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意义三分法指导下《声声慢》的可译性

时间:2022-10-26 03:20:36

浅谈意义三分法指导下《声声慢》的可译性

【摘 要】莫里斯意义三分法将文本意义分为指称意义、言内意义及语用意义。利用该分类原则,对宋朝女词人李清照所著《声声慢>的英译本进行了分析,探讨英译本否可以在指称、言内及语用意义实现与汉语的对等,并进一步剖析《声声慢>的可译性。

【关键词】意义三分法;声声慢;可译性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5-168-01

传统语言意义观“语言分类命名集”这一保守观点,伴随着人们对语言意义的确定性和客观性的重新审视,己无法立足。根据意义非客观性及非唯一性的特点,不同语言学家对意义分类进行了不同的分类。莫里斯将意义分为指称意义、言内意义及语用意义,即意义的三分法。

一、指称意义

“指称意义指语言符号和它所描绘或叙述的主观世界或客观世界的实体和事件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语言符号和它的所指物的关系”。语言符号是对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事件等的一种表现,即符号的所指事物,而符号与其所指事物间的关系,就是语言的指称意义。

这一点在诗歌文体的翻译中,还是比较好传达的。中文诗歌讲究朦胧美,而英文讲究直白和准确。虽然在意境上直白和准确恐会破坏中国诗歌的朦胧美,但在中文诗歌中出现的具体事物,利用英文直白准确的优势,却可以一语道出。

比如: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许渊冲先生将其译为:

On plane's broad leaves a fine rain drizzles

As twilight grizzles.

可以看出,梧桐、细雨、黄昏这几个词,英文翻译为了pla-ne,raln,和tWilight,中文中的能值和英文中的能值共同指向了现实中的所指。即语言的指称意义得到了实现。从指称意义这一层而来看,《声声慢》是可译的。

二、言内意义

“言内意义是作者利用语言白身的特点,通过创造特殊的表达效果而获得的意义”。即言内意义是作者利用语言自身音系、语法、词汇的特点,以达到某种修辞效果。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便是言内意义中利用韵律而起到的特殊表达方式。

比如: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这二句连用七个叠词,充分利用了汉语的优势,创造了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说的凄苦之情。

公认翻译版本较好的许渊冲版本如下:

I look for whatI miss;I know not what itis.

I feel so sad, so drear, So lonely, without cheer

译文虽将原文的意思翻译过来,达到了指称意义,且第一句结尾压尾韵/s/,第二句压尾韵/iθ/,但是相比原文,译文其一显得没有原文精炼,其二英文尾韵的效果不如中文平仄的效果好。所以在言内意义上看,《声声慢》看似又是不可译的。要把一种文字所独有的,且根据其文字规律创造出来的音韵特点,在另一种文字中完全展现出来,想来也是不可能的。因为不同语言毕竟属不同文字系统,不会做到音、形、意完全吻合。

三、语用意义

“语用意义是语言符号与符号使用者,包括收迅人和发迅人,之间的关系。语用意义又包括表征意义、表达意义、社交意义、祈使意义和联想意义,具有一定的主观性。这一层而的意义强调文本与参与者,即读者之间的关系。

中国古诗词讲究的是一种意境,二言两语之间,一幅完整的画而,画而中的人,这些人发生了什么事,便跃然而出。所以说,语用意义,详细划分,即表征意义及联想意义,是在中国古代诗词中使用最多的。

比如: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许渊冲先生将其译为:

To see the wild geese pass, For they are my acquaintancesofold。

雁在中国人心中有两层含义:其一,象征至死不渝的爱情和相思;其二,大雁冬季南飞,给人一种秋风到来,瑟瑟荒凉之意。

结合李清照具体情况来看,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思念夫婿,惋惜国难,所以有此凄苦缠绵之情。原文中的“雁”,很好的传达了作者的思绪。反观其英文翻译,将“雁”译为“wild geese”,做到了一一对仗。然而在英文中“goose”一词有“傻瓜、笨蛋”之意,无法传达中文中雁所代表的离别、相思及萧瑟之情,所以从语用意义看,《声声慢》也是不可译的。

四、总结

从以上分析看,《声声慢》的翻译,从指称意义上说,是完全可行的,然而从其言内意义和语用意义上看,却又很难将中文中语言的意蕴和意境表达出来。从整体角度考量,诗歌的可译性还是比较低的。即使比较好的英文译本创造出来的艺术效果,比起原作来看,还是差强人意。朱光潜甚至断言:“稍有些翻译经验的人都知道这是极难的事,有些文学作品根本不可翻译,尤其是诗”。然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诗歌究竟是否具有可译性,还值得我们继续探究。

参考文献:

[1]许钧翻译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88-89.

[2]许渊冲.宋词三百首[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7:403.

[3]罗新璋.翻译论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448.

上一篇:初一数学入门教学的探索 下一篇:论“道可道非常道”六字的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