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国家博物馆

时间:2022-10-26 05:12:48

走进国家博物馆

在《蒋勋的卢浮宫》一书中有过这样的描绘:有幸悠闲而不是一路小跑地在卢浮宫中徜徉。可以为了想到的一张画而只去看这一张画。然后在塞纳河畔坐一坐,回味刚才画里的色彩光影。是多么奢侈和幸福。的确,有时候博物馆可以让人感到幸福。既然如此,那么我们对我们的博物馆还有什么更多的期待?如果不仅仅在于展览或展品,那就还有博物馆本身了。

相比于巴黎的卢浮宫、伦敦的大英博物馆和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这些世界知名博物馆,我们不到一百岁的国家博物馆显得年轻了些。不过我却真的害怕它出现在一座华丽无比崭新现代的建筑中。并不是保守的思想让我不能接受像国家大剧院或新央视大楼那样的新颖,只是感觉作为新中国十大建筑所特有的沉稳似乎更适合承载国家博物馆这个称谓。好在经过4年的等待国家博物馆还是重新回到了天安门广场的东侧。

那些矗立着并借鉴了紫禁城殿宇重檐屋顶设计的叠加退阶式琉璃瓦屋顶下高大的廊柱大概就是我关于这座建筑从革命历史博物馆到国家博物馆的主要记忆了。高大廊柱上撑起的金色五星和红旗在阳光下永远是熠熠生辉的。曾经摆放在廊柱下的香港、澳门回归的倒计时牌和奥运会的倒计时牌带着国人的自豪已经悄然收进了仓库,高大的廊柱也将视线分割开来,天安门城楼、国旗、人民英雄纪念碑和纪念堂独立于视线之中。不知道这算不算是我在国家博物馆看到的第一个展览。东边另一排廊柱之后是在原有的“U”型博物馆包围中加建的新博物馆。虽然新馆略高于老馆,但是建筑风格如出一辙,只有那些高大的开窗提示着融会于传统之中的现代风格。

领票的过程有些漫长,权当是盛大演出前的暖场序曲了。自己安慰自己:卢浮宫和大英博物馆前不也经常是这番景色。望着渐行渐近的入口,不知道关于这座博物馆的记忆有多少能被拾起。待安检完毕真正进入国家博物馆时,我却发现自己关于革命历史博物馆的记忆全都消失不见了。眼前长达260米的入口大厅几乎将室内外的环境融为一体,消除了那种从大广场一下子进入到狭小空间的局促感,同时也连接了老博物馆的南北两翼。参观者更可以把这里当作一个缓冲,从非常喧嚣的城市进入到非常优雅环境的过度,然后再进入陈列室,心自然就静下来了。入口大厅的中央是一个宽阔的空间,从走廊中分离出来。那些高大的开窗恰到好处地拓展了参观者的视野,透过七扇十多米高铜门上的镂空,正好可以直面博物馆馆外的天安门广场。而对面的墙上则是一幅宽36米、高12米的巨大浮雕,由艺术大师徐悲鸿先生那幅震撼人心的《愚公移山》油画而来。屋顶的灯嵌在中国古代建筑特有的建筑结构“藻井”中,从而抵消了高大空间给人带来的渺小感。站在这里可以看得出,整个博物馆的平面布局依然是沿用了中国传统建筑的三段式划分方法。博物馆的北侧展厅主要用于展示中国近现展史,现在正有《复兴之路》的展览,而南侧则包含了一座图书馆。在新加的建筑中,主要展览区域被划分为四个重叠的楼层。以木材、石材和玻璃作为主要的装饰材料,和谐统一中也能带出自然大气的空间氛围。点缀其中的活动空间用专业一些的语言讲就是用当代建筑的语汇诠释了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

如果我们关于博物馆的记忆早已不是只有军事博物馆里散尽硝烟的飞机大炮和自然博物馆里史前时代的恐龙化石那么单一,那么我们面对的展品也将不会再有拒人千里之外的玻璃罩和冰冷简单的文字介绍。位于三层的《中国古代青铜艺术》、《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和《中国古代瓷器艺术》展览是我的首选。也许透过展柜内精美的青铜器和手

