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作文有效训练探微

时间:2022-10-26 12:16:49

初中作文有效训练探微

摘 要: 长期以来,初中作文教学的效率不高,效果也差强人意。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教师还是有改变现状的可能。把作文的单项训练和综合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一条有效途径。单项训练侧重训练某一两种作文技能,是基础;综合训练侧重训练多种作文技能的综合运用,是提高,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提高作文教学效率。

关键词: 初中作文教学 单项训练 综合训练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生的作文能力有一个基本要求:“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这个要求照理说不算高,学生通过初中三年的作文训练,达到这个要求应该不难,但实际情况却不容乐观。就主体来说,大多数学生对作文有一种厌倦之感;就效率来说,作文的整体效能是比较低的;就结果来说,作文最后表现出来的整体水平也是不高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令人扼腕的局面呢?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我认为这其中有社会原因――激烈的社会竞争压力传递到学校,使学生的课业负担很重,让他们没有多少时间去亲近自然、了解社会,作文的源泉便失去了不少;有学生自身的原因――因为生活经历少,视野狭窄,心中没有积累多少素材,对作文自然就产生一种畏难情绪,不愿写;也有教师方面的原因――作文训练在内容、方法、时间的选择上可能不够科学,从而使作文训练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对于第一种情况,语文教师是无力改变的,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行;对于第二种情况,语文教师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调控,让学生在作文时能比较积极地动笔;对于第三种情况,则完全是可以由语文教师控制的,它的可塑性最大。本文着重从这个角度探讨在初中阶段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作文训练,从而提高作文水平。

其实如何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并不是一个什么新鲜的话题,许多和语文教学有关的专著都对此进行了详尽的论述。这些论述更多的是理论上的阐述,如何将它同中学语文教学尤其是作文教学的实际结合起来,以达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才是我们要认真研究的问题。根据语文教学实践,在初中作文教学中将单项训练和综合训练相结合,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一条有效途径。

一、单项训练

单项训练是指“进行各种局部的、片段的练习,目的为了培养写作的某一项能力”。[1]由此可见,单项训练重在训练学生作文的某一项能力,众多单项能力有机结合才能构成学生完整的作文能力,因此它是学生整体作文能力形成的基础。只有将基础打好了,才有可能写出一篇质量较好的作文。单项训练在现实的作文教学中常不被重视,甚至被有意无意地忽略,这是很不应该的。其实对学生进行单项作文训练是非常必要的。它可以使作文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它分散了难点,突出了重点,逐步解决了学生作文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它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觉得作文不是一件多么难的事,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畏难情绪;它还可以弥补学生生活面窄、写作材料不充足的缺陷。

单项训练的内容很多,涉及作文教学的方方面面,如下表所示:[2]

表中所列内容只是概括举要,并不是单项训练的全部内容,对初中生而言,也不是每一项都要进行训练,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适当的增减。

进行单项训练要和单元阅读教学、课外活动、社会生活等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取得较好效果。一般而言,每个学期的作文教学都会有一个重点,如或以记叙文为重点,或以说明文、议论文、散文等为重点。这个重点又往往被分解成几个部分分散在各教学单元中,以记叙文为例,当中涉及记叙的要素、叙述的顺序、人物描写的方法、景物描写的技巧、开头与结尾等诸多内容,这些内容往往与教材中起示范作用的选文相联系,因此,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有意识地和作文教学结合起来。如《一面》一文,对鲁迅先生的外貌由远而近有三次描写,上课时除了进行阅读方面的教学外,还可以让学生当堂练习从不同视觉角度对人物的外貌(肖像)进行描写。当然,如果上课时间不够,这个内容又可以安排在课后进行。再如,学习《春》这篇散文时,可以让学生练习景物描写的方法,不必贪多求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写一两种即可。这种随阅读教学进行的作文单项训练,既可以随堂进行,又可以课后以作业的方式完成。这样的练习在字数要求上不宜规定得过死,作文水平高的写百十来字、两三百字甚至更多都是可以的,作文水平低的写三五十字即可,重在让学生通过这种练习领会掌握作文的某种方法。在练习的过程中,字数虽然可多可少,但要求必须明确,即训练学生某方面的作文能力是有确定指向的,不是信马由缰让学生完全自己发挥的。这种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的作文单项训练,形式灵活,方法多样,既突出了重点,又降低了难度,还可以频繁地使用,是进行作文单项训练的主阵地。但长期以来,我们在教学中常将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分割开来,各行其是,没有在二者间建立起紧密的联系,导致二者的教学效率都不高,这是我们应该引以为戒的。其实它们二者之间是紧密联系、互相促进的,这一点应该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因为语文教材中所选的文章,不论从思想内容还是从艺术特色上来讲,都堪称经典,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极好典范。另外,学生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和在接触社会的过程中,对某个场景或某个人物、某件事有深刻的印象或有所感触,也可以用周记、日记的形式把它记录下来。在写的时候同样不必贪多求全,能突出某项重点即可,但教师要做好指导和检查督促工作,这是单项训练的重要而有益的补充。

