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河南剪纸的创作观念

时间:2022-07-30 12:33:42

论河南剪纸的创作观念

摘 要:河南剪纸的创作手法所体现的是对生命对人生的优化,从形象的创造来看,在河南剪纸中强调的是主客统一的“整体意识”,认为万事万物都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都遵循同一个本质规律,因而在剪纸作品的创作中,剪纸艺人把人的情感赋予物的形式,借物抒情,“以形写意”,“形神兼备”。在这种“天人合一”的整体的世界观与“物我同一”的审美观念的观照下,剪纸表现了不重“写实”重“传神”,不重“再现”重“表现”,注重表现整体造型的气势的创作手法。

关键词:河南剪纸;创作手法;创作观念;工艺美术;艺术创作

中图分类号:J528.1 文献标识码:A

The Creative Concept of Henan Paper-Cutting

SUN Rui

剪纸是我国历史悠久、分布广泛、参与者众多的一种民间手工艺术,作为劳动人民表现生命意识、抒发生存感受、寄托人生希望与追求的一种文化形式,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河南剪纸作为民间剪纸当中的一个重要的流派,在中国传统民间美术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河南剪纸是我国民间美术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我们河南人民用双手和心灵创造的,遍布河南各地,自诞生以来,就没有中断过。在各种民俗活动中,她无时不在、无处不有,依附于生活,充实了生活,以它特有的方式默默地唤起人们对生命的追求,对生活的信念,对国富民康的企盼;她将人们平凡的生活点缀得如此瑰丽多姿,充分寄托和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她为满足人们更高的社会性的精神需要而茁壮成长。

一、河南剪纸的创作手法体现了“以人为本”

人是万物的灵魂,这是人高于物的卓越之处,但承认人有卓越的地位,不等于认定人是主体,物是被认识、被征服的客体或物件。以人为本的观念与“天人合一”的思想是相辅相成的,在河南剪纸艺人们的创作观念中,“把人类当成宇宙的中心”,是寄予在作品中的一种美好的愿望。这种愿望是从远古遗留下来,保留在他们的潜意识中,体现在他们的思维方式里。剪纸艺人们在创作中非常注重自我的感受,并不在乎某种造型是否合乎逻辑,是否表现的真实、准确,只要能够反映人们的理解和希望就可以了。因此,在他们的审美活动中,在领悟方式上是肯定人、肯定生命、肯定人生的,在情感上是以人为本的。这种审美关系的确立,建立在主体自信心的充分确立的基础上。

1、以人的形象为主要形象在现如今流传着的河南剪纸的纹样中,历经着人类的主体意识一步步加强的几个阶段。从原始社会“万物有灵观”产生的全兽形图腾崇拜,如《鱼》、《虎》等剪纸纹样,到后来半人半兽形组合剪纸,如《人鱼娃娃》、《玉兔寿桃娃娃》等,人类对于自身的认识在不断增强,人的形象也一步步成为剪纸创作的主要形象。而流传甚广的《抓髻娃娃》纹样的创作,则代表了“全人格化神”造型的出现。《抓髻娃娃》构图中的娃娃(人)的形象以中央正面为主,比例夸大的头部造型,面部均有表情,双臂曲张、双腿叉开、头饰双髻(鸡),其中,符号化特征鲜明呈对称“人”形。“抓髻娃娃”的形象及其变体已经成为当地民间风俗的重要构成部分,这说明人类对自我认识有了新的发展,已具有了“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的观念,可以说是“以人为本”观念的最初体现。①

2、动物的拟人化造型动物拟人化的形象对于老百姓来说并不陌生,因为类似的造型手法早已伴随着图腾观念和神话意识在人们的心中扎下了根。在这些神话的虚构中我们可以找到动物拟人虚构的各种理想的形式。

传统的河南剪纸中有不少以动物为题材的艺术作品,特别是一些猛兽毒虫,被人们用于各种纹样的组合中。其中“虎”(图1)的造型最有特点,经过了艺术处理变形加工,完全失去了老虎本来的凶猛面目,体态稚拙,大头短足,表情温顺和善,俨然一幅天真、逗人、可亲的娃娃形象。在现实中八面威风的虎,在剪纸艺术家的刀下变得憨态可鞠,惹人喜爱,因为他们剪下的虎是“心灵化了的东西”(黑格尔语)所以,老百姓们在塑造虎的形象时,往往饱含着美好的祝愿,期待着孩子象老虎那样健壮成长,虎头虎脑。这些创作思路,反映了创作者们“人化自然”与“自然人化”的纯朴人本观念。

3、人与物组合的造型手法

两物合体的造型手法可谓源远流长,其造型的目的是按照传统的观念将生活中的动物或植物加以“人性化”,将原有的形态加入自己的经验和想象,并任其组合,从而创造出合乎主观愿望的艺术形象,加以崇拜。

