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绿地可持续发展理念研究

时间:2022-10-26 02:19:44

城市绿地可持续发展理念研究

1共同理想——城市绿地可持续发展理念推动可持续城市绿地建设

1.1可持续城市绿地建设被视为借助城市绿地化解城市问题的一种普遍诉求

城市绿地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提出之后,被普遍视为城市绿地化解城市非可持续问题的一剂“良药”,迅速得到普遍认同和发展共识。

1.2城市绿地可持续发展理想模式解析

城市绿地可持续发展理念是一个含义广泛的概念,自提出以来始终处在发展完善的过程之中。21世纪初,我国城市绿地可持续发展的理想状态成为讨论焦点并逐步达成了理论共识,认为城市绿地基于对化解城市问题的积极作用,包含生态、社会和经济“三元”功能,城市绿地可持续发展就是最大限度地发挥城市绿地“三元”功能,通过与城市社会、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状态,实现人居环境改善、自然与人类共赢、促进经济发展。因此,城市绿地可持续发展理念被归纳为图1所示的理想模式(下文简称“理想模式”)。该模式将城市绿地可持续发展理念简化为“三元”功能相对独立,均衡发展。“理想模式”通过一种平衡妥协的方式将城市绿地的生态、社会和经济功能划分为相对独立的三个部分,具有概念简化、便于分析的特点,但是由于较为表面化,并没有揭示城市绿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机制,易导致城市绿地建设对该模式的扭曲,偏离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2矛盾困境——城市绿地建设实践对“理想模式”的扭曲

2.1城市绿地建设实践与可持续发展理念渐行渐远

尽管城市绿地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得到了普遍接受,但该理念对城市绿地建设实践所发挥的作用却令人失望。近年来,大量以城市绿地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名的建设活动,在实际上却偏离了“理想模式”真正本质,成为不可持续后果的麻烦制造者。多数城市自觉或不自觉地将景观效果和经济功能发展置于优先选择地位,而造成城市绿地建设主要服务于经济建设,成为满足一定政治与经济目标的手段,忽略了城市绿地应注重生态、社会和经济功能的综合发挥和协调发展的内在关联性和互助机制。目前,我国城市的环境问题并没有因为城市绿地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而得到根本缓解,反而变得日益严峻。在城市绿地建设全生命周期中对生态功能的认识十分模糊甚至极其肤浅,反生态设计案例和建设方式大量存在。城市绿地建设量的增加造成土地、水、植物等资源的严重浪费,破坏已有生境,增加了管理养护人力、物力和财力,打破了与经济功能间的平衡关系,城市绿地建设成本的提高和生态效益的下降,造成城市绿地建设的非可持续现象。城市绿地社会功能是支撑城市绿地化解城市社会问题,提高城市活力和积极性的重要基础。目前对于绿地形式美、形象新的认同大于对其社会功能重要性的认知,缺乏对绿地文化、游憩、减灾避险功能的认知,不能满足弱势群体的休闲活动需要,现有绿地资源没有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造成城市绿地“三元”功能非均衡发展。总之,可持续城市绿地建设现状与城市绿地可持续发展理念渐行渐远。面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困境,我们不禁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城市绿地可持续发展理念为什么在城市绿地建设实践中的作用不尽如人意?作者认为,问题产生的一个重要根源在于“理想模式”中所隐含的内在缺陷,导致建设过程中对“理想模式”的扭曲。

2.2“理想模式”折衷平衡假设前提的内在缺陷

“理想模式”试图将城市绿地建设现实世界中具有内在冲突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三元”功能目标有机结合在一起,并诠释相互之间的关联性,以便得到最广泛的社会认可,但该模式作为一个涉及到生态、社会和经济功能之间的关系,对建立平衡、均衡发展关系的概念所存在的含混和歧义,是造成长期争议的根源。“理想模式”试图通过一种平衡妥协的方式调和城市绿地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功能之间的矛盾冲突,具有以下3个方面的内在缺陷:①城市绿地的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功能之间置于城市真实建设环境下存在着内在矛盾与冲突,实现“理想模式”的可持续,需要有非常复杂的重构,甚至无法开展,因此能够付诸实施的“平衡措施”实际上就是三大功能的“折衷策略”。②“理想模式”中假定经济、社会和生态功能之间彼此独立,易造成以割裂的方式来解决城市绿地可持续发展问题,当不同利益群体间存在博弈时,就会在综合目标平衡的基础上选择某一功能作为重点发展目标,理想的平衡状态并不存在。③“理想模式”潜在着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功能间的可替代性假设,允许某种功能的弱化,只要与其他功能的增量相互抵消即可,这在当前仅关注GDP数据量化增长的城市发展模式背景下,经济功能易成为补偿生态、社会功能的主要途径,与城市绿地可持续理念的“理想模式”渐行渐远。

