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探讨

时间:2022-10-26 09:52:00

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探讨

【摘要】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社会实践能力是研究生培养的必要环节,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理论学习与实际锻炼的结合,全面提升研究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更好地服务社会。那么高校作为培养研究生的主体,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保证学历能力的均衡发展,成为值得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社会保障专业;研究生;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和环节。而目前社会上普遍反映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存在明显的学历虚高而能力有限、学校培养与社会需求脱钩的现象,社会较为普遍的质疑我国研究生教育培养的质量。因此,对于地方高校而言,如何针对现有培养状况进行调整、完善优化培养体系已成为函待解决的问题。劳动与社会保障是在我国经济发展、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的大背景下产生的,设置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目的就在于培育专业的社会保障人才,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因此该专业具有极强的应用性。而在现实中,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就业情况却不容乐观。本研究对我校社会保障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对地方高校在在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形成了一些初步的看法,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一、研究生社会实践概述

研究生社会实践指高校根据培养目标利用校外优质资源开展多种形式深入社会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发挥聪明才智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深入地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并从中提升自己的基本社会实践能力和专业社会实践能力。研究生社会实践形式主要包括假期社会实践、研究生挂职锻炼、与企业、政府公共部门联合建立基地、导师课题或项目引发的社会实践等。研究生实践形式多样,需要发挥高校、用人单位、研究生、政府的整体功能,“四位一体”紧密配合,共同参与、共同管理,构建科学有效的培养机制。

二、社会保障研究生社会实践现状的调查分析

(一)调研对象基本情况介绍

本次研究对象为AX学校社会保障专业的研究生。AX大学于1999年依托劳动经济学建立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成为获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全国第一批8个院校之一。2000年建立硕士点,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成功获批国家特色专业和北京市重点学科。其培养目标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有扎实经济管理理论基础和宽广的知识面,掌握现代管理技术和方法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研究工具及样本情况

1.研究工具。本文的研究工具主要为调查问卷,问卷内容涉及社会保障硕士研究生对专业实践活动的重视程度、高校培养实践能力的方式满意度、获取社会实践能力机会、社会实践与专业相关性以及硕士研究生针对高校培养其实践能力的现状提出的建议5个方面。2.样本的总体情况。本次调查共发放90份,回收问卷78份,其中有效问卷74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2%。其中调查研一学生28人,研二学生22人,研三学生24人;男性14人,女性70人。采用spass和excel统计工具进行数据统计、图表分析。AX学校社会保障专业经数年发展成为国家特色专业、北京市重点学科,因此选取其作为社会保障专业研究生社会实践研究的被调查对象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三)社会实践状况测算结果

1.研究生对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视程度。在问卷调查中,当问到“您对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视程度”时,认为重视和非常重视的占20%;28%的研究生表示一般,而不重视和非常不重视的各占55%和3%,共占58%。按1-5分进行打分,该专业研究生的重视程度的平均得分为2.84分,这说明大多数研究生对社会实践活动重要性的认知程度较低,不能理解参加社会实践的重大意义,于是被动地参加社会实践,把社会实践看成完成任务、走过场,社会实践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2.研究生对高校实践能力培养方式的满意度。通过统计我们可以看出社会保障研究生对高校实践能力培养方式较不满意,占到总人数的85%。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原因。第一,研究生参与导师课题或项目不多。随着研究生的招生规模逐年增加,一个导师通常带二到十几个学生,在项目数量一定的条件下,分摊到每个学生的机会均减少,并且学生大多从事的是一些辅的工作。第二,AX大学在劳动与社会保障实操性软件或者专业教育基地方面投入严重不足,学生在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后不能进一步领会,无法快速适应市场需求。3.获取社会实践机会。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此专业学生获取社会实践机会比较多,这是因为AX学校地处北京的优势,各种社会资源十分丰富,参加社会实践的渠道也多种多样。学生可以选择去一些企业做人力资源实习生,还可以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和志愿者服务。根据AX学校的培养方案,学制3年研究生专业课程设置为一年半,也就是说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锻炼自己,提高综合素养,增长才干,了解社会,增加社会使命感。4.社会实践和专业相关性调查。当被问及“您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和自己的专业相关吗?”,75%的学生认为不相关,他们参加社会实践的方式集中于企业实习、社团活动、校外兼职三种方式。从社会保障的培养目标来看社会实践应有较强的专业相关性。而在企业实习中,大多数研究生从事的是人力资源实习,而社会保障专业与劳动经济学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习内容重合,这样社会保障学生在人力资源实习中并不占优势,对今后职业发展不利。

