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培养刍议

时间:2022-10-26 11:40:09

小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培养刍议

【摘 要】本文从当前小学教学现状出发,针对高效课堂构建的现实要求,从创新理念,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完善内容,形成实施内容依托;丰富形式,夯实学生参与基础;合作探究,强化学习活动体验;主题教学,积累社会实践经验等方面入手提出了具体解决对策,以此帮助学生在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中实现自身学科素养提升,使课堂走向高效。

【关键词】生本 小学 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1-

小学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过程,从根本上讲是学生在主动建构中,形成个体化、多元化情感与思维认知,培养独立与健康人格的过程。因此,相对于“师讲生听”的内容性灌输,推动学生自主与合作学习能力培养,更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强化主体的知识体验、能力培养与情感生成,对于构建高效课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小学教学理念不断创新,课改方向不断转变的今天,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与知识结构,推进教学模式的变革,使学生在完成学习的过程中强化自主意识,让学生更乐于探究知识,达到在学习中提升能力、体验情感的良好效应。

一、坚持以人为本,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小学的教学目标,在于着眼小学生的特殊身心发展特点,以树立学生健康独立的个性人格,优秀向上的道德情操,培育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与接班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应单纯地追求知识内容的堆积,而是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建构与探索,真正成为参与者、活动者、创造者,实现学生知、情、意、行的和谐发展。所以,在学科课学习过程中就要进行教学模式重构,把过往的、单向的、机械的知识性、灌输性课堂,转变为师生之间围绕特定教学目标进行探索、研究,实践、创新的手段。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对照课程标准,明确本节课所设计问题的重点与难点,将内容、情境与学生认知冲突的结合点进行合理布局,按照内容的认知难度、时空顺序、逻辑结构、重点难点进行合理安排,预设学生自主探究的路线图,努力将课堂学习的构成转化为导引学生有层次、有计划、有轻重自主认知、体验、反思、践行的过程,为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奠定基础。

比如,学习关于自尊的有关内容时,教师可以提前布置“我的自尊宣言”的课前作业。在课上,教师要求学生以自己成长经历为材料背景,引导其撰写“自我尊重与尊重他人”的小故事。故事的形式与体裁自由灵活,故事的内容主要是自己或者所知道朋友、同学及名人的实例。当学生完成后,在班级进行交流与探讨,让学生之间互相畅谈聆听别人故事的感受,引导学生在自主感知与比较体验中,体会自尊的重要意义。尔后,教师可以开展“争做自尊好少年”的自主实践探究活动。在此活动中,让学生以学校生活为背景,就如何建立彼此尊重的同学关系进行思考。然后与同学进行交流,分析计划的优点与不足,然后进行改进。通过进行以上的自主探究活动,实现分层次、多维度、多样性自主探究能力培养,促进学科课教学的健康发展,带动教学质量的提升的良好效果。

二、优化学科内容,形成实施内容依托

在小学教学中开展自主探究能力培养,应注重发挥学生首创性与主动性的同时,推进特定目标指引与特定任务驱动下的课程内容设置与优化。具体而言,在充分考虑不同题材、课型特点的前提下,制定差异化和针对性的课程内容,以期满足不同学习基础学生的需求,实现不同层次的自主探究,确保其消化吸收课程内容,激发其内心体认。在结合小学学段及学生的特点设置差异化的自主探究培养内容过程中,一定要对组织构建、实践方式等进行相应调整,提升学科课教学容与学生认知情况的匹配度,增进学科课内容与现实生活的结合度,实现学科课内容在知、情、意上的充实与完善,从而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能够实现激趣质疑、主题探究与情感认知,带动不同学生实现共同提高。例如在介绍培养坚强的意志的内容时,每个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习惯、个体能力有着不同的差异,如果教师忽视这个现实情况,以“一刀切”的方式对学生的自我管理提出统一的知识化灌输,反而会因为脱离学生实际情况,削弱本节内容的教育意义,导致学习目标难以实现。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有关知识及教师讲述的时间小主人榜样,根据自己的生活实践,制定具有个人特色的“我的一天”的时间计划表,然后教师再对此进行随机的点评,引导学生观察自己是否按照计划表完成了相关任务,总结这次活动中的经验与教训,帮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做意志坚强的人的理解,使师生能够借助课堂生成的、源于学生而又贴近教材的内容实现有机互动,达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

