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高校经济管理实验室的必要性

时间:2022-10-25 09:31:16

创建高校经济管理实验室的必要性

实验室是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摇篮,也是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经济管理学科特别需要学生动手操作,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开展理论教学的同时,要加强实践与实验环节,加强学生动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室教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严谨思维方式、发明创造意识和科学工作态度。在如今发展的高校,必须使实验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学生更好地走向社会的重要手段。

一、经济管理学科实验室建设的必要性

(一)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生传统教学模式存在问题

在培养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生的实践活动中,由于受到实际硬件和软件条件双方面的制约,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生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着相应的问题:第一,强调知识的讲授,忽略了知识的创新性、全面性以及整合性与知识的深层次含义的构建;第二,大部分课时用于理论教学而长期忽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相互关联,太过于强调表面的东西,流于形式化;第三,过于注重教师的“推式教育”而忽略了学生本身的“拉式教育”,长期下去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和开放性被压抑,不利于人才的培养。

(二)经济管理学科实验室建设是培养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

经济管理学科实验室的建设,有助于让学生去创造、去设计,创造性地提高素质,开发潜能。实验教学比纯理论式的教学更具有直观性、实践性和动手性,为学生综合技能的培养奠定基础。同时配以信息技术的平台,借助科学的教学体系设计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在受到良好的专业教育与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获得对经济管理类的专业知识、专业活动的系统理解与认识,在现代教育技术基础上真正搭建起一个培养复合型经济管理人才的舞台。

(三)经济管理学科实验室的建设是学科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大学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高校大规模扩招,在校生急剧增加,导致我国的就业形势很不乐观,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动手实践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客观上要求加强学校的实验、实践教学内容。一方面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是企业“求贤难”,“两难”之间暴露出高校人才培养与人才市场需求的严重脱节,反映了人才质量结构的失衡,直接影响其就业。因此,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来讲,应当重视市场需求的导向作用,通过调整专业设置,在课程体系设计中增加实验教学的分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创新精神,发挥学生的潜能、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知识向能力转化,提高学生的市场竞争力。经济管理实验室的建设正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科发展的要求,也是经济管理学科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经济管理学科实验室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实验室的作用从观念上重视不够

长期以来,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学方式有一个普遍的看法,认为经济管理类专业属于软科学,只需要一支笔、一本教材和一本讲义就可以完成人才培养计划。在相关实验室设备的配备上,仅是购买计算机,对其软件的购买力度不够。并且在上实验课的课时与上理论课的课时上不能同等对待,严重挫伤教师的积极性,教学计划中的实验课时成了摆设,导致实验室的建设长期滞后于人才培养的需求,难以发挥其在人才培养中的必要作用。

(二)实验技术人员队伍不稳定,实验能力差

政策方面的某些缺陷或政策的不落实,易挫伤高校实验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学校内部的软环境不尽人意,实验技术人员待遇偏低,对他们的实际问题解决较少,在评定职称、评优、奖励方面名额少等等造成了实验技术人员思想不稳定,无法吸引高素质的人员安心从事实验技术工作。目前,许多高校的实验技术人员缺乏基本技术功底,缺乏基本的操作和维护技能,对仪器设备的性质、规格、特点及使用方法缺乏足够的了解,无法起到对仪器设备的科学管理(使用、保养、维护)作用。缺少对实验技术人员的再培训体系,使得实验技术人员知识体系更新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实验室管理的水平难以提高。

(三)实验内容缺乏综合性和创新性

综合性、创新性人才是21世纪人才培养的要求与目标,实验室教学是现代化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之一。但是,在目前许多高校的实验室教学当中,操作性和验证性实验还是占多数,学生被束缚在教师制定的框架中,只能按照设计好的模式步骤去实验,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现在的大多数实验室教学体现了专业性、实践性,但是缺少综合性与创新性。往往某一实验室只针对单一的课程或专业开放,而各个实验室之间也缺乏联系,这就导致了综合性教学难以实现;实验课程缺乏灵活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四)实验室管理监督工作开展不到位

