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中师语文课让学生快乐成才

时间:2022-10-26 01:12:14

改革中师语文课让学生快乐成才

摘 要: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要在课堂上灵活运用自己的教学方法方式,将压力化解为动力和魅力,那么学生就会越来越喜欢语文课,不断提高自己综合素质,从而快乐成才。

关键词:中师语文教学;教学反思;教师;学生;人才培养

近几年以来,我一直担任中师班的语文教学工作。然而,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日益下降。笔者做了细致研究和分析,希望能消除学生的消极心理因素,找到解决问题的一些实际的操作方法。

一、中师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1)对语文学科的态度冷淡。有的学生对待学习已经越来越淡漠,在语文课堂上学习已经无所谓了,学不学都是一个样。上课的时候,有的睡觉、有的聊天,想听就听点,不想听就随意。课堂上如此,课后更是不堪设想,作业不做,即便逼着做了,也潦草不认真。在这些孩子们的心理,一直认为语文就是可有可无的学科,又不是他们的专业课。就这样,中师的语文教学被学生无意识地打入冷宫。

(2)在学习语文上敷衍老师,敷衍自己。因为学校要考试,老师不断监督,迫于这些压力,某些学生对待语文学习稍微积极一点,还知道考前去复习一下。即使这样,有的学生也是为了敷衍和应付,根本就没有什么学习目的和学习计划,仅仅在上课的时候听听就了事,对于课后作业是睁只眼闭只眼,从来不放在心上。对于作业中的思考问题,有的同学很少积极探究和思考,对具体的知识没有归纳、演绎的意识,更不去积极总结和思考。布置的一些课外阅读,从来不去阅读、看书。对于语文学习,有的同学始终处于被动的状态。

(3)部分学生心理焦虑、担心,可是不知道怎么去做。有些学生学习语文比较积极,能认识到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可是,他们有的基本功较差,再加上学习方法不当,学习起来心有余而力不足。尽管自己在语文学习上有一定的努力,然而效果不是太好。这样,就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信心,有的甚至不喜欢语文课、怕上语文课,甚至连书也不愿意拿,造成了对语文的恐惧心理。每到考试来临的时候,心理压力大,极度紧张,考试的时候注意力不集中,心情不好,思维不清晰,导致无法发挥正常的水平。

二、中师语文教学现状的原因

(1)对中师语文学科模糊的认识。孩子们的听、说、读、写能力是通过语文学科完成的。这些最基础能力的不断提高,是由字、词、句的反复积累,文章的多次阅读、老师对学生的一次一次的耐心训练才得来的。这些就像盖房子一样,要打好地基,一砖一瓦、一针一线点滴积累。但是,有的学生不懂得学习语文必须不断积累和打好地基,缺乏对语文学科的科学认识,认为只要看看书,听听课,做做作业就可以了。不主动去学,不观察生活、不读课本以外的书、不做笔记不写文章。其实这是大错而特错了,就是这样的态度和方法导致语文学习的疲软状态。还是一位名师说得好:“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意思就是告诉孩子们,在我们的身边处处有语文,语文不仅仅是课本的一点点知识,更重要的是课外的延伸,生活中的知识更为重要。

(2)知识底子薄弱。读中师、中专的学生,有的是因为成绩不好,初中的时候不认真学习,基础不牢靠。而有的孩子自己本身对待学习也不上心,对学习有着厌学、抵触情绪。久而久之,面对什么样的知识都感觉到枯燥乏味,味同嚼蜡。所以,进校后,在课堂上,即便教师使尽浑身解数,也无济于事。甚至有的学生破罐子破摔,一直差下去。在这种消极因素的影响下,有的同学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

三、中师语文教学的应对策略

(1)适当改变语文教学目标,以适应学生的个体发展。这些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的出现,大部分是因为学生认为,语文学不学一样,考试的分数差不多,即便不学语文,一样能说话做事。他们认为凭着自己多年的学习结果,就可以轻松应付各种简单的考试了。所以,认为不需要多学语文,多学无益。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作为语文老师必须适当改变教学目标,以适应学生的学习需要。心理学证明,人类的需要能产生目的,而目的又能推动行动,从而能够成功。假如我们的教学目标,能够使学生自己认识到自身的知识的缺陷,就足以让学生了解学习语文知识的重要了。所以,语文教师可以把目标修改为知识型、情感型、快乐型的目标。在语文课堂上不仅仅要使学生学到必要的科学知识,而且要受到情感、艺术的熏陶,乐在其中身临其境。如果有可能,可以将他们的专业知识融合进我们的语文课堂。课堂既可以有着优美动人的旋律,也可以优雅地欣赏电影,更可以多角度进行文学修养的提高和感受,从而提高语文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内容丰富,变化多端,色彩瑰丽。学生久而久之就感受到语文的魅力无限,从而能主动学习语文学科,主动阅读课外知识,跟上时代的节奏。所以,语文教师在设计目标的时候,要适当变化一下以适合学生的心理需要。

(2)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语文教师要善于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我们的教学环节中,要考虑学生的心理需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智慧。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的求学兴趣,使得课堂气氛活跃。古文是中师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和重点。在学习古文的时候,我从来不照本宣科翻译讲解,总是寻求一些有趣的容易理解的东西来进行教学。古诗词中“赋”“比”“兴”手法的运用,学生很难掌握和理解。我曾经按照“赋”“比”“兴”的定义给学生照本宣科,尽管很简短,但是学生依然朦胧不知所云。在经过一番思考后,我创设了一种新的教学方法,使得这个定义深入浅出,化抽象为具体。我使用《走天涯》的歌词:“月亮依旧停在旷野上,我的身影被越拉越长,远处的夕阳中马蹄声响,思念在远方”。这种仔细描写的方法就是我们所说的“赋”。讲“比兴”时,我使用了《东方红》的歌词:“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来个”,用“太阳升”来引出“”就很容易理解了什么是“兴”。这种深入浅出的解释方法使得教学轻松有趣,浅显易懂,从而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卢梭认为:“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笔者认为,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要在课堂上灵活运用自己的教学方法,将压力化解为动力和魅力,那么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从消极的行动走向积极的行动,学生越来越喜欢自己的语文课堂。

(3)把大目标划分为小的目标,各个击破,体会成功。有的孩子做任何事情都没有信心,从而造成厌学的心理。心理学认为,自信心是人类完成任何一项工作的重要因素。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足够的自信心,否则会导致失败。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例子。要使我们学生拾起自信心,那么就要在课堂上把一些难的、大的目标化成小的目标,各个击破,使得他们有成功的喜悦。我经常在课堂上举行一些小型的辩论会和小型的专题竞赛,经常通过给字注音和改错别字来完成基本知识的讲述,刺激学生的大脑,使得他们积极竞争,取得小小的成功。对表现优秀的及时表扬和鼓励,学生就会有一种自豪感和成就感。这使得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得到极大满足,大大地增加了他们学习的动力,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有时候,在课堂上我还进行课本剧的排练。常常让全班同学都参与进去,分成各个小组进行演练。往往这个时候学生们异常高兴,这样自主学习的劲头越来越足。这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总而言之,中师语文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经验和教训,不断反思学习,吸取教训,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早日成才。

上一篇:着力优化课堂教学打好成才基础 下一篇:立足人才培养让意外之惊成为意外之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