻碍人类社会发展。因此,进行土地开发整理时也必须遵循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增值的平衡规律,只有这样才能既得到最大的土地利用效益,又不会对土地造成破坏。诸如,渔业,每年都有禁捕期,而且捕鱼时应尽量使用大网眼的渔网,才能获得持续效益;林业的开发利用中也必须保证开采量与自然生长量的平衡,有时也进行人为种植,以免造成森林的破坏。

2.3 生态平衡规律

地球是一个大的生态系统,生态规律无处不在,土地开发整理也要以生态平衡为出发点。只有依循生态平衡规律,才可能是土地开发利用做到真正合理。土地开发整理要具有全局性和系统性,要从整体入手,不能只看片面。开发整理过程中要从多方面入手,相辅相承,统筹兼顾,以整体观点进行综合治理。对于河流流域土地整理也要注意整体性,上游要抓水土治理,中游要注意农田保护,下游搞滩地开发,把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经济效益联系起来进行综合整理。

3 土地开发整理原则

3.1 加强领导,强化监管

土地开发整理要严格执行国家土地开发管理办法及所在省、市的相关规定,施工单位需要认真做好每项工作,随时做好详细记录,在每期项目结束后,工程技术指导人员要进行详细审查,确保工作质量。完善整个监管机制,由监理工程师主要负责施工质量,监理人员和工程技术指导人员同国土资源所业务人员进行现场审核,规范操作程序,加强质量监督,确保工程质量。项目竣工后,为避免土地纠纷,可对新增耕地地区进行土地承包,并将新增耕地纳入农田保护区范畴,设立专门人员来负责土地开发整理的各种资料,并进行分类整理归档。

3.2 因地制宜,发挥优势

因地制宜是指土地开发整理要适应自然、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发挥优势是整合所有有利发展的因素,以投入最少的生产来获得尽可能多的效益。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是更好地进行土地开发,推进发展生产,实现最大利用率的前提,也是土地开发整理必不可少的原则。通过进行土地考察,我们不难发现,各个地方条件差异较大,土地使用情况不同,经济发展情况也有所差别,因此根据当地情况,进行合理分类,因地制宜,按照地方特点,采取科学方法进行土地开发整理至关重要。

3.3 统筹兼顾,突出重点

土地开发整理必须进行有条序的统一筹划,突出重点,稳扎稳打,要结合当地经济条件,做好整理策划,确定整理的方向和重点,将各项工作有序做好。保证土地开发整理的效益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不仅仅是土地开发整理的任务,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只有统筹兼顾,统一安排,突出重点,协调好土地开发整理与其他各方面的关系,才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快发展。在土地开发整理过程中要注重当前经济效益与长远经济效益的统一,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在开发利用过程中,还要注意以综合为本,要同农业、林业、渔业、交通、工业等多行业合作交流,紧密联系。以综合为本,对土地资源进行全方位的考察,对经济条件进行详细了解,是土地开发整理工作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

3.4 优化环境,保护生态

环境问题是当前一个重要话题,以污染环境为前提的发展终将付出沉重的代价。爱护环境,保护环境是一切发展的前提,也是土地开发整理的重要原则。在整个项目的进行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不能以开发为目的,追求高效经济发展而破坏生态环境。将统一布局与优化环境,保护生态的原则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既可以完成土地开发利用目标,又可以保护生态环境的预期目的。

参考文献:

[1]房孝利,钱立文.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思考与对策[J].城建档案,2011(9);117-119.

[2]袁若虔,汤江龙.浅谈农村土地整理状况[J].农民致富之友,2013(6);133-134.

农村土地整理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农村;土地;整理;问题

中图分类号:G812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我国是一个人口密度高、人均土地资源占有率低的国家,而且随着我国城市化率的不断提高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持续推进,农村发展、农民生产与农村土地保有量之间存在的问题将会越来越突出。

一、土地整理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多地少是基本国情,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土地整理是补充耕地、进行土地集约利用的重要途径。土地整理有利于促进农村地区土地集约利用,增加优质耕地面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与保障粮食安全需要相适应。

(二)在我国,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和地理的多样性,使得土地整理的概念有所不同,国土资源部在借鉴海内外土地整理概念的基础上,将土地整理定义为在一定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规划或城市规划所确定的目标和用途,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手段,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综合整治、调整改造,以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与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相适应。

(三)土地整理主要针对改变农业基础设施不配套的土地现状,进行水利设施配置、道路的建设,进行渠道合理布局和硬化,整理后的农田灌水排水能耗降低,农业生产规模扩大,有助于实现农业机械化生产,整理后土地经营范围扩大,宜种性广,从而可以增加耕地数量,提高土地质量,改善生态环境,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实现农业增产增效,可大大提高农民收入。

二、农村土地整理出现的问题

(一)新增耕地造假现象普遍

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是土地整理的主要目标,而实际操作中很多时候将重点放在看数量上,并未重视起土地的使用情况。为实现土地整理标准所划定的新增耕地率,政府单单只是决定使用采用 “多出地”,很多时候会把小田归并为大田,对耕田随意处理,胡乱扩大耕地的数量,使得良田被破坏浪费。