在传统的河南剪纸中,人与物的组合主要有两种有代表性的剪纸纹样,一种是将人与某类有象征意义的物体组合在一起共同指代某一意象的造型手法,如“抓髻娃娃”纹样:头梳双髻或头顶花冠,手举双鸟(也作双鸡)象征日月阴阳。抓髻娃娃在民俗中主要有繁衍和生育的职能,在民间称为“喜娃娃”。“喜娃娃”一般是结婚时贴在洞房里的,喻子孙延续,多子多孙之义。②另一种组合纹样是指人与物合体的造型手法,这种组合纹样在原始彩陶的“人面鱼纹”图中被开了先例;又在人头蛇身的伏羲女娲的神话形象中被奠定了造型的基础;在楚汉艺术中,“合一”、“人禽合一”的造型更是不乏其例。另外,在《山海经》中更是出现了那么多非人非兽,非人非禽的形象,(抓髻娃娃)真是光怪陆离不足以喻其奇。在传统河南剪纸纹样中如“人鱼娃娃”,就是典型的人鱼合体,把娃娃上身和鱼型尾嫁接在一起。远古时期,人类和鱼的关系极为密切,鱼成为人类社会的图腾。所以,“人鱼娃娃”(图2)的纹样其实是抓髻娃娃和远古遗留下来的鱼图腾的合体,是半人半兽型的繁衍之神,双鱼相交得子、子孙延续、生命不息的意愿便蕴涵其中。这类带有着人类童年的稚气和神秘意味的组合形象以其天真古朴的形态,保留着原始文化的遗迹,积淀着古代朦胧淳朴的文化内涵。从中可以感受到老百姓对原始祖先的图腾崇拜。

二、河南剪纸创作过程展现和谐理念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和谐主要指对象形态上的协调、相融和恰到好处。而在内在精神上,中国古人认为和谐是宇宙之道的体现,其中反映了天地万物的生命精神。所谓和谐,主要指感性对象阴阳化生的内在节奏的相反相成。这种阴阳五行观念是先民们从现实生活的节律中,日积月累归纳总结出来的。和谐理念尤其体现在传统的河南剪纸艺术中,它鲜明地继承和反映了先人认识世界的哲学观念。

1、艺术形式的和谐。

首先,从河南剪纸的色彩体系来说,老百姓们认为“明”为阳,“暗”为阴,在色彩审美上,拒绝黑色在喜庆活动中的使用。河南剪纸在民俗生活中主要用于火热喜庆的氛围中,表达一种积极向上的情绪和愿望,即便个别丧葬用的剪纸也不用黑,所以在河南剪纸的创作过程中,不会有“黑白对比”之类的说法,老百姓们只说阴与阳,这是阴阳和谐的观念在劳动人民思维认识上的反映。其次,从河南剪纸的外在形式上来说,镂刻技术本身就区分了阴阳。在传统的河南剪纸中,凸出为阳,凹下为阴;花样部分为阳,掏空的部分为阴;主体物象为阳,陪衬物象为阴,这是阴阳和谐在劳动人民认识中的又一形态表现。阴阳和谐的观念对于传统河南剪纸的艺术表现产生很大影响。

2、创作状态的和谐。

优秀的河南剪纸作品,是剪纸艺人们感物动情的结果,所以,在剪纸艺术的创作过程中体现着“物”、“我”间的高度和谐。在剪纸作品中,主观的情感是通过情物交融得以表现的。

这种情物交融是一种物我间的自然融会。民谚说:“生女子要巧的,石榴牡丹冒铰的”。所谓“冒铰”,就是手随心到,意趣天成。传统的河南民间剪纸艺术,从原始艺术中走来,继承了人类最初粗犷豪放、浑厚蛮悍的原始气质。他们创作不画不描,自然的形态早已转变成心里的花样,拿起剪刀一气呵成,大写意,大风格;以情动剪,以意刻线,心之所至,形之所应。古人认为主体与造化之道是契合一致的。物趣作为天机“道”的表现形态,人情作为主体本性的表现形态,虽然各有纷繁丰富性,但究其本源,实则一体。

3、剪纸造型内部张力的和谐。

河南剪纸中意象化的组合造型不仅仅是对外部自然形态的模拟,而且在动静相成、虚实相生中实现了内部张力的和谐。从材料上来讲,人们通常认为剪纸属于静态艺术中的一类,只能截取瞬间画面进行二维艺术表现。但是,民间艺人们在创作中却自有妙法克服了材料的局限。我们在一组豫西传统剪纸画面中,就发现了反映人类婚爱繁衍主题的动态画面。下图中是我们常见的喜花“和合扣碗”(图3)突出了两性的爱情美满,接着我们又看到了“开花”(图4)的扣碗和“结果”(图5)的扣碗,生儿育女、子孙绵延的主题非常明显。在民间艺术家的眼中,周围的世界是活跃流动的,静态不足以描摹生活的全貌,也不足以完整表达内心的祈愿,于是,她们在意象化思维的作用之下,很自然的选择了运用连环图案来表达的方式。每一张单页剪纸,都是一个动态的故事,组合在一起便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从有形的画面生出无形寓意,从有限生出无限,使有限的形式具有无限的容量,这都是虚实相生的结果。因此,河南剪纸艺术中的动静相成和虚实相生,织成了作品和谐的生命节奏。

河南民间剪纸艺术体现了典型的原发性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是天然的未经过专业训练的视知觉方式,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审美理想:“天人合一”、“境生像外”,即不是机械复制自然对象,而是充满认知与理念性,并含目的性地去把握对象的整体结构式样。

研究和传承河南剪纸,有助于我们更深入的了解中华民族自远古以来的风土民情、习俗礼仪和河南地域文化,有助于我们对民族文化的自觉传承,更有助于我们理解河南文化的厚重与博大。

① 汪耀明、石军良《民间剪纸的文化内涵与生存心理分析》,《石家庄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第111-114页。

② 薄清江《论民间剪纸中的生命意识》,《科技信息》(人文社科),2007年第8期,第93-94页。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高密独有的艺术画种:扑灰年画 下一篇:漆言意境:漆性美是漆艺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