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高密方言中的语气词“了”和“来”

时间:2022-06-02 05:01:30

【摘要】“了”和“来”无论在普通话还是方言中,都可以作为语气词,但是它们的语气色彩、语法意义相差比较大,本文着重从比较方面着手进行分析,来显示其差异性。

【关键词】“了”;“来”;语气词

高密市地处山东半岛的东南部,高密方言属于典型的北方方言,进一步细分,属于北方方言中的胶辽官话,胶辽官话的形成是胶东方言通过移民向辽东一带扩散的结果。每种方言都有自己的特色,高密方言也不例外,本文主要试谈高密方言中的语气词“来”和“了”,通过二者之间的比较,以及和普通话之间的比较来凸显其个性特色。

一、略谈来源

1、“了”作为语气词的来源

曹广顺(1987)根据近代文献资料,讨论了语气词“了”的源流,认为语气词“了”的形成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魏晋前后,表示完成义的动词“了”开始进入“动+(宾)+完成动词”格式,用于表示完成貌。2)唐代是语气词“了”形成的重要阶段,“动+(宾)+了”的大量使用,使这一格式逐渐有了用在句末的自由,为语气词“了”的结句功能占据了相应的语法位置,而“动+了+宾”和“动+却+宾+了”格式为助词,虚化为语气词提供了必要条件。3)宋代以后,“了”所依附的句子变得更长更复杂,这些变化使“了”字的独立性加强,动词性越来越弱,“了”已经开始向语气词转变了。之后,“了”的实词义日趋减少,“动+了+宾”的广泛使用加速了“了”的虚化。三种格式使用的普及促使语气词“了”最终形成。至此,它的形成发展脉络为:

完成动词“了”动态助词“了”语气词“了”

2、“来”作为语气词的来源

作为语气词的“来”是自先秦沿用下来的,《庄子・人间世》:“子其有以语我来!”加强语气;作为疑问语气早在唐代就已经出现,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支诺皋上》:“久之,柳忽语曰:‘郭子信来?’声若出画中也。”此外,在范成大、杨万里诗中也曾经出现过;元明时代《元朝秘史》卷中有“我家里有个女儿,年幼小哩,同去看来”,也加强语气,并且祈使的语气很明显。“来”作为语气词在其他文献里也屡见不鲜,如朱熹《论语集注》:“性中只有个仁义礼智四者而已,曷尝有孝弟来?”李渔《慎鸾交・情访》:“那是奴家性气乖张,不肯随波逐流,以至如此,干郎君什么事来?《西游记》第三十回:“行者道:‘你怎的想我来?’”巴金《春》五:“你每次谈起四弟都要生气,何苦来?”由此可见,“来”作为语气词始于先秦,经历了唐宋元明清,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中。

二、高密方言中语气词“了”和“来”的比较

语气词的作用是附着在句子的后面,有时也在句中表示语气。普通话中常用的语气词主要有“的、了、么、呢、吧、啊”六个,都念轻声。但在高密方言中“来”也属于常用语气词,并且有自己的语言特色。

1、“来”用于句末,相当于也相当于方言中的“了”,可以表示疑问曾经发生过的事情,也有“原来知道,现在忘记了”的意思,也表示陈述某种事实,如:

(1) 你刚来说什么来?(1)′你刚才说什么了?

(2) 老师表扬你来? (2)′老师表扬你了?

(3) ――你刚才干嘛来?我的电话也不接。(3)′――你刚才干嘛了?

――我睡觉来。――我睡觉了。

上述例子中,前后两句的意思保持不变,但是语气发生了变化,在高密方言中,“来”用于句末的语气情感比较强烈,除了疑问外,句中还隐含着其他的意愿或感情,如(1)、(2)两例的疑问中前句表达“刚才说过,但是我没记住”的询问,后者却带着好奇的心态,想要知道更多的消息,声调上扬;而(1)′、(2)′只是一般疑问句。“了”用于句末,表示疑问功能。(3)句中问句带有一种不满意甚至是责备的口气,而答句却透露出一种不以为然的态度,即:你的电话有什么了不起,再重要也比不过我睡觉啊!但是(3)′却只是客观地问答,获取信息,没有任何个人的主观感情渗透在里面。

2、高密方言中“来”用于句末,还可以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呢”,意义保持不变,但是语气大不一样,但是“了”却没有此功能。如:

(4) 我的包来?(4)′我的包呢? *我的包了?

(5) 这件衣服还挺漂亮来!(5)′这件衣服还挺漂亮呢! *这件衣服还挺漂亮了!

(6) 还哭来!(6)′还哭(呢)!*还哭了!

(7) ――走,出去K歌!――我们下午要考试来!

(7)′――走,出去K歌! ――我们下午要考试呢!

