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在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培育中的作用及做法

时间:2022-10-26 02:33:21

语文教学在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培育中的作用及做法

摘 要:当今社会,大中专院校学生心理问题日益引起全社会高度重视。呼伦贝尔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国家十一五课题“学生心理健康培育”的主研单位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学生心理健康培育基地,在学生心理健康培育中取得可喜成绩。本文从语文教学角度,论述语文课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及笔者的做法,促使语文教学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为素质教育服务。

关键词:语文教学;心理健康教育;关系及做法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各种竞争压力无处不在。在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的社会大背景下,高职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一类特殊群体,他们除承受普通大学生面临的心理压力外,自卑心理、恐怖心理、抑郁心理则更为普遍存在,由此导致的心理事件也时有发生。除了开设心理学课程、设立心理咨询室、开展校园活动外,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语文课的特有优势,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为学生心理健康培育做出贡献。课堂教学是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渠道。结合实际从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内容的改革、多种教学方式的应用等多方面进行了思考,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以实现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提升学生的心理品质。

一、语文课在心理健康培育中的作用

1、语文课是一门具有丰富情感性的课程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课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具有带给人情感体验与感染的独特优势。“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它既是交流思想的工具,具有表情达意的功能,又有着极强的思想性,应该让学生在具有情感的语文课堂中进行主动积极的思维,受到情感熏陶。语文教材中的绝大多数作品都是文质皆美的典范,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其中美的、善的、健康的因素,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渗透去影响学生,则对于学生自觉摒弃心理上不健康的因素,逐渐形成积极的、健康的心理结构,是行之有效的。教师要充分发挥教材的审美陶冶功能,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等去感受作者这种对社会人生的“心理体验”,指导学生欣赏作品,辨别真假、善恶、美丑,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与作品充分产生强烈的共鸣,从而使之心灵得到净化,达到性格塑造的目的。

2、语文课的教学过程带有浓厚的情感性,容易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情感共鸣

语文教材中的群体人物画廊为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人生、体验情感提供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空间,也为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提供了有血有肉的凭借物。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中鲜明、生动、准确、有力的语言和它们承载的内容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个广阔而深邃的人类精神世界,让学生有机会去认识善良、勇敢,热爱自由,追求真理,追求正义,认识到生命的神圣、个体的尊严、自由的无价,为个性发展储备下必要的精神资源。在阅读中,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又让学生从文学作品中领略人文文化的博大精深,获得崇高的思想教育和积极的人生教育,充分地感受人物坚毅的形象美、崇高的品行美和庄严的生命美,从而健全自己的人格,让自己成为一个理想纯洁、内心充实、精神丰富的人,形成了积极健康的良好心态。

3、语文教学形式丰富,易于进行心理健康培育

在语文课堂,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文章赏析、课文(诗歌)朗诵、小话剧、演讲、辩论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亲身体验中,形成师生互动,既感染教育了自身,又使其他学生进行深入思考,从而达到渗透性心理培育目的,收到比枯燥说教更好的教育目标。

二、具体做法

1、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心理健康培育的渗透点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注意语文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与心理健康培育完美统一,有的放矢的地进行教学。例如在课文《父亲》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教会学生以旁观者角度客观反映社会现实,展示亲情这一美好情感的写作技巧,也要通过作者为什么选取的父亲形象均是农民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明白,即使身份卑微的父母,心中也有着最伟大的亲情之爱,而子女给予父亲的爱可以使像草芥一样的父亲象山般挺立,子女给予父亲的伤害,可以使象山般坚强的父亲轰然倒地。引导学生明白这一道理后,教师还应进一步发出这样的问题“你伤害过你的父母吗?你以后怎样对待为你而辛苦工作的父母?”帮助学生树立即使再卑微的父母也值得我们去热爱的情感。

2、营造良好的语文教学氛围,使学生在情景感染中潜移默化接受心理影响

语文教学过程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过程,而是师生的智慧碰撞、情感交流、人格感染的过程。教师应注意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学习活动。教师在课堂中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热爱、尊重、理解、相信每一个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善于倾听不同的声音,打动学生的心弦,引起他们的共鸣,让学生想说就说,敢于表达不同意见,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从高职学生的心理发展程度上看,他们在感知过程中,无意性和情绪性较为明显,注意力不持久,容易被一些新异刺激所吸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精心设置有意注意,可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如采用现代教学技术,化抽象为形象,既让学生在轻松愉快获取知识,又在和谐美好的氛围中接受健康心理引导。

3、在开展专题性语文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专题性语文活动,如“唐诗宋词交流会”、“古今中外名家名作欣赏”、“主题演讲会”、“辩论比赛”“话剧演出”等,具有开放性、愉悦性、自主性特征,是语文教学活动的延伸,也是进行心理健康培育的有效渠道。教师要以专题性语文教学活动为契机,精心设计,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爱国热情、血缘亲情、师生友情,从而体会多彩人生,谋划未来世界,激发对社会、人生、生命的思考。教师还可以语文活动中涉及的“合理化”“移情”“投射”“宣泄”“静心”“升华”等语文概念与心理学相似概念巧妙渗透,从而提高学生对心理问题的解决能力。

4、巧妙利用作文课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作文能够真实地反映学生生活原态。教师提倡作文从“真实”入手,表达真实的情感,展示真实的内心世界,让生活成为作文永不枯竭的源泉。让作文走向学生生活,走进学生心灵。展示他们生命的轨迹。让学生们在写文章的过程中进行思想的洗礼,放飞心灵的歌唱。在作文点评课上,作文不传阅、点评词不涉及学生姓名,在就作为本身进行技巧评点外,还对学生作文中抒发的情感进行肯定、表扬或引导,并且细心呵护学生作文的真情流露,交作文时,学生可以不署名,让学生无负担的写出心里话,让作文成为学生书法真情实感、畅谈个性理想的家园,让学生和作文一起成长。