2.3不同利益群体诉求下城市绿地建设对“理想模式”的现实演绎

由于“理想模式”的内在缺陷,导致城市绿地建设实践与可持续理念产生诸多偏差。城市绿地可持续发展目标被简化为以平衡和妥协的方式,独立的实现城市绿地经济、社会和生态功能,这就为各种社会群体的利益辩护和矛盾冲突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政府、开发商、市民等不同群体,都拥护城市绿地可持续发展理念,但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对其含义进行着不同的诠释,在实践过程中形成6种典型的建设现实模式。以政府及开发商为主的城市绿地建设主体关注城市绿地直接经济效益及其衍生经济价值,倾向以经济手段补偿绿地生态及社会功能。在具体实践中表现出2个典型特征:①展示性。即追求美学效果、气派和城市形象,使其成为美化城市的重要手段,城市绿地脱离生态本位,成为“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的载体;②商品性。即利用城市绿地衍生经济价值将其作为商品进行包装,绿地建设成为谋取更高经济收益的重要手段。这类模式以经济功能为核心,突出城市形象改善对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功能,因建设主体在建设过程中的主导地位而得到快速推广。该类模式忽视了城市绿地生态功能(如维持碳氧平衡、调节气候、丰富物种多样性、自然生长特性等)和社会功能(如休闲游憩等)是无法用经济功能来衡量和替代的,造成建设过程和后期维护中大量资源消耗与浪费,实为非经济的建设模式。以社会群体和城市环境为主的绿地使用和服务主体关注城市绿地社会功能和生态功能建设,抵制因经济发展需求而损害社会和生态发展利益。现阶段,因该群体在绿地建设中不具有话语权和决策权,实施情况不容乐观,同时由于对绿地生态和社会功能认知的片面化和非动态化,给经济功能造成压力,也不利于可持续建设。总之,“理想模式”中生态、经济、社会功能的独立、折衷平衡假设,致使各种社会群体基于自身利益选择性地理解,从而造成城市绿地建设实践对“理想模式”的扭曲。在市场经济的逻辑中,城市绿地社会和生态功能容易被简单地视为应为经济功能提供服务,并能够通过经济利益来补偿,而忽视了生态、社会功能的本体作用,反而阻碍和影响了经济持续良性发展,进而又压缩绿地的生态、社会功能,造成恶性循环。因此,为了使城市绿地可持续发展理念能够真正推动可持续城市绿地的建设进程,必须探索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新模式。

3城市绿地三元功能的内生机制

在现实世界中,城市绿地的生态、社会和经济功能之间并非是“理想模式”所示的独立、并列关系,而是逐级依赖形成的复杂系统——即经济功能依赖于社会功能和生态功能,而社会功能又依赖于生态功能。生态功能是城市绿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贯穿城市绿地从建设立项、规划设计、施工管理整个建设周期动态过程中,既包含绿地自身生态调节功能,也指与社会、经济功能间的协同共生作用。绿地的经济功能,不论是绿地本身的经济功能,还是其所引发的巨大衍生经济价值,都不可违背生态本位特征,并为生态功能、社会功能的实现提供积极保障,生态功能、社会功能的良好实施才能为发展经济功能提供持久动力。绿地的社会功能包括绿地的社会本体功能和其对缓解、改善城市社会功能的拓展作用,是对生态功能的完善和对经济功能的提升。虽然从相对生态、社会、经济功能相互独立的“理想模式”到逐级嵌套的“内生模式”是一种进步。但“内生模式”仅是从城市绿地自身的理论角度反映其三元功能间的机制,未放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层面来揭示三元功能之间的关系,且未结合城市绿地建设实践的实际情况,易造成城市绿地建设失去动力,从而影响城市绿地的可持续发展。原因在于,城市绿地不仅需要一次性的大量土地和巨额建设资金投入,还需要长期的人力、财力和对资源维护的高额耗费,且多由政府、开发商投资建设和维护,其投资主要动因在于提高其衍生经济、社会效益。因此,城市绿地三元功能逐级嵌套“内生模式”的可实施性较差。

