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人肉搜索”的规制

时间:2022-10-26 08:28:47

浅析“人肉搜索”的规制

摘要:“人肉搜索”自2001年诞生以来已有8年的时间,作为一种大量网民参与的互动性信息搜索方式,广受社会关注。本文主要对“人肉搜索”进行认识和分析,对其利弊进行探讨,提出通过政府影响市场来实现对“人肉搜索”规制的方法。

关键词:人肉搜索;规制;代码

中图分类号:TN915.0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23(c)--0087--02

近几年,一系列引发广泛关注的网络事件催生了一个新词――“人肉搜索”。在汶川大地震中,“人肉搜索”成为寻找亲人重要的工具,但另外一部分网络事件所引发的“人肉搜索”行为却饱受争议,一方面,通过“人肉搜索”所暴露出的腐败、贪污行为对我国廉政建设、治理腐败具有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人肉搜索”所带来的肆意公开他人隐私和引发的网络暴力现象将网络影响从网络转移至了现实并对被搜索者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影响。

一、“人肉搜索”的概念

广义的“人肉搜索”就是利用现代信息科技(电视、电脑、广播、新闻报刊等),变传统的网络信息搜索为人找人、人问人、人碰人、人挤人、人挨人的关系型网络社区活动,变枯燥乏味的查询过程为一人提问、八方回应,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声呼唤惊酲万颗真心,千方百计的搜索体验。狭义的“人肉搜索”则指的是网络上的一些事件在网民中引起反响,通过众人对事件的分析、被搜索者信息的的逐渐披露,慢慢积聚起来最终得出被搜索者的具体信息,包括姓名、家庭住址、工作、手机号码等,甚至包括一些个人隐私。美国的媒体将“人肉搜索”称之为“ctxinese style intemet marl search”,即“中国特色的网上追捕”。

被称为“人肉搜索第一案”的“死亡博客”一案于08年12月在北京市朝阳法院公开宣判,大旗网和“北飞的候鸟”两家网站由于侵犯原告王菲名誉权及隐私权,分别被判停止侵权、公开道歉,并赔偿王菲精神抚慰3000元和5000元;而天涯网因于王菲前及时删除了侵权帖子,履行了监管义务,因此对其判决不构成侵权。此案宣判后,朝阳法院向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出司法建议函,认为网站应对网民的言论采取有效、及时的技术措施来进行适时监管,避免因“人肉搜索”行为的易扩散性误导公众,造成对被搜索者合法权益的侵犯。

二、“人肉搜索”的二重性

“人肉搜索”本身是一把“双刃剑”,在一定程度上,对国家、社会、个人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不能一味杜绝“人肉搜索”这一网络行为,应该在一定的范围内,对其以部分自由权限的保护与一定的规制。

(一)“人肉搜索”的正面性

1 社会舆论监督与制约作用。在大多数爆发的“人肉搜索”事件中,均反映的是社会丑恶现象,比如“女子虐猫事件”,数万网民在看到视频和图片的时候产生了极大的反感情绪,通过对比和积累信息最终锁定视频的拍摄地点和相关的当事人。事件的影响迅速由网络转向现实:虐猫女子和拍摄者身份被披露,所在单位对其进行调查并作出了停发工资、免去职务等处理。由此可见,“人肉搜索”已经成为一种自发、主动的追踪和惩罚机制,通过网络民意影响社会反映,主导此类负面事件的现实舆论方向,以网络做为工具达到“惩恶扬善”和对当事人的社会批判、惩罚的目的。

2 促进社会道德、正义和良知的弘扬。在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期间,通过“人肉搜索”数万亲人相聚,中国人的爱国热情和团结精神再一次得到彰显。即使在大多数的负面“人肉搜索”事件的声讨中,网民通过网络表达对事件、当事人的不满和愤怒,这是在对“恶”的批判的同时表达的也是对“善”的期盼,在上述事件中,无一不是对社会道德、正义和良知的追求。

(二)“人肉搜索”的负面性

1 对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不足。在“人肉搜索”的行为中,主要部分是对被搜索者的个人信息的肆意披露,在信息被兴趣盎然的猎人们挖掘出来以后立刻通过网络迅速传播,直接影响到当事人的生活和工作。

2 “网络暴力”影响巨大。在“人肉搜索”事件的末期即是“网络影响力”转为“现实影响力”的阶段,公众选择从网络上解决问题转移到在现实中解决问题,“人肉搜索”事件的影响范围扩大,对其的控制也变得更为艰难。“人肉搜索”行为带来的影响由最初的想要维护社会良俗变成了影响社会公共秩序,甚至将极端、恶劣的影响带到了现实社会。