对于经过开发而增加的耕地是否可以达到种植和耕作的标准,在现实考察过程中未出现相应的适宜性评价和分析。在土地整理过程中对原有耕地的不规则占有,使得耕地质量在整体上呈现下降的趋势,这就无法满足耕地质量不断提升的最终目标需要。这和当前政府积极实施土地保护政策是相互背离的,而政府也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有效地处理与解决。

(二)农民权益难以得到保障

土地整理主要是参照节约用土地的规定,对土地进行重新划定。通常对于形状不规则、达不到机械耕作要求的土地,可以利用相关的手段将其转化为整齐、规则、能用于集约经营的土地,这样就能促进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这也是达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农业的需要,积极构建社会新型农村的要求。而土地的用途和位置发生转变后,将造成土地权属的变化,实施土地整理常常会把原有田块的边界打破,这就必须要重新制定计划,这就需要进行土地权属调整,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土地整理的内容。

实施土地整理必须要以农民自身的农业利用为重点,从农民的角度出发实施相关的策略。当前,土地整理开展时常常关系着田块重划、房屋拆迁、迁坟腾地等问题,而这些事项都和农民的实际利益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土地权属是农民关注的一项问题,涉及到了许多方面的利益划分,例如:所有者、使用者、经营者等。

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土地制度历经变迁,在土地整理过程中,由于土地带来增值收益,有些土地使用证所记载权属界线早已模糊不清,不能准确反映权属界址,相当一部分为农用地的土地所有权不明确,权属调整难以进行,实际使用者与登记的使用者不一致,导致土地权属紊乱,整理时纠纷不断,造成土地所有者之间的矛盾冲突。

(三)土地整理功能难以显现

综合发展主要强调把土地整理与农村结合起来发展,其目的在于把内容与空间组织、管理相互统一,这样就使得土地整理的综合功能得到以充分发挥。当前,增加耕地数量、补偿因非农建设占用的耕地是整个土地整理的重要目标,这也使得土地整理的综合功能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有时还会引起较大的不良影响,例如:重数量轻质量、占优补劣、开发不利、破坏环境等一系列问题。

尽管国家已明确了土地整理的工作方针,立足保护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但土地整理项目重申报轻建设,工程质量较低,项目目标单一化等问题依然存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土地整理还未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影响了土地整理综合性的显现与发挥,导致了土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目标相脱节的现象。

三、农村土地整理的对策

(一)保障农民切身利益

(1)尊重当地农民的习惯。农村的部分道路是农民长期生活和生产中自然形成的,其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土地在进行规划时要综合考虑原有设施的合理因素,积极运用现有设施,坚持“路成网,田成方,林成行,渠相连”的建设模式,在原有沟、渠、路的附近搭建类似设施,不仅能满足农民生活和生产的习惯方式,还能节约资金投入的成本。这就要求立足实际情况对土地进行整理和规划,以达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满足服务农民、农村、农业的需求。土地在规划过程中需要有效保护土地资源,展开规划工作时最好能够有效结合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保持两者的协调统一,从而保证所使用的土地能够达到土地利用计划和当地实情的双重要求。

(2)划分村、组界线。农村集体承包制是我国当前发展时期农村建设的主要制度,每个村、组土地之间已有明显的界限划分。而这个问题在政府对土地进行规划过程中时常被忽视,因此会造成界限划分不清的问题,从而引起各村、组之间的利益纠纷,不利于土地整理工作的进行。这就需要在政府和相关部门制定界限时全面考虑村、组界线的问题,一般不允许存在明显界限的设计,但必须认真对待单元划分。

(3)有效协调内部关系。在规划实施农村和谐发展的过程中,土地管理部门应该将农户、监理单位、施工单位以及其他部门的相关工作协调好。当出现不合理的项目规划方案时,应由施工单位报给监理单位,由监理单位认可确定后再上报给土地管理部门,土地管理部门要在15 d内予以答复,以免延误工期、耽误农民播种时间,造成严重的后果。当实施的项目规划需要与其他部门进行协调时,如道路中电线杆迁移等,则由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上报土地管理部门,土地管理部门有协调相关部门进行解决的义务。

(三) 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要求对农村的土地进行相应规划和整理,进行土地整理工作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才能使土地整理规划应有的作用得以发挥。进行土地整理项目的过程中要使农民深刻了解每个项目的具体内容,充分调动公众参与的积极性,根据实际的情况提出合理化建议,这样不仅能达到实际的方案设计要求,而且也能对技术上的不足进行弥补,从而形成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方案。由此形成的土地整理方案能够使农民对土地整理的实际作用有切身的体会,既能维护农民切身利益,又能有效调动农民参与农业发展工作的积极性。

结语

目前我国的土地整理仍处于探索阶段,国家对土地整理市场化发展还缺乏比较健全和完善的政策体系。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是实施土地整理的重要保障,通过法律法规来规定土地整理的内容、目标、程序、规划设计、资金来源以及处罚办法等,解决土地整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保障土地整理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张雄风. 我国农村土地整理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上一篇:中医内科范文 下一篇:针灸教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