二、综合训练

综合训练是与单项训练相对而言的,它包含多种训练的因素和内容,是众多单项能力的综合运用。单项训练只是手段,本身并不是目的,它只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基本功。基本功练好了,我们也只是说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有了实现的可能。要将这种可能变为现实,就必须在单项训练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训练。因为单项训练使学生获得的是单个的、孤立的作文能力,所以要将这些单个的、孤立的作文能力整合成整体的作文能力,综合训练就是必然的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讲,综合训练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有更高的训练价值,是单项训练的最终归宿。它既是单项训练的验证和运用,又是单项训练的深入和提高。可见单项训练与综合训练是相辅相成、互为作用的,二者有机结合,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综合训练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有命题作文、给材料作文、自由拟题作文等三个大类,这些大类还可以分出若干小类。命题作文,从命题的形式上说有全命题和半命题之分;从命题的文体来说有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散文等命题类型。给材料作文,从所给的材料来看有文字材料、图表材料、影视材料、音响材料、实物材料等不同的类型。现在流行的话题作文,从形式上看就是给材料作文中的一种样式。自由拟题作文看似自由,实际上也是有限制的,它服从并服务于教师的作文训练计划。例如在某一阶段,教师的作文训练重点是说明文时,这时的自由拟题作文也应是说明文方面的,这样才能使作文训练连贯一致,突出重点。这三种作文训练方式各有各的侧重点。命题作文是一种好的传统的作文训练方式,它能更好地体现作文教学的目的性和计划性,而且便于和阅读教学相结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根据特定要求进行表达能力的训练。故在综合训练的初始阶段,运用这种训练方式是比较恰当的,它可以较为集中、迅速地达到训练目标。从这一点来说,它更侧重于作文综合技能的训练。正因为如此,尽管现在受到其他作文训练方式的冲击,但它仍然是主要的作文训练方式之一,是别的训练方式无法取代的。对材料作文的训练要求实际上要比单纯的命题作文高,因为学生需要对材料进行分析、归纳、判断等众多的逻辑思维活动,先要判明材料的构成、性质、主旨等,然后才好确定自己的立意、选材、布局等,因而它增加了对学生的综合思维训练。自由拟题作文看似简单,实际上要求更高,它是对学生作文技能和作文思维的综合检验。只有在对学生的作文技能和作文思维进行了相当的训练后,对学生进行自由拟题作文的综合训练才是比较合适的。如果没有相应的作文技能和作文思维作为训练基础,不难想象一开始就进行自由拟题作文训练的效果是不会好的。

综合训练同样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训练的内容应逐步增多加深,这样效果才会好些,也符合人的认知特点。同时,教师对作文训练还应有全局观。虽然作文训练的依据是教材,但老师不能完全囿于教材,被教材捆住手脚。因为每个教师所面临的教学实际是各有不同的,这就要求每个教师都要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来安排作文训练,综合平衡作文训练的重点。如果亦步亦趋地照搬教材的作文训练安排,不顾自身教学实际,那作文训练的效果恐怕就要事倍功半了。另外,综合训练要和具体文体相结合。一般而言,教师应在每个学期确定一个文体训练重点,如果学生的作文基础比较好,也比较齐,最多确定两个文体训练重点,然后根据这个重点确定训练的内容、方法和步骤。因为效果需要一定的训练量来做保证,一定的训练量又需要时间来做保证,故一个学期安排的文体训练重点不宜多。在这里一定要重视借鉴教材中的范文,让学生由模仿学会自己创作,从中懂得各类文体的写作特点和规律,少走弯路,提高效率,这样做在实践中也确实起到了较好的效果。初中是对常见文体进行系统训练的基础阶段,让学生掌握常见文体的具体写法也是课程标准的明确要求,也只有通过适当的训练才能达到这个要求。因此,综合训练同具体文体相结合不仅是一种训练的方法,而且是一种教学的要求。这些都是在作文综合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

单项训练是基础,综合训练是提高,只有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进行相当量的练习,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提高作文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阎立钦主编.语文教育学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206.

[2]于亚中,鱼浦江主编.中学语文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164―165.

上一篇:“90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下一篇:网络文化与当代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