三、创新授课形式,夯实学生参与基础

目前,小学教学还是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这样的教学模式有一定的局限性,只是让学生对于课内知识的认知学习,而对于由课本外的知识难以实现突破,获得新认知。为了改变这种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应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积极采取一些开放有趣的教学活动,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虽然在自主性活动中会出现不可预见的新问题,但是这些新问题是学生融入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内容获得生成的。通过这些问题,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促进学生自主意识的强化与能力的提升。例如教师可以设计“如何做守法好少年”的活动内容。在活动中,教师可以改变过去照本宣科的形式,将本次活动组织成为一场综合性活动,要求每个学生都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撰写演讲稿,就“法律是什么、为什么要有法律、遵守法律青少年需要怎样做”进行思考,待准备完备后,首先在组内进行初选,确定参加班级演讲的人员,然后,教师可以邀请班主任及其他学科教师参加活动,以评委的形式对学生的演讲进行点评,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法律签名的活动,加强对做知法守法的人的理解。

通过这样的活动激发学生跳脱课堂束缚,更为主动、开放的进行自主思考,充分体验参与学科课活动的现场感觉,只有学生充分体验到情绪与心理的变化,体验到学科课堂的内在乐趣,才能激励学生深刻体验学科课内涵,把握思维特点,达到提升课堂兴趣的良好效果。

四、深化探究合作,强化学习活动体验

合作意味着分享,探究意味着坚持,这是希望学生在学习思想学科过程中可以深切感悟 的内容。因此,在思想学科教学中,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开展基于特定学习任务的合作探究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间增强对于思想学科知识的内心体认。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动力。合作的过程,发轫于特定的学习目标。在特定学习目标的导引下,学生们从自身认知能力出发,针对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在活动中扮演相应的角色,在思维的碰撞中,进一步了解其他组员的所思所感,收获其他组员解读问题的视角与方法,达到在实现教学目标过程中,积累知识,培养能力的良好目标。当学生经过讨论收获一定成果,而又对诸多问题有所疑问时,教师通过相应的点拨引导,会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知,达到在潜移默化之间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行教育的良好效果

比如,很多学生听到“中国梦”的时候,会有一些感性认识,但是具体何指,却是语焉不详。教师可以组织个“中国梦,大家谈、大家思、大家做”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查找资料,寻找素材,收集关于中国梦的相应内容然后彼此分享,畅谈提出的中国梦的深刻内涵与意义。并且结合“中国梦”知识的学习,构建自己的“学生梦”,着眼自身理想目标,制定自己的旬、月、学期、学年的整体学习计划,督促自己去执行计划,以促进自己学习素质提高,感受到梦想的意义与实现路径,帮助学生从“自身视角”加深对于“中国梦”、“中国梦与自身的关系”理解。将活动转为为学习,将学习转为教学,将教学转变为思辨,让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将兴趣带入到整个学习活动中来。

总之,强化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将“教学”转化为“学教”是提升学科课教学质量,形成学生个体化、多元化情感与思维认知,培养独立与健康人格的重要突破口。因此,广大学科课教育工作者应该强化生本意识,真正从学生的认知与情感视角出发,科学规范的组织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科课在培养学生思维,提升学科素养方面的基础作用,为推进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肖川.教育的责任与使命.[M].长沙:岳麓书社,2007.

[2]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3]程东峰.责任伦理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4]王振宏,李彩娜.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5]程东峰.责任论:当代中国责任理论与实践的思考「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

[4]司马华康,庄丽华.新时期小学教育创新概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上一篇: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径和方法 下一篇:我国人口结构转变与体育发展关系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