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独有的艺术画种:扑灰年画

时间:2022-10-25 09:54:33

高密独有的艺术画种:扑灰年画

摘 要:扑灰年画高密有的年画品种。扑灰年画起源于古代的桃符、门神画等风俗,它主要分为两派:一支是原生态扑灰年画,这个派系画风典雅、素淡稳重、凝练恬静;另一派系则大胆借鉴杨柳青和杨家埠的木板年画特色,积极向大红大绿靠拢。高密扑灰年画还有其独特的绘制技术,可简单总结为:刷刷刷,一溜裁花,大涮狂涂,描子钩拉,细心粉脸,眉眼巧画,待要好看,咸菜磕花。

关键词:高密;扑灰年画;民间艺术;技法;种类;现状

中图分类号:J501 文献标识码:A

The Particular Painting Form in Gaomi: "Puhui" New-Year Pictures

SAHN Li-yun

扑灰年画是全国唯高密独有的年画品种。它以挥洒豪放,古朴典雅的独特艺术风格及工艺制作过程,自立于我国民间年画之林,被誉为“中国一绝”。所谓扑灰年画,主要是根据它的生产制作技术而言。它的制作是根据作者所构思的题材内容,打好腹稿后,先用柳枝烧制成的碳条勾出轮廓,即粉稿,然后扑抹在另外的白纸上,一稿可扑数张。为了增加数量,还可在扑好的一张画稿上再用柳枝碳条描一遍,重扑。这样不但增加了数量,也使同一张画稿成了对称的两张。这完美的对称性成为高密扑灰年画甄别于国内其他年画品种的一个显著特点。扑灰起稿后开始手绘,先是平面涂色,后再勾画轮廓。“粉脸”、“涮手”、“赋彩”、“开眉眼”、“勾线”、“涮花”、“咸菜磕花”、“描金”、“涂明油”。由于整套工序都带有抹的味道,故民间艺人称扑灰年画为“抹画子”。关于扑灰年画的起源,根据《中国门户风俗史略》,自北宋时期民间春节出现的“除灾迎新门画”、南北朝兴起的桃符、门神画等风俗来看,年画的起源应追溯得更远,至少也可到南北朝时期。因为无论从汉画像石的木门画还是南北朝时期门户木板上的门神,它的绘画形式、内容甚至制作方法,都有相似之处。可见,借鉴先人的绘画技巧,又经漫长岁月的发展,形成了以后扑灰年画的风格。从清代乾隆到咸丰年间是高密扑灰年画发展的成熟期。乾隆十五年,高密东北乡公婆庙村著名扑灰年画艺人王氏开始收徒授艺,先收本村张氏的四个儿子为徒。张氏兄弟学成后分别自开作坊作画出售,题材有所创新,扩大了扑灰年画的影响。乾隆末年,高密北乡李家庄的胡玉显、赵家圈的赵大伦、杜家官庄的杜万等分别来到公婆庙拜张氏兄弟为师学艺。三人艺满后,也开办作坊并授徒。一时,扑灰年画艺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清朝嘉庆年间,高密扑灰年画吸取外埠年画元素,进入多形式发展阶段。当时在天津杨柳青画店刻板的胡殿奎,因不受老板的赏识,又迫于生计,便千里迢迢来到高密李家庄,投入胡玉显门下。他将杨柳青木板年画的制作技术揉进了扑灰年画制作中。逐步把扑灰年画发展成半印半画的制作技术,即刻板印线稿,再进行手绘上色完成画面。从而大大提高了年画的生产效率,这在当时的年画制作工艺上可以说是一场变革。把高密民间年画生产推向了一个新阶段。至清道光时,高密扑灰年画达到鼎盛时期。由于名家辈出,工艺改进,品种增多,市场繁荣,高密北乡一带不断有新作坊开张,逐渐形成规模生产,引来大批外地画商。商家争相贩运,使扑灰年画由近及远,逐渐销往全国各地,成为全国著名的年画品种之一。为了保持扑灰年画畅销不衰,技艺精湛的大师们不断拓展题材领域,并参照其他画种的绘画技法加以改进,灵活运用。