4模式转型——回归生态本位,构建城市绿地可持续发展新模式

4.1构建“包含—融合”的可持续绿地发展新模式

城市绿地是生态、社会、经济功能相互作用、紧密联系的复杂系统,建立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新模式,须从整体的系统观出发,体现其生态、社会、经济功能之间的复杂性和互动性,强调“生态—社会—经济”复杂关系的整体协调,体现经济、社会、生态功能之间的内生关系,构建一种生态功能优先、社会和经济功能兼顾发展的“包含—融合”新模式。新模式即要避免“理想模式”所引起的以割裂方式来解决城市绿地可持续发展问题,又要防止“内生模式”中城市绿地建设动力的不足。新模式从整体视角来看待城市绿地可持续发展议题,体现生态功能是基础、经济功能是动力、社会功能是依托,三者需协同发展,实现生态、社会、经济功能间共赢的发展目标。新模式强调系统性、协同性,其实施包括“外部响应”与“内部响应”两个层面;“外部响应”是指在城市的尺度上,处理好城市绿地与所在城市的关系,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城市绿地可持续发展的“硬支撑”;“内部响应”是指在城市绿地内部的尺度上,处理好城市绿地生态功能与社会、经济功能之间的关系,实现城市绿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是城市绿地可持续发展的“软支撑”。

4.2新模式的外部响应

外部响应是指处理好城市绿地与城市的关系,即保证城市绿地生态功能的首要地位,形成城市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基础,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绿地具有生命性,其主要构成元素——植物可通过其生理活动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如光合作用的释放O2吸收CO2、蒸腾作用的降温散热、根系矿化作用净化地下水等,改善环境质量,维护生态平衡,对城市生态系统进行改善与提高。生态功能是城市绿地发展的根本,具有不可替代、不可补偿性。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城市本身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城市必须与自然共存”的呼声日益强烈。城市可持续发展强调城市人工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发展。城市绿地作为城市中唯一具有生命的基础设施,城市中唯一有自净能力的自然系统,唯一能以自然方式改造被污染环境的因素,对城市生态的调节与改善起着关键作用。城市绿地作为城市生态系统中主要生产者的生态功能因其化解城市问题,推动城市持续发展的积极作用而被前置于其他功能,成为城市绿地首要功能。新模式关注城市绿地对缓解城市问题的积极作用,基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前置需求,确立生态功能核心、基础及优先地位,把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限定在保证发挥生态功能的基础上,为城市生态良性持续发展提供支持,最大程度地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改善。

4.3新模式的内部响应

实现城市绿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才能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内部响应是外部响应的基础和前提,是指城市绿地为城市提供良好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处理好城市绿地内部三元功能的关系。城市绿地可持续发展以保持人与自然和谐为基础,以城市绿地持续进步为目的,致力于提高人居环境质量,保持高效稳定安全运行。城市绿地应持续稳定的发挥其各种社会、经济功能,满足社会与城市发展所需的景观美学、休闲游憩、文化教育、医疗保健、城市防灾、提高生活质量和促进经济发展等功能要求,成为关系到城市安全的生态基础设施和人类生活所必需的游憩、休闲基础设施。城市绿地可持续发展应具有自我更新和恢复的能力,并持久地保持自身的安全、高效和良性循环运转与发展,在规划设计、开发、建设和经营方面具有成熟的运转机制,建立广泛社会参与的多元化、市场化、产业化运营模式,激励社会资金参与到城市绿地的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中来,提高城市绿地的质量和数量,促进城市绿地服务的品质和效率。新模式结合城市绿地三元功能的内生机制和利于城市绿地建设的可操作性,打破“内生模式”中社会功能与经济功能的嵌套关系,依托于生态功能基础上,兼顾经济、社会功能的发展,融合城市绿地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的边界。新模式体现城市绿地“社会—经济”融合发展的链条作用和动力,在充分保证城市绿地生态功能的基础上,建立社会与经济功能融合发展的模式,把社会和经济功能包含在生态功能发挥的范围内,既保证城市绿地生态功能的发挥,又加强了城市绿地发展的动力,为城市绿地的健康发展注入活力。综上所述,“包含—融合”的新模式从整体视角来看待城市绿地的可持续发展议题,需要兼顾城市绿地自身的高效稳定安全运行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既包括城市绿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即内部响应),又包括城市绿地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积极促进(即外部响应)。

5结语

城市绿地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理想模式”与城市绿地建设实践存在着矛盾困境。究其原因在于“理想模式”中隐含内在的缺陷,导致可持续城市绿地建设被扭曲,消解了可持续发展理念对城市绿地建设实践的积极影响作用。在此背景下,我们构建“包含—融合”的新模式,回归城市绿地生态本位,强化三元功能间内生互动机制,兼顾城市绿地建设的可操作性,从根本上化解矛盾困境产生的真正根源,将有效促进可持续城市绿地的建设,进而推动城市范围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刘志强 洪亘伟 单位:苏州科技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上一篇:建筑材料可持续发展论文 下一篇:灌区可持续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