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学科不宜进行指标评估

时间:2022-10-26 01:29:17

基础学科不宜进行指标评估

今年年初,总理在会见给《政府工作报告》提建议代表时,突然发问复旦大学校长许宁生报考纯数学学生人数情况,他说:“没有扎实的基础研究,就不可能有原始创新……大学要从百年大计着眼,确实要有一批坐得住冷板凳的人。”历史已经证明,基础科学是长远国力的基础。

近年来,中国大学的学术成就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实际学术贡献仍远不能与其在国际热门学术刊物发表大量文章所呈现的表面繁荣相提并论。在国家对学术的管理规范、学科学术评价体系等各个侧面,现代大学各学科治理存在颇多痼疾。

对此学界也有共识:应当减少对高等学府及研究机构的评估,减少科学及技术奖项和评审工作。尤为要呼吁的是,国家和大学有关部门还应当充分尊重学科特点,不宜用管理工程项目的方式管理像数学这样的基础科学研究,也不宜按照应用学科的模式来评估。

爱思维尔机构(全球最大的科学与医药信息出版商)2015年2月2日了2014年中国高被引学者(Most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榜单,在中国学术界引起较大反响。榜单称“来自中国的社会科学、物理、化学、数学、经济等38学科的1651名最具世界影响力的中国学者入选”。很多高校包括知名学府的官网都刊登了这一消息,并将各校自身的数据引以为荣。

我注意到,数学领域公布了超过80人的榜单,虽然上榜者均为相当优秀的学者,但是公认最为杰出的那些数学领域的学人,大都不在这榜单上。此外,一所知名大学有101人入选“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却不包括很多该高校最知名的院士、长江学者等最好的专家。

公众或许会觉得这不可思议,但在我看来倒也不稀奇,因为从根本上,排名制并不适用于学术,或者说并不适用于另一个语言体系下所讲的科研工作。

从事学术研究,是乐知于好奇,在天地古今之间探索,并不是以同行为对象竞技。倘若比的是争分夺秒,先发文章,抢大项目,创“高影响”,恐怕不合称之于科学之正途了。既然不是做对抗,如何搞评估与排名?不管怎样调适,无论怎么堵漏洞,先天的不可测量原理永远横亘在那里。

与近乎“直许天人窥”的学术研究相较,指标化的水平测试要更适宜于学生。但即使是学生考试,尽管有人觉得高考更普适,但一流大学却倾向于认可本校组织的自主招生考试乃至奥数等更高难度学科竞赛的有效性。根本上说,任何一种评估办法,倘对大多数人比较有效,必然对群体里的特别杰出者及特别落后者效果不彰,反之亦然。

除了爱思维尔的高被引学者榜单,我还在网络上看到过数学领域的另一份榜单。海外的朋友列出了一长串中国数学学者的名字。他们认为,某些上世纪80年代早中期出生的新一代数学家将成为中国数学未来的希望。竟然没有任何一人进入爱斯维尔的高被引学者榜单。但据我了解,没有一位数学领域的同行对他们的学术造诣持有怀疑。

网络上仅供清谈的榜单,说不上权威性,但在学者眼中,一看便知其比依靠发表数、引用数、项目数等等表象所得的榜单来得自然。所为何者?道心唯微,真知并非数据所能量测。学者的识见远高于数字本身。事实上,若是美国顶尖学府的数学系或其他学科,他们也决计不会盲目追求所谓榜单的高被引率。

片面依靠数据来评价高于数据的学术与提高学术南辕北辙。有人认为,评估、排名未尝不可,对先进有褒扬、对后进有鞭策,使年轻人学有方向、有目标。问题是,依靠数字的排名往往有悖于学术精神和客观真理。当代中国的科研管理体制常常追求对指标的考核,包括论文、包括被引频次。这就诱使学者绕开棘手的科学问题,揣摩有利于提升指标的各种诀窍,追求出文章、出被高引文章的效率。但真正非凡的科学贡献,真正杰出的学术人才,是无法在此种体系下展现出自己的光芒,唯论文,唯指标,只会得到荒唐的结果。

上一篇:8月官方制造业PMI创3年新低 下一篇:小学生数学阅读的缺位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