中讲解器详尽的解说你会真心感叹古人的智慧,但是当你真正近距离地直面后母戊鼎或那些古代佛像时,看着上面精美的纹饰以及时间留下的痕迹,你才知道自己距离历史有多近。

当然文物永远只是展览的一部分,艺术品绝对不能缺少。相信喜欢书画的人一定会为潘天寿、李可染和黄胄的艺术大展感到激动。虽然我们没有达・芬奇也没有蒙娜丽莎,但是当你近距离的直面一幅幅书画,想象着墨迹刚刚干透仍有墨香阵阵,你才知道自己距离艺术如此之近。别让思想只停留在千年前的古代文明或艺术家的笔下。

北翼展馆的《复兴之路》更加精彩,展览回顾1840年鸦片战争后,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中国各阶层人民在屈辱苦难中奋起抗争,为实现民族复兴进行的种种探索,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光辉历程!对于我们而言这段历史早已在中学的历史课本中熟知,但是没有亲生经历过这段历史的人无法从历史课本中感受到历史真实的震撼。不过贯穿整个展览的雕塑、实物、模型、图画和影音足以最大程度地还原历史,让人身历其境地感受到这段历史。那些悲伤、愤怒、激昂、欢欣鼓舞和骄傲是写在每个参观者脸上的表情,也写在我的脸上。

记得在20世纪70年代的时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有过一个关于文明的标准,其量化标准一个是用纸量,一个是用水量。虽说现在这个标准不用了,但是多少有些道理。水量,指的是清洁度。纸量,主要是指传播渠道。对于博物馆来说,既是一个很好的文明传播渠道,又一个很重要的清洁的文明表征。有人说博物馆不单应该有自己的特色,更应该有自己的生活经验。西方的博物馆里有一条看不见的规则,就是“讲解员不能让观众太久的离开展品”。讲解员是桥梁,是要把展品介绍给观众,真正的魅力是展品本身。而博物馆的气质和整个环境与展品应该是融为一体的。我们的国家博物馆还很年轻,但是能看得出来它一直进步着,至少现在再也见不到某件展品前拿着喇叭的讲解员高声讲解和参观者乱哄哄围成一圈的“景色”了。并且博物馆也不再重视单纯严肃的学术氛围,更重要的是成为了市民休闲的场所之一。获得多少知识也许是次要的,享受一下难得的静谧幽雅的气氛不可或缺。正如在《蒋勋的卢浮宫》_-书中的描绘:有幸悠闲而不是一路小跑地在卢浮宫中徜徉,可以为了想到的一张画而只去看这一张画,然后在塞纳河畔坐一坐,回味刚才画里的色彩光影,是多么奢侈和幸福。的确,我们的博物馆也可以让人感到幸福。

走出博物馆的大门,9.5米高的孔子青铜雕像静静伫立在夕阳下的雕塑园中。青铜雕像双手合于胸前,目视远方,身体左侧佩带有一把宝剑,以极为简朴、概括的手法,将人物融入到自然的山石形态当中,却带出似巨石,似高山的磅礴气势,这也正是中华文明的精髓之所在,国家博物馆的精髓之所在吧。

TIPS

开放时间:9:00--17:00(16:00止票,16:15停止入馆)周一闭馆(国家法定节假日逢周一亦闭馆)

零散观众可从西门票务中心凭有效证件领取当日免费参观券,从西门进入参观(有效证件包括:身份证,护照,军官证,士兵证、中小学生学生证)。

团体观众参观(20人以上),可提前电话预约7日内免费参观券并于参观当日携带单位介绍信在北门票务中心领票从北门进入参观:订票热线010--65116400(9:00-16:00)

网址:http:///

上一篇:运河上的石桥 下一篇:资中状元街:一条书卷的长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