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网络舆情的监控与引导

时间:2022-10-26 12:44:40

新时期高校网络舆情的监控与引导

引言:新时期随着互联网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进一步普及,高校舆情突发事件也出现了频繁发生的严重态势。与此同时,高校舆情呈现出了传播内容多元化、传播方式多样化、传播舆论负面化、传播速度快和影响范围广等新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高校的形象,为高校管理部门带来了新的挑战,甚至影响到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本文针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内涵、特点以及目前高校管理部门的舆情引导工作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有效监控和引导高校网络舆情的策略,为避免高校舆情危机和高校网络舆情的监控引导机制的建立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依据。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媒体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度融合,新媒体工具已经广泛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在这样的新背景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工作也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一方面,大学生思维活跃,善于接受新兴事物,且群体所处的时间和地点相对集中,因而是利用网络或手机等平台关注舆论热点最多的群体;另一方面,大学生均来自不同的地域,生活环境、成长背景的不同导致其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也不尽相同,但都具有对舆论高度敏感、具有较高的主动性等特点。在这些因素共同影响下,新时期做好高校网络舆情的监控与引导工作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心理的健康发展、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甚至关系到高校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和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内涵和特点

王兴国教授指出“高校网络舆情是以高校大学生为主要群体,通过网络空间对校园管理、生活现象以及所关注的其他社会问题、社会现象所表达的意见、情绪和态度的总和,它集中反映在校大学生思想动态的晴雨表和风向标。”[1]高校网络舆情是在一定时期内,通过互联网围绕特定事件所引发的高校师生和社会公众对特定事件的看法和态度,是高校舆情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高校网络舆情在传播内容和方式上出现了一些新特点,包括传播内容多元化、传播方式多样化、传播舆论负面化、传播速度快和影响范围广等,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舆情内容多元化、负面化。大学生作为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主体,不仅关心关系到自身利益的学校管理、学生生活等学校范围内的舆情信息,同时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国内外事件以及国际政治热点也颇为关切,逐步呈现出多元化态势。但近年来大学生群体更多关注高校的负面新闻,部分高校被类似抄袭、舞弊、乱收费、就业难等负面舆论所困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正常教学、科研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传播方式多样化、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大。随着手机、平板电脑等便携式移动终端在高校的普及,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方式出现多样化的特点。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于2014年3月5日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3年大学生仍是中国网民的最大群体,占比达25.5%。[2]微博、微信、论坛、贴吧等即时通讯方式已经是大学生的主要活跃领域,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舆情信息的主要方式。虽然以上即时通讯方式具有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的优点,但由于网络具有分散性、匿名性和可控性差等缺点,使得大学生获取的舆情信息的可信度有所降低,再加上感性因素的干扰导致部分舆论事件被放大,导致事态的进一步恶化。

校园的舆论环境不仅对高校的管理和发展具有一定的监督作用,同时还直接影响到高校的稳定和发展。因此,高校网络舆情的监控和引导工作成为了高校管理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

二、高校网络舆情监控和引导工作的现状分析

由于高校网络舆情的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且具有较强的突发性,因而目前的监控和引导工作仍存在一定的难度。首先,高校由于信息资源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不能及时、准确地收集网络舆情信息,导致舆情监控不到位的情况。现有的高校网络舆情工作多集中在事后处理,而没有相应的预测和控制的措施;其次,高校对于网络舆情的引导工作不够重视,对于负面的网络舆情所产生的破坏性认识不足。当网络舆情产生时,高校未予以实时关注和积极引导,导致网络舆情的扩散和失控;再次,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未纳入高校的长效管理机制,导致舆情监控及引导工作的任务分工不明确,从而影响了舆情的处理效率,给负面网络舆情传播创造了机会。

三、新时期高校网络舆情监控及引导措施

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是一把双刃剑,高校在注重对正面的舆情信息的支持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对负面舆情信息的监控和引导,才能避免不良舆论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带来的影响,才能维持高校的正常科研教学工作。

首先,要加大信息资源基础设施的投入,构建高校网络舆情传播预警机制。舆情预警即在负面网络舆情出现、传播过程中,及时作出正确判断,并采取相应措施应对和化解可能出现的危机,避免事态的继续恶化[3]。高校网络舆情预警一般使用校园的信息资源基础设施,借助一定的技术手段,通过对多种网络平台的舆情进行全面收集。再对收集到的舆情信息要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预测和分析,对是否会产生危机进行提前判断。并将分析结果传达至相关职能部门,以便提前进行准备和预防工作,以免群体性、非理性事件的发生。

其次,将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纳入学校管理的长效机制中。通过各种网络平台建立信息机制,对突发的网络舆情信息要作出快速反应,及时辟谣,保证高校信息渠道的公开和畅通。加强舆情的监控和引导专职队伍的建设,将与学生联系最为紧密的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团学干部以及网络管理人员等纳入到高校网络舆情监管队伍中。

最后,高校要正视负面舆论,及时作出反应的同时要注重舆论引导的方式方法。在负面网络舆情引导的过程中,要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积极进行反思,尽快提出解决方案。同时,要注重在舆论的引导过程中遵循平等沟通、提升亲和力,重视换位思考和学生的自身感受,从而使高校的网络舆情引导具有更强的可信度、真实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兴国.人文关怀视角下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06):202-205.

[2]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2014年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4-03-05]. http://.cn/hlwfzyj/hlwxzbg /hlwtjbg/201403/P020140305346502014030.pdf.

[3]张潇潇,陈静.新形势下高校舆情特点及应对策略[J].高校教育管理.2011 (04):21-25.

(作者单位:河北金融学院 信息管理与工程系)

课题:本文为河北省社科联民生课题项目,课题编号201401336。

上一篇:浅析计算机技术在通信中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当前我国互联网保险发展模式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