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文言文的教学技巧

时间:2022-10-26 04:01:14

浅谈高中文言文的教学技巧

文言文在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文言文教学与现代文教学有所不同,学习文言文时学生遇到的语言障碍较多,因而,文言文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帮助学生扫除这些障碍,下一番“咬文嚼字”的功夫。

我们要用新课改的精神,从素质教育的高度,从学生未来的发展来审视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传统的教学方法施教的结果只是学生“学会”。因此,我们必须改变传统教学的做法,变学生“学会”为“会学”,使学生能“读其文、通其意、晓其理、感其情”。

语文复纲中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主要有四点:理解基本

篇目中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理解文言虚词“而、乎、乃、其、且、所、为、以、于、则、者、之”在基本篇目中的用法;理解并用现代汉语翻译基本篇目中的重要文言语段;理解基本篇目的思想内容及作

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现结合复纲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以讲解《劝学》为例,以此探讨新的文言文教法。

一、反复诵读,培养语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古人崇尚诵读的佳话。但我发现学生课前预习的效果一般都较差,能读一两遍的学生已是寥寥无

几,而且学生读文言文时常犯“心口分离”的毛病,常常读错。针对上述情况,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两种方法:(1)提前布置预习,以此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2)诵读的形式要灵活多样,如:范读、齐读、个读、分段读、播放唱片录音后要求学生仿读等。学生可以通过声音的轻重、停顿、语气的舒缓、抑扬,甚至情态、动作的外化,充分表现作品的内在含蕴以及艺术魅力,加深对文本的认识,以达到在情感上产生了强烈的震撼,与作家的情感形成了共鸣。

二、笔译课文,加深理解

文言文课堂的教学也应该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发展个性,充分运用自己的理解去研读、思考探索课文。为了改变“满堂灌”导致的沉闷课堂氛围,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我们可以按照人数把班级划分成六个小组,具体要求是:齐声朗读该篇课文;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疑难,讨论并翻译文章;总结文言现象,用统一的符号标识;用铅笔在预习本的空行处笔译;小组长确定代表,汇报翻译,并回答老师和其他同学的提问。讨论期间,老师巡回指导、答疑解惑。在学生汇报发言时,老师只需作适当的纠正和点拨,其他同学则做笔记,课后再稍加整理。这样一来,学生不但提高了课堂参与的积极性,还增强了解决问题的自觉性、主动性。在这一过程中,他们时刻享受着释疑的欢欣,同时也提高了消化吸收知识的能力。学生在用笔翻译时,才感到有许多地方很不顺手,一些难词、难句的障碍横亘在面前,因此对于老师而言,要更好地把握难点,对学生进行有正针对性的讲解,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简析课文,串通文意

教师在自主疏通课文的基础上进入对文章整体思想内容、艺术特色作简要分析,可以为学生铺设深入理解的阶梯。

如《劝学》一文的作者荀子是我们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文中作者着重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意义、作用和学习的方法及正确的学习态度。

第一部分即第1段,作者借“君子”之口,提出全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第二部分即第2、3、4段,论证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统观全文,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通俗易懂;并且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四、灵活训练,复习所学

教学中,学生对课文的感知、理解是知识的吸收储备期,练习则是心理学上所谓的知识“迁移”和哲学上强调的“实践”运用阶段。

常用的训练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1)对本课教学内容做一些反馈练习。注意新旧知识的勾连,以新带旧,以旧促新。例如《劝学》这一课知识点的整理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词类活用的整理,二是特殊句式的整理,主要有判断句、状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定语后置句。(2)布置与学生所学的文言课文层次相近的文句作为练习,由浅到深逐步提高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五、加强背诵,检查默写

背诵是我国传统文言文教法之一,在现代的文言文教法中也是不可或缺的。背诵对学生积累文言知识,培养语文感受能力,提高阅读及写作水平,加厚传统文化底蕴都有很大帮助。因此,我们可以采取一些灵活的方法来调动学生背诵的积极性,比如同桌互背、小组竞赛等,只要达到背诵目的即可。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要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落实,都必须注重“自主合作探究”意识的体现。相信只要我们努力,文言文教学定能走出“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

(作者单位 江苏省连云港金山中等学校)

上一篇:论英语的动作技能学习 下一篇:浅议化学教学中转化学困生的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