随着绘画技术的发展及市场需求的变化,扑灰年画形成了两大主要派系,并涌现出一大批绘画能手,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老“抹”画与“红货”这风格截然不同的两大派系,主要表现在画面色彩的运用上,从此,淡雅和艳丽与高密扑灰年画形影相随。扑灰年画的一支派系是在传统庙宇壁画、神像及文人画的基础上形成的原生态扑灰年画。由于受庙宇壁画及文人画的影响,这个派系画风典雅、素淡稳重,整幅画面以墨色为主,工少意多,凝重恬静。老“抹画”起始时大都以画神像、墨屏、花卉、山水为主。民间艺人有这样一首歌谣:“墨屏墨屏,案头清供,婆娘不喜,老头奉承。货卖识主,各奔前程”。寥寥几句民谣,把这个画派的消费群体,消费心里及艺人们继承这种传统画风的豁达心情刻画得入木三分。而扑灰年画的另一派系,则大胆借鉴杨柳青木板年画和杨家埠木板年画对比色彩的运用,积极向大红大绿靠拢。坚持以色代墨,追求画面艳丽红火,整个画面大量运用对比色,给人以强烈的印象。这个派系的画法博得农村多数人的喜爱,显然在扑灰年画中占主导地位。当时民间艺人中流传着这样一句称颂扑灰年画“红货”的顺口溜:“红绿大笔抹,市上好销货,庄户墙上挂,吉祥又红火”。扑灰年画作为一个小小的地方画种,竟能风靡一时,又在全国产生过一定影响,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惊奇和深思。世世代代生长在高密这块弹丸之地的民间画师,是怎样窥透乡民们的心灵,摸清乡民们对年画需求的脉搏,把这一古老文化送入千家万户的呢?只要我们细心观察一下,就会惊奇地看到,高密的民间画师们和杨柳青画师们一样,都有自己的聪明才智,深谙当地百姓的疾苦与好恶,对人们祈祥纳福的心理了如指掌。基于此,祈求美满幸福、长寿吉祥的题材成为他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历史典故,通过他们灵动的画笔传神地展现在画面中。在表现形式上,民间画师们从外来的或姊妹艺术中吸取营养,不断丰富和充实自己。在人物造型和构图设计上主体突出,以简代繁,成双成对。画面主次分明,层次清晰,主要人物剧中,夸张舒展,并以缩小了的周围事物作陪衬,以突出主要人物。民间画师们喜欢把向往美好的东西成双成对地表现出来并连在一起,成双成对,意味着“好事成双”。扑灰年画中有不少即对称统一又呼应变化的构图形式,不但结构上不同,而且有形式上的小异,于细微之处见灵动,且有很强的装饰性。在造型上以传统的意象造型与真实对象相比较,是在“似与不似”之间。画师们凭借这个“似与不似”的原则,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寓意、想象、抒情,按照民间审美的规律,“借形写神”,将人物造型置于“具象与抽象”之间。高密扑灰年画另一种造型特点是“尽善尽美,该大则大,以少喻多,一个不漏”。追求画面物象的圆满,避讳画面物象的残缺。画中人物一般都要画出全身,人物头部多为正像或“三分脸”。为了简练和突出重点,高密扑灰年画是“以少喻多”、“以三示多”、“以九为无限”。四个兵卒就是千军万马。九组细线排列的草茬就是一大片草地,画几组三角形可以代表群峰连绵。画几条曲线则代表溪水潺潺。凡是进入画面的东西,不管大小远近,都让你看得清清楚楚。真可谓“一个不漏”。这完美的表现形式充分体现了民间画师们的聪明智慧和多年的技艺积淀。高密扑灰年画,作为我国年画中的一个独特画种,还有其独特的绘制技术。民间艺人这样总结扑灰年画的技术过程“刷刷刷,一溜裁花,大涮狂涂,描子勾拉,细心粉脸,眉眼巧画,待要好看,咸菜磕花。”