三、当前“人肉搜索”的规制

可规制性是指一个政府在其正当的职权范围内对其行为的规制能力。对于因特网而言是指政府规制其国民(或许还有其他人)的网络行为的能力。劳伦斯・莱斯格在其著作《代码》一书中如是说道。他认为,对于网络行为的控制可以套用一个由法律、社会规范、市场和架构所构成的框架。

1 法律。目前我国已经颁布了《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等多部法律法规,但是仍然存在着立法真空和难以对网络行为进行违法鉴定的明确界限。以隐私权的保护为例,个人隐私、其范围与界限等在认识上存在很大分歧。我国关于隐私权的立法非常缺乏,在现实的执行层面关于隐私的保护则更是苍白。

总体而言,法律始终以违反其规则则会导致某种后果相威胁。法律对网络行为的影响不是直接的,是通过之前的警示作用来防止下一次违法行为的产生。同时,法律法规的产生具有较长的酝酿期,而网络违法行为的复杂性较强,特别是涉及“言论自由权”、“信息自由权”、“隐私权”等敏感问题,因而相关立法的难度更大。因此,通过法律手段来规制“人肉搜索”的局限性比较大。

2 社会规范。社会规范对“人肉搜索”的影响分为网络和现实。在网络上,当一个“人肉搜索”事件引起公众赞成或者反对的时候,关注的人自然会对其表示支持或者反对。在虚拟社会里当有人违规范时,公众可以透过虚拟的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感情:给与遵守社会规范的人以肯定,给与违规范的人以惩罚、孤立等虚拟行为。在现实社会中,社会规范对“人肉搜索”的影响则是来自网络暴力的延伸,包括泄露当事人隐私、对其进行抵制行为等等。当然,社会规范的影响也是在“人肉搜索”行为产生以后才对其进行约束的。

3 市场。市场对“人肉搜索”的规制主要是通过市场对网络的规制来实现的,是一种间接的影响方式。市场通过利益的驱动,促进对“人肉搜索”或网络发展有利的企业的经营或者是相关软件的开发,但是这种利益的来源只能是政府。比如,政府在为了实现公共利益,为了维护网络社会的有序和稳定的时候,可以对肆意扩大“人肉搜索”行为的负面影响、恶意传播不确定信息等的网站企业进行惩罚,也可以对及时监管“人肉搜索”行为,阻止恶性传播的网站予以表彰肯定,以企业的竞争来实现网络社会的和谐稳定。

4 架构(代码)。在《代码》一书中,劳伦斯莱斯格对架构的定位就是代码。代码对于网络社会就好比一扇门对于一栋房屋,想要阻止进入房屋,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没有门,没有门就等于没有权限,因此这间房屋就永远进不去,代码对“人肉搜索”的影响就可以如此。由于代码是构建网络软件和硬件的各种协议,因此它对于“人肉搜索”的影响是最直接的。代码对“人肉搜索”的影响方式主要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式进行:(1)、对进行“人肉搜索”使用者的限制。由代码可决定哪些人可以使用“人肉搜索”,哪些人不可以使用“人肉搜索”;由代码可以决定使用者可以在哪些情况下使用“人肉搜索”,在哪些情况下不可以使用“人肉搜索”等等一系列从使用者角度出发的限制性举措。(2)、对因“人肉搜索”过程中信息披露的限制。代码决定了网络空间的结构,因此其可以直接决定个人信息的被公开。在网络的软件设计中,加入通过代码的影响,对于“人肉搜索”行为的权限进行设定,即可在一定范围内给与自由发展的空间,并在这同一范围内防止其恶意变化。

四、结束语

“人肉搜索”在社会存在的原因是因为它适应了网络社会发展的需要,再加上其对于国家、社会、个人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积极的意义,那么就应对其存在和发展予以肯定。“人肉搜索”本身只是一种技术手段,其对网络和个人的影响好坏关键在于我们对它的运用是否得当。劳伦斯莱斯格所提出的四种规制措施对于“人肉搜索”都是非常的重要的,四种策略对“人肉搜索”是相互影响的,不能仅仅靠哪一个就能完全掌控“人肉搜索”,但是在这四种方式中,以市场与代码结合的方式最有效。代码直接决定“人肉搜索”行为在网络上的存在状态与发展,而市场中的企业是控制代码的主体,因为企业可以通过提供网络服务和价格来调节公众的网络行为,因此,为了高效、低成本地实现对“人肉搜索”的规制,政府可以通过对市场的调节作用来影响“人肉搜索”的存在方式、存在状态。当然这将又是一个政府、企业、公众三方博弈的问题,还有待深入研究。发挥“人肉搜索”本身应该有的作用,使其为社会和公众服务才是最佳状态。

上一篇:关于齿轮传动应用的思考 下一篇:干好一项工程,培养一支年轻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