(4)表示一般疑问,意思和普通话没有区别,但是语气里蕴含着一种强烈的“要寻找的东西/人本来应该在,而现在却没有发现”的急切或意外,可是(4)′中“我的包呢”,可以用在这样的场合,也可以用在要出门了随口问一句包在哪里的情景下,并且语气要和缓得多。但是“了”却完全没有此项功能,不能应用于此。(5)句表示惊讶和意外的语气重一些,指实际看到的现象出乎自己的意料而发出惊讶或感叹。“了”用在此处讲不通,是种错误的用法。(6)“还+V+来!”是对一直重复或者不停止的动作表示厌烦,带有喝斥的意味,是一种隐含性的祈使句,表示命令,“不准V了”。(7)句中,“来”的语气带有强烈的个人的感情,表示厌恶、不耐烦甚至生气,因为急于做某事或者某事比较重要而被打断要求做其他的事情而产生的抵抗情绪。“我们要考试来!”意为考试这么重要的事情迫在眉睫,你们还有心思出去玩,有点责怪不知轻重缓急,而(7)′语气要轻得多,只是阐述个人意见,不带有强烈的褒贬色彩。“我们下午要考试了!”这句话没有语法错误,但是“了”起到的只是陈述语气的作用,表示将要发生的变化,完全没有“我们下午要考试来!”所表达的急躁、生气,甚至厌恶的感情。

在高密方言中“了”的功能和语法意义和普通话的基本相同,所以放在下面普通话中比较,在此只凸显中“来”的语气和感彩。可见,作为语气词,“来”在高密方言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增添了方言的个性特色。

三、普通话中语气词“了”和“来”

“了”是现代汉语中典型的语气词,从语法意义看,有传统的表示“完成意义”的“了”和表示“新情况出现,有成句作用”的“了”,还有一种就是既有完成意义,又有成句作用的“了”。如:

我给他送去了一些水果。

到明年暑假就有八年没见到他了。

但一般来说,“了”在句子中的用法和意义如(下转第28页)(上接第27页)下:

1、用在句末,表示四种语气:陈述、疑问、祈使和感叹。

a 陈述语气

(1)脸上的表情被那浓云一样的泥巴遮住了。

(2)夜幕降临,泡温泉的人要走了。

(3)雨,密密麻麻地,下了一个多月了。

“了”在表达陈述语气的时候意义也不同,(1)表示已然或最近刚刚发生的事情;(2)表未然,肯定事态将要发生;(3)表事态的延续。

b 疑问语气

(4)你刚才说什么了?

(5)老师表扬你了?

(6)你刚才干嘛了?

“了”表疑问语气的时候,与方言中的意义没有差异,都是表达想要获得某种信息。

c 祈使语气

(7)别再哭了!烦死了!

(8)别硬撑了,该休息了。

(9)好好养伤,别出门了。

“了”用于祈使语气一般表劝说商量、命令或者阻止某事的发生。

d 感叹语气

(10)她,愤怒了!

(11)你要再敢说,我可要揍你了!

2、“了”还可以用在句子中表示停顿,没有实在的意义。如:

(12)一旦把图书馆的书丢了,那就麻烦了。

(13)既然天黑了,今晚就别走了。

(14)只有你同意了,我们才敢这么做啊!

(15)如果发水了,这块地就遭殃了。

(12)(13)例的“了”不能省略,若省略就不能成句;(14)(15)例的“了”可以去掉,并且不影响句子的意思。可见二者的语法意义是不同的。

在现代汉语中常用的语气词主要有“的、了、么、呢、吧、啊”六个,“来”作为语气词不常用,因此例子比较少,如:巴金《春》五:“你每次谈起四弟都要生气,何苦来?”

四、结语

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建忠在谈到助字时,就将这类字按其表义功能的不同,分成“传信助字”和“传疑助字”两类。马建忠所说的助字是“用以结煞实字与句读者”,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讨论的语气词。(齐沪扬《语气词与语气系统》)

所谓的“传信”,是指说话人传达的内容是确实的消息;所谓的“传疑”是说话人传达的内容是不确实、有疑问的消息。作为语气词的“了”和“来”自然也具有这普遍性的功能。通过比较了解到,在普通话中,“了”作为语气词的用法广泛,语法意义丰富,语义特征明显;但是在高密方言中,“来”的特色要更加有个性,增添了句子的感彩。在某些情况下,“来”可以用“了”代替,句意不变但是语气迥异。

在近代汉语中,很多“来”字可以加在一个分句或全句的末尾(在疑问句中存在疑问语气词时,加在疑问语气词之前),它的主要语法意义是肯定、确认在过去的时间里事态出现了变化,指明某一事件、过程是过去发生或曾经发生过的,曹广顺(1995:98)把它称作“事态助词”。(梁银峰2004:《中国语文》)但是在方言中,“来”用于句末,表示某件事情的完成或发生,如“我去参加比赛来”、“闹钟响来”、“ 我前几天去看她来”,也可以理解为语气词,那么其词性该如何界定?是语气词,还是事态助词?有待进一步商酌。

【参考文献】

[1] 齐沪扬2002 《语气词和语气系统》,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 李晓琪主编2003 《现代汉语虚词手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3] 梁银峰 2004 《汉语事态助词“来”的产生时代及其来源》,《中国语文》第4期。

[4] 许艳丽 2003 《虚词“了”的用法分析》,《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第3期。

[5] 刘勋宁 2002 《现代汉语句尾“了”的语法意义及其解说》,《世界汉语教学》第3期。

上一篇:从《傲慢与偏见》看简.奥斯丁的婚姻观 下一篇:谈谈朗诵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