5、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投资力度

我院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每周二下午为我院固定养成教育时间,集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心理等多方面教育。另外,我院还积极引进心理辅导方面的专业人才,并开设了心理健康辅导教研室。但心理健康教育并未普及。很少有学生主动走进心理辅导老师寻求帮助。故学校应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营造心理健康的良好校园氛围,采取定期召开讲座的方式进行宣传,还可以为大家播放心理健康视频。

6、开设心理健康课程

让心理健康教育光明正大的走进大学课堂,让学生系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消除对心理健康的误解,敢于正视自己的内心世界,敢于剖析自己的心理问题,学习如何构筑自己的心理防御机制。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自我成长,所以只有让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走进学生内心,才能内化为学生心理成长的雨露,成为学生自尊、自强、自爱的自我修为能力。

7、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根据对大一新生的心理调查问卷,对比较突出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和辅导。对问题比较严重的学生要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对学生的康复情况进行追踪,直至学生建立了较好的心理防御机制,能进行自我内在问题的剖析和解决。

三、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 1、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努力营造一个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是语文教育的前提,帮助学生成人、教会学生做人是教育的任务。在新的语文教育理念下,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思考,着力组织和激发学生进行研究讨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

2、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当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心理特征。历史上,孔子倡导“仁”,孟子进而倡导“仁政”,强调“民贵君轻”;屈原坚持追求国家的兴盛、人格的完美,“虽九死其犹未悔”,这应是每个人的终生追求。屈原的词、杜甫的诗、关汉卿的杂剧等等,其中包含着强烈的爱国精神和忧患意识。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多元并立、多样共存,是万事万物的自然存在状态,也是“和”的前提。在多元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滋长的前提下,求得人类社会的协同发展和持续繁荣。“和而不同”,无论是对处理人际关系或国际关系,还是对活跃思想、清明政治、繁荣学术,都具有无庸置疑的积极意义。大学语文教学在弘扬民族文化精神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即缘文释道,因道释文,可培养学生形成健全人格,树立达观、进取的精神,弘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

论文百事通

3、重视学生语文作业的批改和评语的作用

教师每学期应适当多留一些语文作业与练习,并认真进行批改,写上恰当的评语和鼓励的话语,这也是人文精神与情怀在教学中的体现。它可以成为师生情感交流与互动的一个平台,从而使学生喜欢做语文作业并对语文课产生深厚的兴趣。

4、改革考试方法,使之更适合于高职办学的特色

传统考试的一个特点是多题型,如名词解释、填空、选择、简答、论述等,学生需要背很多内容,而听说能力与实际写作能力却得不到突出锻炼,所以我们取消了一些需学生死记硬背的题型,保留了选择题、改错题、写作题(情景模拟),给出结合社会或校园实际生活的题干,培养学生实际写作能力,并结合平时作业的完成情况。通过以上做法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充分重视起每学期的语文作业训练,起到了高职教育所要求的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作用。

四、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探究

1、创设生活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高职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该贴近学生的校园生活,加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认真思考并积极参与。可以采用让学生表演话剧的形式,如在讲到老舍的《茶馆》时,可把学生分为几组,让学生根据原著自编自导并扮演剧中的人物。表演结束之后,要求学生评论他们表演的好坏和对剧情以及课文的理解,既让学生在创新中体味了获取知识的快乐,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创新能力。

2、加强讲练结合,培养学生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

应改变以往满堂灌的讲授方法,采取讲练结合的方式,在其中穿适当的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的练习,做到边讲边练、讲练结合。如,在讲到《世说新语》(三则)中《雪夜访戴》中的以行为传精神的特点时,适时地加进让学生试分析《雪夜访戴》中充满诗意境界的三幅画面的相关的练习,在美的享受和愉悦中强化新知。再如在讲到季羡林的《二月兰》时,加进《二月兰》中作者对亲人的怀念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和人生意义这样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动人心弦的美文,让灵魂在真挚的感情海洋里畅游。教材中所选课文,流溢出的都是股股真情挚爱,带给人的都是阵阵心灵的颤动,“推己及人”不仅是感情的扩展,更是道德的升华和人格的飞跃。如此无限延展,才真正体现出悲天悯人的博大情怀。尽量使学生对当堂的教学内容能够掌握和吸收,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的目的。

3、注重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语文教学可与人文素质讲座相结合,如安排宋词系列讲座或外国文学系列讲座等。也可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如开展大学生辩论比赛、普通话语言基本功大赛、语文知识竞赛等,笔者经常作为此类比赛的评委,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也可与学生社团活动结合起来,如组织学生参加文学社,创办文学刊物等。还可与校园文学刊物合作,鼓励学生开办校报、开展大学生假期实践活动等。这些社会实践丰富了学生的阅历,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调动了学生对文学的兴趣,也真正实现了语文教学的目标。

综上所述,大学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健康成长与人文素质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只要我们每个高职院校的教师都能增强社会责任感与对学生的一份爱心,在教学中锐意改革,不断地努力探索适合高职教育特点的教学方法,并在语文教学中始终贯彻素质教育,就一定会为我国培养出更多的具有人文素质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M〕.开明出版社.1995.

〔2〕叶一舵.现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开明出版社,2003.

上一篇:初探初中数学教学初探农中的作业分层布置 下一篇:高中历史教学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