实验室的管理监督工作,是确保实验质量的重要环节,是确保实验室质量满足教学、科研要求的重要手段,也是实验室管理的难点。当前高校实验室管理面临着缺乏健全的实验室监管制度、监管工作不到位的现状。由于缺乏有效监管,许多实验活动达不到预期效果,实验设备的维护与保管也不到位。

(五)实验室资源共享难,重复购置等浪费现象严重

长期以来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仅作为理论课教学的验证。实验室是以专业为基础,依托教研室建立起来的,实验教学、实验室人员主要由教研室管理。在这种体制下,各教研室各自为政,实验室建设缺少整体和全局意识,管理分散,实验室建设力求“小而全”,使得实验设备、仪器仪表、工具等重复购置,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在仪器设备申报、购置过程中,各专业相互竞争学校有限的预算资金,结果每个专业都无充裕的资金购置配套的专业仪器设备,有时由于教学或科研急用,退而求其次,购置了接近淘汰的或者性能单一的设备,造成资金的浪费。同时由于管理制度上的不健全,实验室的安排上不能达到资源共享,造成了资源的利用程度不高,各方面成本居高不下,不利于实验室的长期建设。

三、经济管理学科实验室建设思路

(一)提高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重视程度首先,要明确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具体而言,应到做到:一是加大实验室建设的投入,首先从硬件设施上提高实验室的综合性,为具有综合性与创新性的人才的培养创造良好的实验室环境;二是进一步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明确实验室管理的目标;三是建立实验室管理绩效指标体系,明确实验教学任务;四是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提高实验教学的创新性与综合性。

(二)加强实验人员培训,提高实验人员素质

校各级领导应充分认识实验室在现代化大学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建立人员素质是搞好实验室工作的核心的思想,制订落实各项政策,吸引高素质人才从事实验室工作,着实打造一个爱岗敬业,年龄、职称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实验教学师资队伍;加强对实验技术人员的培训,构建新的实验人员业务培训体系,采取定期培训,岗位辅导,送往外校深造,送生产厂家培训,出国留学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知识、技能,保持实验室建设和发展的生机与活力;狠抓思想素质,定期对实验技术人员进行思想教育,要求实验技术人员具有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和认真细致、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要求实验技术人员要以自身的行为表率,引导和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尊重教学人员的思想作风,使学生自觉养成科学严谨、认真细致的实验习惯,培养出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三)设计与社会相适应的实验内容体系

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创新性实验的设计是优化和整合实验教学内容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的主要方式。在实验教学大纲和实验指导书中应注意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比较;在实验步骤、实验方法、数据处理及结果讨论等方面要体现综合性的特点,并提出相应要求。做到与时俱进地设计实验内容体系,这就使得综合性教学得以实现;实验课程充满灵活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四)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管理实验室

计算机网络技术所带来的高校校园网的建成,无疑为复杂化的实验室管理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好机会。网络化与计算机化管理可以大大地提高实验室管理的效率,而实现实验室的网络化也同样是现代高校实验室建设的目标之一。同时,通过网络化管理手段建立的数字平台可以针对当前高校实验室教学数据交换频繁、信息量大的特点进行实验设计与课程辅导,有利于现代化的综合性人才的培养。

(五)整合实验室资源,提高实验室利用率

实验室建设,不仅要考虑本专业、本学科的发展规划,也要充分考虑经济管理专业的总体发展规划。因此,要推倒由院(系)以及专业教研室分割而垒起的实验室“高墙”,对实验室的资源进行重新整合与优化配置。因此,实验室除了在满足各专业的实验教学需要之外,还可以用于教师和学生的科学研究,从而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改变教学中不合理的知识传授结构,并使高校教学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进而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增强实验室的规模效益。

上一篇:神经内科压疮防范及成效 下一篇:英语教学中融合素质教育思索