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网络异化

时间:2022-10-26 05:22:14

浅谈网络异化

摘 要: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异化特别是异化劳动做了精辟而深刻的阐述。异化这一概念是在当时资本主义条件下提出的。如今,时隔一百多年,随着经济及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异化并未消失,反而充斥着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给人类带来新的危机,网络异化危机就是其中一种。网络异化其实质是网络主体的异化。如何克服这种异化,使主体获得全面、自由、健康发展,是当今社会每个人必须面对并解决的重大问题。

关键词:网络异化;网络主体;虚拟世界

一、异化与网络异化

异化问题最早是作为社会政治问题提出的。十七、十八世纪的启蒙思想家,希望人在自然条件下是平等的,并通过建立“社会契约”产生的国家保障人们的自由平等。结果却走向反面,人们的自由不仅没有得到保障,反而遭到破坏。他们看到这一现象,但并未从哲学高度概括。其后虽经过黑格尔、费尔巴哈的批判与改造,却也不完整。真正对其深入阐释的是马克思。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异化问题作了充分的论述。他认为:“异化是一种客观的现象,它反映了在一定条件下,认的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及其产物,与人相对立。它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反过来控制人,统治人。这种情况,无论是在物质生产领域、政治领域、精神领域都普遍存在。”如今,经济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在给人类创造前所未有财富的同时,也使人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即网络危机。网络是现代文明的产物,它悄无声息地走进千家万户,给人们带来巨大地自由空间与便利。殊不知,网络已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在控制、支配着人类自身,人不再是自由全面健康的发展。正如卢梭所言:“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

二、网络异化的实质与表现

网络作为科学技术的产物,是一把“双刃剑”。它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拓展了人们的生存空间,打破了原有的物理空间限制,使人们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人们在创造网络、利用网络的同时,也受网络的控制和支配,网络作为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约束着人们,导致人格、人的行为、价值观念、道德评判标准发生异化。因此,网络异化的实质归根结底是网络主体的异化。人作为主体本应该操控网络,使网络这一客体为自己服务,结果却走向反面,使自己成为网络的工具。人的主体意识被网络日益侵蚀着,最终走向碎片化。“他不感到他是自身世界的中心,是其行为的发出者,而是他的行为及结果已经成为他人的主人,必须俯首听命,甚至顶礼膜拜。”

网络主体性的异化集中表现为主观能动性的异化。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在于人有意识并具有主观能动性,即主体能够认识客体并改造客体。网络的出现使人们遨游在信息的海洋里,不论你需要什么,怎样做,只要点一点鼠标,就能找到你需要的资源。长期如此,人们就会形成一种依赖心理,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自我创新的能力,这也是当前社会创新型人才短缺的主要原因之一。另一方面,网络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具有超吸引力和超新鲜的事物,外在的吸引与内在的驱动力驱使着我们网上冲浪,对现实生活漠不关心。因此,网络的不合理应用削弱了人们对现实的认同感,理性的思考与实践越来越少,反而感性占据主导地位,使理性降为感性。

虚拟性是网络最显著的特点,虚拟性与现实性是辩证统一的矛盾体。在虚拟的世界里,每个个体都可以创造另一个自我,即非我,这样就形成了“我不是我,我可以是人人的”局面。如今的社会,竞争非常激烈,压力也接踵而来。在压力面前,现实的方式不足以排解人们心中的苦闷与压抑,只能借助虚拟网络来缓解。在虚拟性的世界里,“我”可以畅所欲言,对社会不公、不合理的现象做任何评论,尽情地发泄自己心中的愤恨,并从中找到快乐,这也是网络沉迷者不能自拔的原因。网络除了虚拟性这一最大特点外,还具有无约束性。在缺乏监督、规范、约束的条件下,人们往往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攻击、谩骂、黑客侵入、暴力、色情等诸多网络道德问题表现出来。道德、理性、责任被抛到九霄云外,使传统道德面临新的挑战和异化。

网络使人具备双重身份――虚拟身份与现实身份。虚拟身份超越现实身份并弥补了现实身份的不足,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做到的,都可以在虚拟世界中得到实现,越是依赖它,异化的程度就更强。人的主体地位越受限制。虚拟身份也有很多个,比如我们聊天的工具QQ,我们可以申请多个账号,与此相对应的就有多个网名,你的年龄、职业、出生日期等个人信息可以随意填写,这些信息都不具有真实性。因此,当你利用它与别人交往时,你不再是原来的自己,不是“真我”。结果,一方面造成人与自身的异化,另一方面造成人与他人的异化,更具体地说是人际交往的异化。人与人面对面的、直接地、现实的对话变为人与机器(电脑)的对话,其实质是人与电脑这一符号、媒介交往。因此,人际间的交往也变成一种符号交往。这种交往就像当前流行的符号消费一样,人们消费的不再是消费品本身,而是品牌,这种品牌象征着地位、身份、权力。当然,我们不能为此而全盘否定网络的积极作用,但如果虚拟交往长期不合理地存在下去,就会让人在虚拟的世界中迷失自我,失去到未来前进的动力。人际交往的异化不仅疏远了人与人的关系,也疏远了人与社会的关系,造成人与社会的异化。因为社会由人组成。个人与社会脱节,就很难融入现实的社会生活中,最终阻碍自身与社会的发展。

三、网络异化产生的根源与反思:

网络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提高了人类的生存质量,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创造了条件,它的积极作用是不能否定的。然而网络在显示自身优越性并为人类服务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网络问题,网络异化就是最突出的问题。然而,网络异化的根源并不在于网络而在于人。

人的理性、责任、道德缺失是造成网络异化的根本原因。除了人自身原因外,还有其他社会原因。近几十年来,我们的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综合国力大力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一些社会问题也突显出来,比如住房问题、“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社保问题、上学问题、农民工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关乎人民的切身利益,如果不及时处理或者处理不好就会激起人们的不满与公愤。现实的方式不足以让人得到满足,只能寻求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发泄,在发泄过程中就可能丧失理性,丢掉道德与社会价值判断标准,结果造成网络主体的异化。社会问题的出现究其原因是社会政治法律等各种制度的不健全,因此,国家、政府及社会各界应大力完善相关制度。造成网络异化的另一主要原因是网络规范的不完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自由是相对的自由,要受法律的束缚。而在网络中,它拓展了自由的空间,人们不受法律道德的约束,网络规范的缺失给人钻了空子,结果导致网络道德的异化,人的观念、行为的异化。因此,要克服网络异化带给人的生存方式及主体意识的危机,使人的主体地位得到提高,就必须对人和社会进行全面的改革,加强人的自觉性、思想建设和道德建设,完善网络道德规范,推进社会制度的变革。将人文理性与价值理性融入到技术理性中,使人文精神和科技精神相结合,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先达,葛锡有,马健行.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2]卢梭.社会契约论.[M]商务图书馆,1980

[3]徐维东,吴明证,邱扶东.自尊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心理学报,2005

[4]徐慧.网络异化问题研究,[J].《新西部》2009年第24期

[5]梁丽.网络人际交往的异化,[J].《理论与当代》2011年第4期

[6]孙海亮,严耕.网络主体异化的原因分析[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作者简介:

文丽红(1988~)女,山西吕梁人,辽宁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研究方向为哲学与社会发展。

上一篇:试论物理新课改中的科学探索与实践 下一篇:小议构建投资建设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