三、相关对策探讨

(一)加大宣传力度,加深认知程度

大力宣传社会实践,鼓励研究生全身心积极地投入社会实践,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认识到实践在自我发展成才中的作用,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主动寻找实践的机会,同时避免社会实践“走过场”、“流于形式”,要达到社会实践的真正目的。为了使社会实践活动可以长期顺利开展,导师作为学生研究生的引领者,可以给予适当支持与引导。

(二)加大社会保障专业实践基地建设

实践基地是保证社会实践长期稳定可持续开展的重要场所,鉴于社会保障实践基地平台在AX高校还属于空缺状态,大学可根据社会对社会保障人才的需求状况,联合企业或政府公共部门投入资金建设社会实践基地,为研究生提供良好稳定的专业发展平台。具体可以模拟社保部门的工作程序和场景,学生通过操作社会保障软件,更深入理解社会保障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增强实操技能,培养专业兴趣,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力。

(三)持续增加经费投入保障

实践活动的长期顺利进行依赖于充足的经费,可以通过学校财政拨款、拉取企业赞助等方式筹集专项资金,为社会实践的开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筹集的资金用于基地建设、专业人才聘请、活动经费,此外,要设置奖学金加大对实际操作能力强学生的奖励力度,鼓励学生创新,为研究生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解决后顾之忧,使他们安心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我。

(四)成立工作领导小组

指导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活动的有序开展,需要一批专业的管理人员成立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规划、领导、组织、协调活动,并能够及时解决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的问题。在实践活动结束后,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实践教学的安排评估实习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评分,保证研究生在校学习期间的社会实践能与正常的科研、教学结合,形成稳定的运行机制,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最后学院对该专业的总体实践教学情况分析归纳,汇总形成评估报告。

(五)实践内容应注重与社会保障专业紧密结合

劳动与社会保障事业是一个“服务民生、改善民生”的综合事业,因此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需要的是具有一定实践技能的综合性专业人才。目前行政事业、企业社会保障专业人才潜在需求大,而高校承担着为社会输送专业社会保障人才的重任,必须改善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加强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就业竞争能力,有效弥补我国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的不足,解决人才需求和供给脱节现象,这也是高校的责任所在。

四、结论

科研能力、操作能力、实践能力是高校培养研究生的三个方面,而操作能力、科研能力又依赖于实践能力的提高,因此如何提高实践能力成为高校制定培养方案时关注的重点。在现有的制度基础之上,高校必须完善培养机制,加大投入,加强组织管理,探索实践新形式丰富活动内容。同时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利用社会优质资源,共同为学生搭建良好的发展平台,营造良好的社会实践氛围,最终为社会输送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斌,苏同营,贾强,等.试论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6):64-65.

[2]陈闻,杨丽媛.论研究生社会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3(5):101-104.

[3]谭彦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思考[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6(10):85-86.

[4]安华,张笑会.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人才开发,2007(7).

[5]高嵩.社会实践与研究生素质培养[J].中国高教教究,2005(12):50-52.

[6]赵秋成.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建设和发展路径选择[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5(3):51-55.

作者:黎煦 靳雅楠 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上一篇: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的思考 下一篇:化学课堂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