“刷刷刷”的动词连用,形象地再现了绘画时的速度与画工们技艺的纯熟。这种在提高生产效率中渐渐形成的速度满足了市场销售的需要,更使扑灰年画呈现出挥洒自如,不饰雕琢的独特风格。“一溜裁花”是指人们喜爱的题材与内容,如“连年有余”、“麒麟送子”、“姑嫂闲话”等。在绘制过程中,民间画师们巧妙地将画面中的人物充满画面空间,甚至大胆省略背景,从而形成二度空间的平面构图。如扑灰年画精品“姑嫂闲话”,只设姑嫂二人,娴雅敦厚的嫂子为小姑撑伞,小姑温文尔雅地紧依嫂子,整幅画面构图十分简洁,使人产生一种情在画中,意在画外的无穷感染力。“大涮狂涂,描子勾拉”是指扑灰年画的描绘笔法。它用来简括扑灰年画“兼工带写”的风格特点,是再恰当不过了。“大涮狂涂”是“意”的体现,很象国画泼墨法。“描子勾拉”,又像国画中的“工笔”画法。扑灰年画被人们称为“民间写意年画”的道理正在这里。“细心粉脸,眉眼巧画”,这是扑灰年画中最能显示画师们艺术技巧的细微用心部分。在扑灰年画人物中除关公红脸外,绝大多数人物是“粉脸”。这个“粉脸”是指在作画时把人物脸的部位先粉一个洁白的脸型,然后巧妙地勾划眉眼、五官、再敷彩、涂明油,让人看上去面部富有弹性,透明细嫩,给人一种强烈的肉质感,这是在任何民间年画中所达不到的艺术效果。一幅少女题材的《踢毽子》就很能说明这种细微勾划“粉脸”所取得的艺术效果。在整个画面上,一张粉脸格外醒目,那柳眉凤眼,脉脉含情,朱唇微闭,两腮又涂一层淡淡的胭脂红,恰如芙蓉粉面;真的是如花似玉,栩栩如生,一个妙龄少女在劳作之余踢毽自娱的场面跃然于纸上。增强了欣赏者对画面及人物的第一观感印象。“待要好看,咸菜磕花”,在扑灰年画接近尾声时,蘸着适合画面的颜色,在“大笔狂涂”的服饰上,巧妙的磕印上几何图案或花卉图案。这种“咸菜磕花”是民间画师们独创的,有着很强实用价值的特殊工具。它既能增强画面效果,又能提高生产效率。正是这个提高工效的技术运用,使不少民间画师一天大约能完成40多张画子。

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为了便捷实用,画师们还研制了各种型号的排线笔、“鸳鸯笔”等新型绘画工具。用排线笔作画,蘸上颜色画一笔,就能得到粗细并行的两条线,特别适合人物的裙裾、裤腿等部位的装饰勾勒。所谓“鸳鸯笔”就是将一只羊毫笔锋,按需要分为粗细两部分,用胶粘固即成。因为“鸳鸯笔”对提高生产效率与装饰效果大有裨益,被后来人纷纷效仿,并在使用时各得奇妙。姜庄镇王家城子的几家画师,至今仍原汁原味地沿袭使用这种笔。他们在使用中又总结出一个新的经验,就是如果将两个笔锋一个蘸水,一个蘸颜色同时平行勾勒,会出现写意国画晕染的奇效。还有一部分民间艺人改用水粉笔,一边蘸水,一边蘸色,一笔抹下去,也能收到同样的效果。高密扑灰年画能够兴起、流行、发展,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各级政府的关怀和支持。1984年高密扑灰年画,随“山东民间艺术晋京展出”。受到国内外30多家报刊杂志的关注。1991年,中央电视台拍摄《高密扑灰年画――中国一绝》专题片,将这唯一的画种搬上银幕。1998年国家外事局和西安电影制片厂联合制作《中国年画》专题片,选取高密年画5种作品,此片在世界多个国家大使馆播映。2006年5月,高密扑灰年画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扑灰年画远销二十多个国家。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欣赏水平的提高,目前,民间画师们不断研制和创作的新作品正朝着内容新、形式新、趣味新的题材发展,为弘扬民间传统艺术、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发挥着积极作用。

上一篇:沈石田《张公洞卷》真赝之谜 下一篇:论河南剪纸的创作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